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波普艺术的商业化发展

时间:2022-05-10 09:51:00

导语:诠释波普艺术的商业化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诠释波普艺术的商业化发展

摘要: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表现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转变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所持的态度,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后工业社会里艺术类型得到新的发展。波普艺术还将商业元素运用于绘画中在产品包装和推广上发挥巨大作用。由此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并推动了艺术流行化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商业传播使波普成为二十世纪最耀眼的艺术形式,至此波普形成了一股从艺术领域吹向生活领域的流行之风。

关键词:波普艺术;实用性;大众文化;商业化;大众传播

波普艺术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它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多数人了解波普艺术的英文是popart,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pop”是英文单词Popular的缩写。所以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波普艺术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至于它的定义几位波普主义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如下阐述。罗伯特?英迪安娜说:“波普主义是过去二时年里所未曾出现过的一切艺术。这基本上是一次回复到描绘性视觉信息的转向,在抽象派对发源地探索了十五年之后艺术又突然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波普是艺术重新服务于世界。它使艺术重上轨道。它是美国的梦,是乐观的。丰富的和乡土气息的。”罗伊?利希滕斯坦说:“大约是商业性艺术作为题材运用于绘画之中”。加斯伯?约翰斯说:“即那些归于‘波普’名下的艺术运用来自描绘事物的流行性形象”等等。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波普艺术即把商业元素运用于绘画中的通俗的流行的艺术。我追求一种艺术,它自由生长而全然不知自身是一种艺术,一种从零为起点的艺术。我认为克拉斯?奥尔登堡的这句描述最好的概括了波普艺术。[1](P..67)

一、波普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一)波普在英国的形成过程

1.产生背景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在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theInstituteofContem-poraryArtsinLondon),一个自称为“独立派”的团体所进行的一系列讨论中产生的。这个团体大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员有画家、评论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如爱德华多?保罗齐(EduardoPaolozzi)、阿里森?史密森(AlisonSmith-son)、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Hamil-ton)、彼得?雷纳尔?班哈姆(PeterReynerBanham)和劳伦斯?阿洛韦(LawrenceAlloway)。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大众文化,而且特别为美国的表现形式所吸引。美国的经济因为二战得到非常大的刺激,在战后成了世界第一大强国,率先进入了丰裕社会阶段。当时的美国在英国人眼里,似乎是从尼龙制品到新式轿车,一切好事应有尽有的理想国。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享乐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已站稳了脚跟,新一代的艺术家们顺应时代风气,发起了放荡的、轻浮的、反叛正统的、以取乐为中心的艺术。

1956年,“独立派”在怀特查佩尔艺术馆主办了“这是明天”的展览,该展览设计为十二个部分,其中对日后产生深远意义的是处于入口部分的一幅拼贴画,题为《究竟是什么使得今日家庭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WhatIsItThatMakesToday’sHomeSoDifferent,SoAppealing)这幅被现代美术史上公认的第一件波普艺术品极具感染力,大量的现代化用品如台式录音机、电视机、吸尘器和印着福特徽章的灯罩等等充斥着画面。这幅画把美国大众文化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对于英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家影响很大。

高岭在《世界美术》杂志中叙述了汉密尔顿竭力将他所生活的视觉世界里一切具有代表性的图像搬上画面,于色彩和具象中营造出一种专属于波普的通俗风格。1957年,他为波普艺术的风格作了著名的注解,认为“波普”应当具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征:通俗的(为广大观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可消费的(容易忘记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面向青年人的)、妙趣诙谐的Witty、性感的Sexy、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大生意的。这11个方面的内容全面宣告波普时代的来临,为这种新艺术的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共同的基础。汉密尔顿的口号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才形成的,在他那看似肤浅的口号是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的隐喻,它宣告着通俗文化的繁盛,预示着流行文化时代即将到来。而他的作品就如同麦克卢汉的预言一样,在展示着一种时展的趋势。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符合波普提出的口号的确是“大生意”。当达达主义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的口号时,他们的目的旨在艺术中消除雅俗之分,而将现成品当作艺术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他们的目的是想要重新创造出一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理想和状态。在这层意义上波普继承了达达的愿望,并用自己的方式巧妙地改造了一下。与美国波普艺术相比较而言,英国的波普艺术所独具有的特性至少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政治意识、色情倾向以及淡淡的伤感。这三方面的特点导致英国波普在艺术的严肃性上要更旗帜鲜明些,艺术家们对政治、色情以及伤感的色彩的强调决定了他们无法迎合新兴消费群体的追求新奇和流行的大众口味,于是英国的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就无法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行们相提并论。[2](P..367)

