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文房四宝与文人的闲情雅致
时间:2022-05-19 04:25:00
导语:透析文房四宝与文人的闲情雅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历代文人学士对“文房四宝”的称颂可见一斑。自隋唐开科取士便形成士大夫文人阶层。在“入世”与“出世”之间,逐渐积淀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
关键词:“文房四宝”;雅逸文化;文人
一、笔与文人雅逸文化的心理追求
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从毛笔形制的出现便显现出其富于变化性的特征。毛笔笔毫就其原料和性能来说,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三大类。软毫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且柔软的如羊毛、鸡毛等制成,其特点是毫端柔,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适宜表现内敛敦厚、变化丰富含蓄的效果。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制成的,如兔毛或黄鼠狼尾毛,因兔毫呈深紫色故称“紫毫”,黄鼠狼毫简化为“狼毫”。其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锋艺易于显露,干湿燥润分明。
兼毫介于两者之间,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软硬适中,刚柔兼具。按锋颖长短,毛笔又可分为长锋、短锋。长锋笔锋颖长,锋腹柔,贮墨多;短锋笔锋颖短,锋腹刚,贮墨少。
古人所谓毛笔要具备“四德”,就是要求笔头“尖、齐、圆、健”。“尖”是笔毫聚在一起,锋颖尖锐如锥,毛料根根出锋、笔身挺直。由于笔锋尖,在书写时,便于写出优美,微妙的点画。“齐”是笔锋润开捏扁后,笔锋整齐。说明笔毛纯净,制做精良。“圆”就是笔尖丰满圆润。笔头圆,运行时才不至于头扁、锋散,从而“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汉扬雄提出“书,心画也。”(《扬子法言·问神》)从用笔“中锋”,“藏头”中,可见文人儒雅内敛的文化心理追求。“健”是指把笔锋在纸上任意提按,铺开敛起能显出弹力。用有弹力的笔,不仅笔锋有力,而且能抒发胸中逸气并感到笔肚充实。笔毛锋芒可刚可柔,可方可圆,能枯能润,能缩能伸,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说明笔毛变化与内心表现的对应关系。
古人常说执笔要“指实掌虚”,“指实”指五个手指各有着落,分有用场;“掌虚”是要让手指和笔杆与手心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一个空当儿,保证运笔的“灵活劲儿”。只有笔杆和圆才能使笔杆转动时灵动并减少偏差,因此运笔的动作变化,力量轻重要拿捏适度,那怕是一点点动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变化,落在纸上的迹象便有不同。正是这样,文人追求雅逸的文化心理才能通过毛笔得以呈现。
毛笔的运用,用石涛的话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从心到笔,由毛笔丰富的表现性在书画过程中的作用,反映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一是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产生了点画线条的体积感、质感和力量感,展现用笔“法度”的规范,尚雅心理。二是由运笔中提按、使转、映带、垂缩等一系列活动造成“气”在笔墨中流动产生韵律变化,使心性自然流露,又不拘常法,反映求逸心理。
二、墨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形成
中国书画艺术,非常重视用墨。墨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西周时期。汉代以后,则多用松枝或桐油燃烧后的烟制墨。由于制作原料不同,墨可分为三种:松烟墨,采用松木烧烟,加入胶和香料制成。其质细色润、无光泽、香气防腐、研无声。油烟墨,用桐油、菜籽油或其他植物油烧烟,参胶和香料制成,色泽黑润、渗透力强、耐水性强、不褪色。油松墨,即松烟和油烟混合制成的墨,色浓又有光泽。
文人重墨尚雅求逸,因好墨有四个条件:色墨、烟油、胶轻、声清。色墨指纸上的墨色要沉静有神采,以墨色黝黑而发紫光的最好。宋代晁以道在其《墨经》中说:“凡墨色,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一,以久而不渝者为贵。”烟油指烟无杂质,质地坚细,磨出的墨颗粒细洁,被磨的横断面犹如镜面,绝无砂眼。胶轻指墨中胶成分要少,墨身浸在水中四边平正,不变形,不胀裂。声清指研磨时声音清而细微,敲时声音清脆而不粗浊。
用墨之前,先需研墨。研墨要有耐心,按顺时针方向,墨锭保持垂直、移动平正,重按缓磨,用力均匀,疾徐有节,忌急于求成。整个研磨过程,就是一个书画的运思过程。古人有云:“非人磨墨墨磨人”一来构思运筹帷幄,二来凝神养性修身,展现文人雅逸文化的心理取向。
