艺术设计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5-23 03:54:11
导语:艺术设计实训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的公共性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有时候文化持有人群不愿意公开或开放自己的文化,有时候文化持有人群受环境、语言、媒介等因素制约不能对外传播自己的文化。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显得特别重要,这种重要性源自它的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物质价值和研究、观赏、教育的价值;二是经济价值,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文化遗产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将民间手艺人的作品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产生顺应时代潮流的设计作品,使“遗产”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注重互动性。实训教学活动由传承人现场授课,在课堂上做示范,演示一个完整的产品制作过程,从材料的准备、草图的勾画、颜色的挑选、制作的步骤、成品的展示等环节一一向学生做详细介绍并带领学生完成独立作业。学生现场作业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可以直接和传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上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显,让学生了解设计原理、掌握工艺流程、熟悉操作环节,从而实现实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另外,很多传承人来自民间,甚至来自少数民族,对语言和文化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然而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人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下,研究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促使传承人必须思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传播,使学生能接受并且心领神会。这个学习过程日积月累会转化为传承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为下一轮的实训教学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逐步提高教学水平,使实训教学的开展更为有效和顺利。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注重可持续性。实训教学活动通过分批次、分类别的办法,逐次邀请不同类别的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教学。每个学期初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本学期实训计划,挑选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校讲学,逐渐形成一种长期性和系列性的传承人“小分队”,实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保留下来的可持续性和循序渐进性。从云南民间本土的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现有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为艺术设计提供深厚的文化信息,但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可持续性的规划。因此,有计划、有组织的选择传承人授课是保护、传承、利用和发掘“遗产”的历史必然,也是大学完成文化传承功能的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内容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系列活动。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将文化厅组织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和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相结合,已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截止目前,已涉及六个类别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分别是甲马纸、刺绣、扎染、木雕、剪纸和东巴画,每个类别邀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承人进行为期两周的现场传承教学,教学结束后举办教学成果展,展品丰富,富有创新力和表现力,体现了较好的实训教学效果,在社会、学校和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对学院专业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设计大赛暨设计展。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繁多、体系庞大、底蕴深厚,凝聚着各民族祖先千百年来的心血和智慧,展现了卓越的创造才能。现代设计固然追求国际化的发展,然而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境下,关注传统民族文化,深化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和民族元素才是使中国设计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设计大赛,探索用现代元素包装传统文化,通过设计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整理演绎与设计创新,以视觉设计的方式传播,更好的体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设计比赛为学校师生提供了艺术创作源泉和社会实践的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实训成效
1.特色鲜明,注重实效。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就是对学院办学理念的实践,在云南区域内的高校中率先将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到实训教学的环节,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生经过实践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开拓了文化视野,在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等活动中,能将实训教学中学到的技艺和文化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表现,重新整理演绎与设计创新,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延续性发展,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
2.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实训教学活动搭建起大学生通向民族传统文化的桥梁,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往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道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带着好奇和欣赏的眼光目识心记传承人的技艺演示,并将这种技艺靠自己的实践练习转化为设计产品或临摹作业。而传承人的角色也从民间艺术家转变为教师,教师就必须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面对这样的身份转变,促使传承人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语言组织能力,把口传心授的民间技艺变成一种有规范记录、有规律可循的理论方法。
3“.学”与“分”联系,规范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纳入学生的学分体系,跟据学生参与授课情况、作品制作效果、参与设计竞赛等认定学分。出勤率、作业等平时成绩都有量化表格,传承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学分,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传承人教学的严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会坚持做好每次作业、每件作品,在学习技艺技能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学分制的规范管理为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4.完善机制,力求长效。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已于2010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训教学中有序顺利的开展。相关实训教学内容有,组织专业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并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手工艺技能,切实做好“遗产”的保护工作,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逐项将云南省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进行讲学,陆续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在稳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下,形成实训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深度发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教学基地和观摩基地,逐步实现实训教学的特色模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的高度”。许多非物质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但遭到破坏,而且由于它的无形特征,其消亡的迹象被漠视。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设计实训教学中,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实训教学初具特色,另一方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艺术设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成效。这种有积极意义的成效在今后的实训教学工作还将继续深入开展,以期形成更加完备的实训教学模式和“遗产”保护与传承机制。
作者:索昕煜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措施分析
- 下一篇:探索艺术设计中色彩的物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