2.发展过程

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英国的波普艺术出现了新的一批波普艺术家。1961年,“当代青年艺术展览”因一批来自皇家美术学院的年轻艺术家参加而引人注目,他们是彼得?菲利普斯(PeterPhillips)、德里克?伯舍尔(DerekBoshier)、艾伦?琼斯(AllenJones)和戴维?霍克奈(DavidHockney)。他们的波普艺术创作其动机来源与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家有所不同,主要是从美国大众文化的另外一些方面,比如连环画、科学幻想小说、广告和其他一些更加具有视觉影响力的内容,以这些内容进行组合,反映出大众文化的面貌。

波普艺术运动反传统的意识形态给英国设计家带来了启迪,他们不再苦苦追求要重新开始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是顺应了时代的新风尚,迅速开辟出一条新的设计路径。新一代的设计家们借用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的波普风格进行积极的反抗。他们认识到,新一代的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职业妇女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只有这样设计才能为新的社会和市场服务;也只有这样,英国的设计才有可能与横行霸道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分庭抗礼,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民族的当代设计风格。投入到波普设计的设计家大部分是刚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风格的垄断局面非常不满。现代主义设计虽然具有讲究功能良好、强调理性和注意服务对象的特点,但是单调、冷漠而缺乏人情味道的风格对于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来说是陈旧的、过时的、难以忍受的。

在弗朗西斯?斯帕丁《20世纪英国艺术》一书中提到时装设计是英国波普设计运动的“领头羊”,它不再致力于中年一代墨守成规的服装,主要为青少年的时装,并且针对的市场也不仅仅是少数高层权贵部分,而是兼顾到比较广泛的大众市场。时装设计充分体现了波普风格,它有一种非常粗俗的色彩和方法、一种放肆傲慢的感觉和一种新奇特殊的快乐。便宜、惹眼、又具消遣性的服装与大胆、艳俗的时装店门面相映成趣。波普时装设计的代表人物玛丽?宽特(MaryQuant)以儿童的天真作为设计动机的参考源,把女性时装设计成小女孩的服装式样,而安德烈?科列吉斯(AndreCourreges)则模仿宇航员的服装设计了银箔装。设计师们通过他们的设计,赋予服装以新的含义,无论从材料上还是图案上都强烈地表现了他们希望强调的特征。

家具设计的波普风格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完全打破传统,同时也打破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束缚。特伦斯?科兰(TerenceConran)1964年开设的家具零售店“哈比塔特”(Habitat),是推广波普家具的主要阵地,这里的家具和用品色彩鲜艳绚丽,造型简练,价格低廉,非常受青少年的喜爱,因此生意兴隆。一些个体设计家从事波普风格的家具设计探索,同样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如彼得?穆多什设计的纸椅子,以英文字母为表面图案装饰,具有廉价和表现性强烈的双重“波普”特征。其他的这类设计家还包括马科斯?克林登宁(MaxClendenning)和他设计的拼接家具,罗杰?丁(RogerDean)和他设计的吹塑椅。这些设计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他们不再只是要求耐用的、功能良好的经典功能主义家具。

英国的波普运动向人们昭示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消费社会中是越来越紧密相关:一方面,艺术无法抗拒商业文化对精神领域的侵袭,无法将商品排除在视线之外,因而商品形象或工业设计品形象大量进入艺术创作之中;而另一方面,设计家又频频向艺术家借用创意,开创设计新风,努力为商品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受波普艺术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英国波普设计,终于改变了英国设计的落后面貌,“波普”成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设计风格的代名词。[16](P..67)

(二)波普在美国的鼎盛发展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急进先驱者为罗森伯动者与琼斯,这两人的艺术作品产生于美国抽象表现派,但他们用具象的方法处理素材。他们两人都改变了材料的观念。当琼斯用美国旗、标靶或其他物品时,它们都变成普遍而无阶级了。当罗森柏用一张椅子做出雕刻式的绘画时,他纯关心到这把椅子的形状和色彩,而不是注意它的实用问题。很多波普艺术都是运用此种方法及观念创作出来的。不过,罗森柏与琼斯的作品,就他们本身创作而论,除了带有波普艺术的倾向之外,还潜含着抽象表现派的要素,并不纯粹属于波普艺术的风格。

