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院校音乐素质培养当前状态剖析

时间:2022-09-16 08:17:00

导语:非专业院校音乐素质培养当前状态剖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专业院校音乐素质培养当前状态剖析

内容摘要:与专业院校音乐艺术教育比较,非专业院校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特点,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理念,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者应当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素质拓展

在非专业院校开展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科学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比较,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采用以往传统、单一、抽象、照搬照抄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也达不到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非专业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多个文件,不仅明确提出要把音乐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而且赋予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包括音乐在内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国有600所普通高校已开设了音乐艺术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并成立了音乐艺术教研室,有的还建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先后开展了高雅音乐进校园、经典音乐专题讲座、艺术歌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艺术节、音乐节、歌舞比赛等各类文艺展演定期举行,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对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目标认识不够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基础课,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专业技能而不具备文化艺术审美能力,那么大学教育和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培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最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职业机器而已。当前,在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学中,一部分高校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还缺乏全面的把握,把音乐课程当成专业之余的娱乐与放松的思想还存在,而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也十分狭窄,有的干脆就是冲着学满学分的思想参加音乐学习。由于对音乐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以致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工程中严重脱节,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

2.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合理规范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机载体,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科专业不同和学生的需求来开设相关课程。而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多是从个人的专业角度和教学能力出发,来考虑个人开什么课的问题,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缺少合理的安排设置,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松散,音乐教育很多时候成了一种装饰品。从课时量分配来看,各个学校的情况也都不一样,有的每周1次,每次4课时,学期32课时;有的每周两次,每次2课时,学期36课时。究竟安排多少课时比较合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定论;另外,在教材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方面也缺乏统筹规划,教学过程显得很不规范。

3.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和考评机制有待加强

从课程开设数量与教师比例来看,教师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但师资质量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是一个问题。目前,从事音乐欣赏教学的多是从事理论教学的音乐专业老师、音乐院校毕业的辅导员或者兼职人员,而且学历和职称都相对偏低,多数是中级或是助教,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经验还相对不足,教学专业资深教授兼任音乐课的情况不多。由于本职工作的原因,这些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在考评机制方面,音乐课教师的标准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有课时和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多少会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4.音乐教学基本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基本的设施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据了解,一部分有音乐院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音乐教学条件相对完善,而没有音乐院系的,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不仅没有必要的音乐器材,有的连一个像样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都没有,这也使得很多的技能训练和作品赏析无法正常进行,教师的专业特长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强非专业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教育这一环节,艺术教育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培养创新拔尖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加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浅薄,甚至把音乐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教育管理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低下。针对当前非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的:“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非专业院校的领导和主管部门来说,应改变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2.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健全音乐艺术课程体系

当前,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的。由于场地、器材、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一种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改变,例如可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更新,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学生艺术社团,并定期举办交响音乐会、学生文化艺术节,聘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艺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艺术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涵,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阶段是很难在教学模式上得到根本转变的,最多只是在理论环节增添了乐器和多媒体的教学,真正体验和参与性的环节还不是很多,音乐艺术教学课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离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并深入大学生心灵还有一段距离。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歌唱比赛、合唱节、文化艺术节,坚持鼓励成立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音乐艺术讲座,适时邀请专业演出团体或有音乐特长的师生举办专场演出,使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从而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加强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认真分析、总结、探索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和发展规律,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