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

时间:2022-08-21 09:58:03

导语: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戏曲市场发展瓶颈及措施

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比重很大的一类,在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戏曲有92项,比例近1/5,由此可见传统戏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位置。但近几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很多剧种却没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开始日渐消亡。据《人民日报》载,“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戏曲戏剧368个种类,到80年代初减少到317个,2005年只剩下267个,其中一半剧种只能业余演出,有60个剧种没有保存音像资料。”[1]这些地方剧种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随着这些剧种消失的还有它们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质。对于当下众多地方戏曲的尴尬处境,上海市文广局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毛时安曾在“当代戏剧之命运”的研讨会上提出,制约戏曲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市场问题、观众问题。[2]我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傅谨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国演艺行业面临的基本问题可以称之为市场的崩溃。而市场崩溃与剧团对公共财政依赖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政府给剧团投入越多,它就越不愿意进入市场……公共财政投入急剧增加和市场崩溃合为一体,就造成了今天这种状况。[3]不能够直面市场和对财政资助的过度依赖,使得剧团丧失了竞争的活力和创新求变的意识,随之而来的是观众人数减少,演出场次减少,戏曲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愈来愈远。因此,戏剧只有重新面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趣味的变化,才能使戏曲和剧种的发展充满活力,生生不息。

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当前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文化部、于2009年7月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在同年9月下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列为首要目标,剧团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实施。目前剧团的体制改革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集团化的方式整合现有的表演团体,将它们组合成大型的演艺集团;另一种是通过“文企联姻”模式由股份制的民营企业接收;再有就是剧团直接转企改制。剧团改制重建后直接面向市场,靠市场演出谋求生存发展。不少剧团改制后纷纷建立了新的艺术产品生产、营销机制,多渠道融资筹资,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剧团的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每一个剧团来说是机遇也是考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曲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市场之路终究是一条必由之路。作为文化产品,戏曲离不开所属时代的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剧团只有通过市场化的体制改革,逐步成为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创造效益的市场主体,才有可能重新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虽然艺术传承的任务很重,但是相当一部分戏曲要想发展就必须走向市场,这既有赖于政府支持,也要发挥戏曲从业者自身的创造力,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发挥戏曲的商品活力。”[4]一直以来很多剧团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浅吟低唱,离开大众,离开社会主流生活,决不可能有出路,更不会有活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剧团体制和运营机制不仅是为生存、找观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按艺术规律行事。

二、市场导向下戏剧内容的主动变革

戏曲作为一门艺术,从其产生和发展来看,从来都是市场化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一定商品属性的艺术产品。艺术的商品属性决定它要生存发展就要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顺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戏曲演出来说,在走向市场之后重要的是要有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观念的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少剧目获得了梅花奖或文华奖等戏剧界大奖,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但推向市场后观众却不买账,可见戏曲的创作演出与市场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每一个新的时代都应有新的戏剧主题和题材。在文化市场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再去搬演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是不会受欢迎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观众对戏剧的要求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戏剧讲述的故事也应与时俱进。近年来一些颇受欢迎的现代剧目无不是直面当下生活当中的真实困境和焦点话题,如河北梆子《女人九香》展现了农民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评剧《宰相胡同》以旧城区搬迁改造为背景、晋剧《麦穗儿黄了》表现取消农业税后的喜悦等,这些剧目既反映出时代变迁给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展现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新气象新精神。即使是传统的戏剧题材也应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一致。同样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好评的新编豫剧《程婴救孤》、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莆仙戏《秋风辞》、甬剧《典妻》等等,就体现了古典戏曲迈向现代大众文化的努力与成就。高明在《琵琶记》中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还要能感染观众,给观众以心灵上的触动。传统戏曲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已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戏曲要想生存发展,就应注意从主题和题材上与时俱进,使戏曲作品的内容变得更为充实深刻、富有时代气息,真正在思想上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

三、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运用与对程式化的突破

戏曲要走向市场还需要突破艺术形式的束缚,去获取一种当下生活的、新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表现方法有着比较严格的规范体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内容的更新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这种固化的技艺性表演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越来越成为戏曲发展的一种束缚和桎梏。从发展的眼光看,戏曲要重新回归市场就必须在形式上扩大自己的表现领域,突破传统表现形式的规定性和程式化。所谓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指传统戏曲中的一些动作规范在舞台上经过无数次的重复,逐渐转化为一些固定的表情表意的艺术手段,如云手、帽翅功、水袖功等。[5]这种稳定、雷同的形式基于农业社会缓慢保守的生活方式和观众“品戏”的审美心态,显然已不符合当代观众求新求变的文化消费心理,因为“从形式上说,当代都市文化要求不断创新,最反对形式的雷同与单一,每一种内容都应该有着与其相吻合的表达方式,其节奏则同于当今的社会生活,明朗而快速。”[6]

事实上,近年来能够赢得市场与观众的一些优秀剧目如川剧《金子》《变脸》,新编桂剧《大儒还乡》,还有现代京剧《霸王别姬》等无不在表演形式方面突破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模式,用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手法去展现戏曲的魅力。近两年在戏曲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求变的魔幻戏剧《黄粱梦》,更以其表现手段的多元化、时尚化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剧中吕洞宾从空中为卢生抓来枕头;在公主和卢生的婚礼上,头上戴的花会自动绽放;而在演绎众官员吹捧当了相爷的卢生时,采用了现代RAB的表现形式,呈现贪官嘴脸和虚假官场。充满时代气息的表演拉近了戏剧和观众的距离,也让平调落子这一几乎衰落的古老剧种“起死回生”,焕发了新的生机。

当然创新并非随意的扭曲改动,也要保持和尊重蕴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以《黄粱梦》为例,其魔术与杂技等艺术形式的成功运用正在于契合了这出戏的梦幻色彩。近年来一些戏剧剧目形式上的创新,如电话舞、打虎上山等都是有机地结合剧情进行的艺术创造。传统戏曲对历史题材有着特别偏好,要赋予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新的表演形式实非易事,但如果戏曲不能够在形式上进行创新,那将很难适应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赢得青年观众的喜爱,也就谈不上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结语戏曲曾是大众文化娱乐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如今戏曲传承发展的困境,源于没能在市场经济中与时俱进。当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给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契机。戏曲应抓住这样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在剧团的体制和运作模式上大胆改革,在剧目的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发挥戏曲的商品活力,以重新回归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