典型的美国波普画家,可举出: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在1962年,他们联合起来,在纽约的画廊和美术馆相继展出他们的作品。促使波普艺术的声势逐渐壮大起来。李奇登斯坦将一幅幅杂志上的漫画,予以放大,变成了他的作品。维塞尔曼画的全属美国的广告女郎。奥丁堡制作出一块特别大的碎牛排、温柔的打字小姐、电话以及整个的卧室。丹尼曾创作出一条很大的领带、浴室中的东西和整个衣橱。沃霍尔是位著名的运用复杂的人,他用可口可乐的瓶子、罐头等图案,重复的排列构成。罗森桂斯特的画,包含有汽车的剪影、特写镜头的人像,以及一些画出的物体之缩影他们的绘画技巧,不完全采用手工描绘,许多是采用版书印刷的技巧来制作的,假借机械取描的功夫。

美国的社会形态无疑是波普艺术创造力的来源,相比较于英国的波普艺术家而言,美国的艺术家们强调更为实用化、更具商业性的特点。他们还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差距努力减至最小。比如奥登伯格(ClaesOldenburg)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寻常物件放大很多倍后加以修饰转化为艺术品。食品是奥登伯格绘画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因为他认为没有比美国的快餐文化更平凡、更乏味更符合波普所要表达的意味。而他的另一个成就在雕塑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也是最重要的波普立体艺术家,所创作的内容包括:木制衣夹、剪刀、消防水龙头、棒球棍等。诸如此类的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被放大几百倍竖立在城市广场和中心。物体尺寸的大小变化决定着人与物体间的内在关系的变化。这一特点是波普艺术对人们以往观念的一次大冲击,特别是对艺术的认识方面。使得波普艺术能够在公开的场合里传播自己的理念,在公众的生活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甚至成为了美国文化的标志。[3](P..67)

二、大众传播推动波普艺术迅速发展

波普艺术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在西方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个流派的艺术颠覆精神很强究其本质,它是用商品取代语言,用实物挤掉文学,用功利代替美,用物欲取代精神需求。由于波普艺术源于有广泛影响的传播工具,如广告、电视、报纸、电影等流行商业传媒。

(一)波普艺术大量应用于商业广告

陈建军在《沃霍尔论艺术》中写着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4](P..578)

(二)利用传媒、依靠复制技术进行创新

波普艺术家在创作方法上也实现了一个突破,拼贴、网眼印刷、装置设计、批量复制都与传统的绘画创作方法截然不同,工业“制作”与艺术“创作”在波普艺术的推动下融为一体,因此波普艺术又被称为工业艺术。除了创作方法上的突变之外波普艺术还表现出对于传媒的兴趣。传媒与波普的商业性方式有关,甚至可以认为某些波普艺术家将商业营销的观念引入了艺术领域,最突出的例子是沃霍尔,他不拒绝一切传媒通过传媒将波普式的生活充分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中。复制意在解构掉艺术的独特性和原作意识,这种观念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西方哲学研究发生语言学转向,后现代主义思想逐渐形成。福柯、鲍德里亚、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大师相继提出旨在颠覆和取代现代主义的理论见解。现代艺术的发展体现出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196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揭示了时代的这一发展趋势。德国的艺术家约瑟夫?波伊斯(JosefBeugs)认为达达主义和现成品艺术所反对的仅仅是针对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体制和美学标准,虽然颠覆了西方的美学传统,但是还没有深入到对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波普艺术正处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关键之上,它以艺术为工具向人们展现出后工业社会里的生存状况,工业制造与商业传播这两大特征通过波普艺术彰显出来。

在托马斯?克劳《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一书中提到始于本雅明的对艺术前途与命运的忧虑在波普艺术那里突然实现了一个意外的转折,波普大力推动艺术与商业、工业和传媒的结合,艺术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展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对艺术命运的反思是对艺术终结论的回应,作为现代美学的一个主要命题,艺术终结的问题由来已久。黑格尔那当年就曾直言由于艺术自身的不完善,艺术终将会被宗教和哲学所取代。西方现代艺术的概念形成于18世纪中期,可以说是现代性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化。由于传媒的介入,参与者或者受众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边缘艺术与主流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停地相互作用甚至换位,主流与边缘的区别体现在公众的接受程度上,传媒促使公众注意力不断地发生转移,于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最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就成为流行的标志,潮流化在信息不断地传递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不同的艺术类型中体现出流行的趋势,形成一股阶段性的潮流的现象与文化的特性有关。随着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艺术会相应地朝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即使是最先锋的艺术观念也能借助于大众传媒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广泛传播。最边缘的可以变成最中心的,或者未来的中心。当前卫艺术成为一种时髦的消费品时,它就由边缘状态进入到中心话语圈。占少数的、弱势的群体能够通过特定大众传播途径和手段申张自己的文化权利,任何边缘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传播体制的支持下都将拥有能够使自己得以自由发展的空间。[18](P..347)