在国画艺术中,以墨代彩,所谓“墨分五色”,就是和水研墨为汁,出现不同的墨色和层次,表现水墨变化。历代文人对水墨情有独钟,王维在《山水诀》中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洽云:“泼墨山水,烟云惨淡,脱去笔墨町畦。”宋代米芾、米友仁提出“墨戏”。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一句话“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道出文人以墨代彩,追求水墨的文化心理是“意”所驱使。所以,文人对水墨变化的热爱是追求雅逸文化心理的具体呈现。
三、纸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也最具特色。文献上有不少关于纸的奇迹的记载,称颂纸的由来和特色。最早当为晋代傅咸所作的《纸赋》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犹纯俭之从宜,亦惟变而是适。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蕰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鳞鸿附便援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在文中可以体察出古代文人以纸自喻,尚俭高洁、以文为雅、以逸为适的文化心理。这一心理表现在中国书画艺术中,以作为中国艺术一种独特媒介———宣纸来实现。中国艺术重意境,书画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笔墨在纸上表达。“宣纸”一直是最广泛用于艺术方面的纸,被称为“纸中之王”。其质地精细、洁白、柔软、产自宣州(今安徽宣城)专供书法和绘画之用。宣纸是以檀树皮和禾杆混合制成。其质视其原料中檀皮所占的比例。最上等的“宣纸”,纯以檀皮为原料;普通的“宣纸”,檀皮约占一半至七成不等。以檀树皮制纸的方法,相传是东汉蔡伦的弟子孔丹在泾县(隶宣州)于无意间发现,浸在溪间中的檀皮腐蚀后形成纤维体可用以造纸。“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当时宣州泾县以“宣纸”作为贡品。此后,“宣纸”因其特性一直为书画文人喜用。
宣纸吸水性很强,水墨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能达到瞬间水墨交融的效果。用浓墨,墨色鲜亮;用淡墨,层次清楚;用复墨,笔笔分清,干后有立体感,不嫌平薄;用焦墨,飞白清晰;用水混墨能产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泾渭分明而又相互渗溶的感觉。最初,人们绘画是在墙壁上涂绘;到唐代,开始在纸上作画。至宋代,书画已发展为一种整体的艺术;许多文人学士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所谓“文人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文人画”的特征是用快速和流利的笔法作画,而洁白、平滑、柔软和有吸收力的宣纸正是适宜这种特征的需要。虽然丝织品也具有上述纸张的一些特性,但价值高昂。此外,用泼、破等墨色深浅法达成的色调效果,也用于宣纸,而难用于丝织品。因此,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表现在对宣纸特性的把握上。
四、砚与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中国历史上砚台的品种很多,因制砚的材料不同而出现各种名贵的砚台。其中最名贵的是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
文人以文为业,以笔墨为生涯,故又常把砚石比做笔耕之地,称为砚田。一方砚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倶者,唯砚而已。”砚不仅为文人书画喜用,而且也反映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使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文人相会的一种风气。宋代文人视砚为“文玩”。文人从对砚的文玩,意味着摆脱了对效率的考虑,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名誉的计较,使藏砚表现出文人的学识,赏砚凝聚着文人的高雅。所以,砚呈现的是一种文人的胸襟,也体现着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
从“文房四宝”整体看文人雅逸的文化心理,表现出文人对自身心灵的固守。儒家的“仕”与道家的“隐”契合成文人容纳万有的胸怀,并透过笔、墨、纸、砚,显现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欧阳中石.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宋)苏易简.文房四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张法.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上一篇:对执行积极财政体系问题的思索
- 下一篇:继续实施积极财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