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时间:2022-07-21 10:25:20
导语: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种兼具社会性与科学性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还涉及人文、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拓展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是以解决社会诸多设计问题及需要为导向,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教育。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效性,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用品的设计需求逐渐加强,对设计者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随着设计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在美术院校,而且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等普通高校,均得到全面发展。据统计,2010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近百所,仅黑龙江省就有25所综合类高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近千所①。2012年国家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艺术学独立为一个单独学科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这也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随着我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多,其庞大的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产生巨大矛盾。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当前各高校及社会面临的困境。同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问题,也成为各高校在庞大招生规模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找到突破口。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大部分按照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开展教学,难以摆脱美术教育的教学体制,造成学科划分不清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等问题。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本科课程分为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三部分,但这三部分自成体系,缺少联系与贯通,加之承担造型基础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美术专业出身,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陷入重摹写与技法的固化僵硬教学方式,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综合创意能力不强。基于上述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从不同视角思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能力及素质要求的新变化。
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及设计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就我国当前艺术设计行业及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在行业发展前景上,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下,艺术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转化;二是在艺术设计教学基础上,学生设计训练与实践环节的顺利衔接,以及由此带来的设计成果文化与商业价值转化。上述两个环节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共同构成设计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平台。针对上述两个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视角,急需文化素养深厚、艺术视野开阔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化发展脱节。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以文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独特创意为原动力的领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新兴产业。通常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领域[1]。这与艺术设计专业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行业特征一致。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目标,完整、系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且不能与市场接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一直进行“大众化”教育,使得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笼统,缺少对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其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相对滞后,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与其他学科雷同,体现不出艺术设计专业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入优秀的设计人才[2]。此外,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理论指导,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方面尚待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急需设计人才。对比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2005至2011年期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十分匮乏。针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现状,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模式。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概念,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建立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呈现出文化创意产业风起云涌的景象[3]。支撑产业发展的专业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学科建设趋于完善。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专业。世界各知名高等艺术设计学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开拓式调整,注重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以创意产业发展为平台,逐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实现设计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以游戏产业为例,2012年美国著名高校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日本、韩国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该专业。韩国还设立了由政府支持的百余所游戏专业研究机构。韩国以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与充足艺术设计人才资源及强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密不可分。
2.以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视角,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成果无法转化问题。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扩招后,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如何顺利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一直是各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竞争力,独立工作能力不强,文化底蕴不深厚,缺少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及技术发展的后续能力。此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因此,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目标,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双向突破,迫在眉睫。
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一方面有益于教学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有益于教学实践中产业平台的建设[4]。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直接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应。即在注重理论与实践学习并重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制定每个目标的评价标准,以细化的评价指标规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也就是说,每一条培养目标都跟随相应课程考核指标,以突破“大众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的瓶颈。
2.创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学方法。针对教师教授理论知识比重过大、学生实践内容(尤其是课外实践)过少的现状,结合“案例型”“研究型”教学方法,引入专题项目实践教学,加大课内外的设计实践比重。在项目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针对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开创“文化专题法”教学,要求学生针对实践项目进行文化内涵分析与提炼。
3.构建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立由理论培养模型和能力培养模型共同构建,以实际课题研究、专题项目实践、创新项目研发等共同构成,与创意文化产业对接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实际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题项目实践,突出对学生专业兴趣及发展方向的培养。通过创新项目研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意、创新潜能,使其在技能型训练基础上,挖掘研究型转向的空间,拓展设计能力培养的弹性空间(见图3)。
4.建立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以工作室为媒介,对外通过实际设计项目招标,与文化创意产业接轨;对内通过设计项目教学,形成向装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辐射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文化创业产业人才输出搭建平台,同时,根据专业类别设置工作室。在工作室中,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在教师指导下、在限定的研究实践项目及研究方向内自主选课,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及课程体系,使其既可向深处钻研,也可综合多种学科知识,综合发展。
四、案例及经验总结
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农艺设计工作室为教学和实践依托平台。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承担并完成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国哈尔滨方正稻作博物馆展陈设计、马永顺纪念馆建筑及展陈设计、伊春铁力观光塔设计、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展陈改造设计等5个项目。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艺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2007级1、2班,景观设计专业2008级1班、2009级1、2班、2010级1班,广告设计专业2008级1班,平面设计专业2009级2班的部分学生(共28人),参与项目的设计实践。学生随着项目的整体运作,经历前期调研→实地考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效果图设计→现场施工等完整的设计过程。通过工作室的实际设计项目操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随着项目的深入,从课堂教学的方案设计进入施工现场。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亲身经历设计成果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过程。工作室试点教学的经验如下:
1.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部分,将理论与项目相关考察、分析结合,有针对性、系统化地研讨相关专业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与专业创作、项目创作结合,进行规定性设计创作训练。实践教学部分,深化实践教学与具体项目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教学中课外的教学比重。例如,将课堂设置在车间、商场、工地、印刷厂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掌握技能。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选择方向、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2.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融入设计项目实践,于实践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通过项目前期阶段文化背景分析,及总结阶段设计内涵的提炼、概括与总结,全方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例如,通过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陈设计实践,学生对唐朝文化及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分支的渤海国229年的文化兴衰史有了深刻认识,并在文化与设计形式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实现教学内容动态发展和更新。通过工作室实际项目教学,实现设计与社会需求衔接,并通过实际项目的具体操作,将该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前沿信息引入项目实践及教学中。体现研究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前沿性、思维方法的创新性、设计实践的动态性,使设计追随实践动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背景下,对现有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实现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整合,解决了教学环节与设计实践相脱离的实际问题。通过工作室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以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实际设计项目、科研项目的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通过成果汇报、讲座等方式,及时更新学生知识结构,使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解决了以往教学体系中课程前后衔接不严密、知识链不系统的问题。同时,在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建构中,通过引入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专题形式的设计训练、实际设计项目中对文化内涵的分析与提炼等,实现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提升。与此同时,在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构建基础上,学生的设计成果得到转化,一方面开拓了艺术视野,另一方面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储备,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共同发展的双赢。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以一所高校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实验改革,研究过程中的普适性经验尚待更深入提炼与总结,经验推广上有待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
- 上一篇:谢林艺术特征研究
- 下一篇: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