三、波普艺术的发展现状

波普艺术逐渐成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潮流。出现这种情况的社会学原因主要在于当时战后各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形态向消费社会转型,丰富多样的商品及诱人的商品广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电视为首要代表的大众传媒工业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深入。

去年,也就是2006年是波普艺术回潮的一年,著名时装品牌Levi’s创作的一系列与沃霍尔作品有关的产品大行其道。日本多个著名服装品牌的产品设计,都运用了他的艺术意念。装修界也在流行着波普式的装饰风格,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享乐主义敞开了后门。因此,各种各样奇怪的产品造型、各种各样特殊的表面装饰、非常特别的图案设计都让进入丰裕社会时代的人们大吃一惊、眼前一亮。

沃霍尔著名画作《在1972》,于2006年11月16日在纽约嘉士伯拍卖会上经激烈竞投,以高出原估价五成的成交价一亿三千五百万港元,创下了沃霍尔作品的最高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而波普艺术的意念也为其他创意行业提供了创作的泉源。例如日本组kinkikids的最新大碟封面设计就运用了波普艺术中重复的手法,体现了他们出道10年,其相貌已经成为音乐迷头脑中的经典符号。而且由于密度适当,这样单调的重复却不乏美感。还利用了达利爱用的近看和远看是不同物像的手法,近看是两个人的重复,远看像一只鲜活的草莓。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风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艺术风格会重新回潮?我想,因为上世纪60年代是动荡的年代,是工业化盛行的年代,即是某种新兴的产业发展的高潮年代。而现在,也是。2006年是动荡的一年,信息化大行其道,正蓬勃发展。《时代杂志》挑选2006年的风云人物是“你”——通过网络,每天写网络日志,传播视频的人,正影响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资讯传播非常便捷,人们传播信息,了解同一种资讯,分享同一种思想,正像工业化时代中,重复大量生产的“金贝尔汤”和“可口可乐”。而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唤起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波普崇尚的享乐主义,不拘泥于形式,光怪陆离也顺应了人们的追求。而且波普的流行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波普的艺术生活化,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可以是身边的每种事物,是能广泛传播的基础。而且波普艺术的思想很超前,在今时今日仍然是前卫的。[18](P..29)

波普艺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推动了艺术流行化的发展,通过商业途径波普激发出大众的参与热情,为达到其目的,波普艺术将主体、媒介与商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一股从艺术领域吹向生活领域的流行之风。杜尚认为,艺术家不再以脱离群众的形象出现,他甚至提出“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口号,而波普将落实大众的文化权利放在首要的位置。一方面批评艺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传统,另一方面讽刺后工业时代早期商业化带来的肤浅和庸俗。波普艺术转变了普通大众对艺术所持的态度,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后工业社会里艺术类型得到新的发展,继续沿用艺术的传统定义不再能解释一切艺术现象。罗森奎斯特的广告拼贴风格表现出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商业的欢迎态度,他认为商业广告是社会的基础之一,人们生活于由广告组成的世界中,应当适应商业广告中的视觉膨胀。广告的意象手法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起人们的激动。绘画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产生比广告更激动人心的效果。重复性、商业性和机械性在波普艺术家的阵营里得到了统一,他们用这些与过去划清界限。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对艺术的传统定义提出挑战。波普艺术就是一个信号,它是后现代主义颠覆运动的先锋力量。[19](P..230)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陈建军.沃霍尔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居晨.巴特对媒介文化的符号学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5-4.

[4]高岭.理查德?汉密尔顿-波普之父[J].世界美术,1992,1(11).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耿幼壮.超越现代主义(一)--安迪.沃霍尔的意义[J].美术观察,2001(3).

[7]提尔曼?欧斯特沃德.波普艺术[M].成讯,译.香港:塔森出版社,1999.

[8]爱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M].海南:海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9]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朱青生.这是现代艺术[J].美术,2001(4).

[11]罗平.后现代主义不是另类[J].现代广告,2002(9)

[12]约翰?菲利普?琼斯.广告与品牌策划[M].孙连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3]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腾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15]马永建.后现代艺术20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6]弗朗西斯?斯帕丁.20世纪英国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7]CecileWhiting.ATasteforPop[J].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18]托马斯?克劳.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J].美术译丛,1988(2).

[19]朱利安?弗里曼.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20]宏飞.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1]KaralAnnMarling.DesigningDisney''''sThemeParks[M].PublishedbyFlammario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