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艺术创新研究
时间:2022-02-28 10:12:30
导语:民族歌剧艺术创新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歌剧是西方歌剧传入我国后民族化发展的产物,既有西方歌剧的艺术特点,更有深刻的民族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新是民族歌剧发展的根本道路,而紧扣时代的发展方向,牢握时代的主题精神则是艺术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在艺术传承中积累创新素材
新时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既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创作态度,从而使民族歌剧的创新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行,达到“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效果。其中,艺术传承是创新的先决条件。艺术传承能够保证民族歌剧发展的延续性,为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积累素材,尤其戏曲是艺术传承的重点所在。戏曲艺术与歌剧具有很大的相通性,二者在表演技艺与音乐结构方面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如音乐结构方面的程式性,这为戏曲艺术的歌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①从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来看,自诞生以来它就以戏曲艺术为发展的根基。当然,戏曲也深深地赋予了民族歌剧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底蕴。例如,初期民族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随处可见戏曲元素;也正是这些戏曲元素,使全国的广大观众对歌剧艺术无比亲切,并产生强烈感情。可以说,戏曲艺术传承是新时代民族歌剧艺术创新的先决条件。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中曾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中国戏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这些作品是民族歌剧发展的具体表现,更是新时代民族歌剧艺术创新所需着力传承的内容。经典民族歌剧作品一方面蕴藏着跨越时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深刻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在舞台呈现、表演方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因此,经典民族歌剧作品的二度创作乃至多度创作就成为传承中创新的重要环节。例如,《白毛女》1945年问世,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毛女》多次登上舞台,并先后出现了四位具有代表性的“白毛女”——王昆、郭兰英、、雷佳。②从《白毛女》的舞台表现以及主要演员的表演艺术来看,民族歌剧在传承中发展的特点极为鲜明:第一代“白毛女”的唱腔完全以戏曲唱腔为主,美声唱腔的元素很少,契合当时“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原则;而到了第三代“白毛女”,美声唱腔已与民族唱腔融合了起来,既有柔美悦耳的特点,也有大气磅礴的效果。
二、在吸收借鉴中拓展创新思路
新时代民族歌剧的发展要拓展创新思路,在广泛吸收、借鉴民族传统音乐、西方歌剧乃至其他艺术门类元素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时代艺术特征。如在民族传统音乐方面,除戏曲艺术外,民歌乃至民间说唱艺术均能成为民族歌剧吸收借鉴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无论戏曲或民歌,均以地方文化以及方言为依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民族歌剧在吸收借鉴中要自觉突破民族传统音乐的封闭性,从更为广阔的创作视野出发,提升创新格局。《党的女儿》是20世纪90年代的优秀作品,以江西苏区为故事背景,但在民歌元素的借鉴中并没有局限于江西地区音乐,既有赣西茶歌“茶腔”“灯腔”的元素,也融入了北方民歌刚劲、雄浑的特点,强化了英雄人物的塑造效果。③民族歌剧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歌剧,歌剧的艺术门类属性使得民族歌剧在艺术创新中必然要重视对西方歌剧的吸收借鉴。举例而言,“卡农”(Canon)是西方音乐创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法,指轮唱或轮奏,在复调音乐的写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歌剧中随处可见“卡农”创作手法,民族歌剧也可以将此作为艺术创新的思路。如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映的《运河谣》,就借鉴了“卡农”复调手法。④《运河谣》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鱼咬尾”结构与西方“卡农”技法交错其中,使剧中的重唱环环相扣,取得了很好的审美效果。歌剧属于舞台表演艺术,初期的民族歌剧受戏曲艺术影响较大,舞台布景以写意居多,但随着中西方歌剧交流的不断深化,舞台布景的写实性特征日益鲜明,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民族歌剧在发展中对西方歌剧的吸收和借鉴。不仅如此,舞台布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为布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舞台布景的效果,在渲染氛围、推动故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均有着显著效果。
三、在深度融合中构建创新路径
对民族歌剧的发展而言,民族性与歌剧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组矛盾关系,民族性是确保民族歌剧发展方向与艺术追求的根本保证,歌剧性则是赋予民族歌剧艺术门类色彩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民族歌剧的创新必须以民族性与歌剧性的深度融合为路径,使东方独特的审美文化与西方的歌剧艺术深层次地融合起来。首先,唱腔层面的深度融合。民族唱腔与美声唱腔是最主要的两种声腔,二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民族唱腔极为重视咬字、归韵、行腔,有学者将其视为中国民族歌剧“一成不变的传统”,它能克服美声唱腔咬字不清的问题⑤;美声唱腔的优势在于其科学的发声方法,以横膈式联合呼吸为主,统一调动共鸣腔体,声音更加洪亮、有穿透力。如雷佳在《白毛女》的歌唱中便以美声的呼吸方法来驱动民族唱腔,体现了洋为中用、深度融合的效果。其次,人物塑造的深度融合。中西方舞台表演艺术均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西方的歌剧继承了其古代戏剧叙事和写实的特征,并形成了西方强烈写实风格的歌剧特色。我国表演艺术以戏曲表演为主,继承了中国文艺创作“言志”“载道”的传统,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与抒情性,与西方歌剧在审美理念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因此,西方写实风格的歌剧在人物塑造中有着更明显的优势。新时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要推动人物塑造写实与写意的融合,秉持虚实结合的理念,在尊重各自差异的基础上来求同,使独特的东方美学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审美特质有机统一起来。如福建歌舞剧院的《松毛岭之恋》,以真实故事塑造了一位朴素坚贞的客家姑娘阿妹,既用写意的方式展现了阿妹三十年如一日为参军丈夫林阿根做衣服和鞋子,也用写实的场景呈现了阿妹要穿红衣为丈夫建衣冠冢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四、在时代环境中培育创新精神
新时代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新要求,紧扣时代环境、讲好时代故事、弘扬时代精神是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因此,新时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要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创作展现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生活是歌剧艺术创作的源泉,创作者要善于将新时代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典型事情融入歌剧,使歌剧成为时展的见证者与时代精神的弘扬者。《马向阳下乡记》是一部农村题材的歌剧,从歌剧发展的传承视角来看,《马向阳下乡记》延续了《小二黑结婚》喜歌剧的创作形式,具有强烈的喜剧风格,而从时代环境的角度来看,《马向阳下乡记》以当前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为背景,将重大的现实题材与农村的日常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一位由城市下乡的干部在改革中越挫越勇,最终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故事。“文以载道”是我国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戏曲艺术多以具有教育价值的故事,如忠君思想、义气思想等开展社会教化。民族歌剧作为文化产品,同样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职责。因此,新时代民族歌剧的艺术创新要注重典型人物的塑造,将具有正面导向意义的人物和事迹作为歌剧创作的重要内容。《呦呦鹿鸣》以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科学家屠呦呦为对象,展现了其科研工作的敬业精神与求实态度。创作者没有将屠呦呦塑造成一个居于“象牙塔”,脱离日常生活的科学家,而是借助共性话题的发掘拉近了屠呦呦与观众的距离,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创作者将“青蒿”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并在音乐创作中广泛借鉴了屠呦呦家乡浙江的小曲小调,如马灯调等,起到了很好的人物渲染作用。⑥除了屠呦呦等有突出功绩的时代人物外,我国还涌现了许多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物,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者,也应成为民族歌剧创作的塑造对象。民族歌剧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稳定的民族艺术样式,它在西方歌剧艺术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民族性的融入丰富和发展了歌剧艺术的内涵,也扩展了我国的现代文艺创作领域。艺术创新是民族歌剧在新时展的必经之路,而传承、借鉴、融合则是艺术创新的三大要点,并最终服务于时代精神的宣扬。
作者:李辉 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 上一篇:戏中戏艺术手法的运用技巧
- 下一篇:红色主题歌剧创作的艺术思维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