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民间艺术在舞蹈学习中的地位
时间:2022-05-09 07:09:00
导语:小议民间艺术在舞蹈学习中的地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前言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56个兄第民族在广大地区生活繁衍,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并直接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地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影响,使得各民族都在不同程度中积淀着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因此,各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和情感表现都与他们本民族的民间文化息息相关的。而把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更能体现大学民间舞教学的文化性,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只是纯粹的让学生对各民族的舞蹈动作单纯的外在模仿,而不注重民间舞蹈文化性的加强使得学生对各民族特有的风格、内在情感把握还略显不足,使学生不管跳什么民族,风格、情感都是一样的,没有特色、平淡无味。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民间舞蹈老师必须对民间舞蹈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并运用至课堂教学中来启发学生的内在表演形式,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区别和掌握各民族不同的风格及韵律,并对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总的说我认为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是离不开民间舞蹈文化做基奠的。
一、浅谈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代代相传演变,每个民族都用自身特有的原生态舞蹈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生活,反映出各民族的习俗文化、风土人情、民族精神、审美心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历史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的传统文化意识,也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特别是在传统的祭祀年节中通过民间祭祀舞蹈体现出人们希望得到祖先神灵的庇护、避免灾难,过着幸福、兴旺的生活。
罗雄岩教授在他的研究中,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农牧文化、绿洲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类型,这是由于各民族地域、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农耕文化型—主要是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三大平原区,以及西南云贵高原的丘陵河谷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劳动为主,多信仰佛教、道教,以及祖先崇拜、多神崇拜,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观念。舞蹈形式丰富多样,舞姿动律优美、和谐、安详。如汉族、朝鲜族、傣族等。草原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辽阔草原、骏马驰骋的蒙古族,他们以从事狩猎、游牧与畜牧业为主,普遍信仰萨满教,而且他们把翱翔于蓝天自由的雄鹰和驰骋草原的骏马作为本民族的象征。使得蒙古族舞蹈动作独具潇洒、豪放的风格,并在舞蹈中体现出有着“天之骄子”之称的蒙古族人民心胸开阔、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农牧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的山区或河谷地带,以从事农业、牧业、林业的劳动生活为主的民族,如藏族、羌族、纳西族等。在藏族舞蹈中由于地势、自然环境、劳动生活的关系,形成藏族舞蹈前倾、懈胯、松弛的体态风格。他们的舞蹈文化与宗教文化密不可分,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崇奉多神,如神鸟“孔雀”(吉祥的象征),在舞蹈中人们用舞姿来模仿神鸟的形态,充分体现出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对美好愿望的憧憬。
绿洲文化型—主要是居住在沙漠边缘绿洲上的村落,且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乌孜别克、塔吉克族等民族。他们以从事农耕与畜牧为主。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也有萨满教的观念遗存。因为他们是个热情好客、以舞迎宾的民族,所以舞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技术性较高,而且有着绿洲文化色彩和丝绸古道风韵并继承发展古西域乐舞文化。海洋文化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有高山族、黎族等民族。他们的民间舞蹈形式与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密不可分,并用传统舞蹈来表现对神灵的崇拜,更能体现出人民企盼“人海和谐”的心态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通过上述我们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潜在认识,使我们更深的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地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而导致各民族的民族心理、传统观念、舞蹈形式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说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与他们本民族的文化是紧密联系的。而回归于民间舞课堂教学,我认为把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今还有大部分学生只是纯粹的模仿和复制老师的动作,而对于各民族特有的风格、内在情感却很难把握,这是由于老师在教习过程中忽略了民间舞蹈文化性的渗透和启发导致的结果。所以,要想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各民族舞蹈风格就必须先让他们了解各民族舞蹈的传统文化。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民间舞蹈老师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指导和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不同民族的动势原理和风格特色,并培养出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下面我就以民间舞课堂中训练的几个方面来说明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1)从体态、动律中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是始终保持上身前倾、略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它是始终贯穿于舞姿动作中。然而对于许多新接触东北秧歌这一民间舞种的学生来说在做动作过程中,总是产生对东北秧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基本体态而感到疑惑,他们根本对这种体态的由来全然不知,只是纯粹的外在模仿老师的体态,所以久而久之在舞蹈动作中很容易忽略基本体态的表现,而失去了东北秧歌独特的内在韵味。所以,我认为作为民间舞蹈老师在教习东北秧歌基本体态之前,先对学生讲述其体态的来源及文化,来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就以东北秧歌基本体态、动律来说,形成这种体态、动律也是根他们本土传统文化、地域和生活方式等密切联系的。因为他们居住在辽阔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生活在这里的汉族人民,多是从事垦荒、开矿、搬运的劳动者,他们受大自然与劳动生活的陶冶培养,而形成了东北人民朴实、坚韧、直率、乐观的性格以及喜欢氛围浓郁、线条粗犷的审美情趣。还有每逢年节、庙会时,人们都敲锣打鼓,舞动秧歌,热热闹闹的来求神保佑故土新居两地平安和共同娱乐、消除乡愁、增进团结,充分体现出东北人民那种奔放、热情的心理。其中由高跷秧歌表演最受众人欢迎,并逐渐在东北等地区形成了才高跷舞动的传统舞蹈形式,踩高跷的由来跟原始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踩着高跷舞动也是其民族的独特风格体现。所以,东北秧歌而在踩高跷时,由于脚下绑有木跷,所以身体一定不能往后仰,只能是上身略往前倾、含胸才能保持平稳。正因为这本民族舞蹈文化的关系才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有的基本体态和动律。然而,回归于课堂中,虽然是脱离高跷,但通过学生对东北秧歌其体态由来的了解,让学生以后在跳所有的东北秧歌舞蹈动作中都能始终把握住基本体态的呈现及不再会脱离东北秧歌的内韵和风格。东北秧歌中的基本动律(上下、前后、划圆动律)步伐特点(前踢、后踢步等)也是源自于民间高跷文化,因为踩着高跷两脚的不断走动,踢出去快而有力,落地扎实,换脚时找平稳,膝部有规律的顿挫。所以形成了课堂中“急出、慢落、稳移重心”步伐特点并体现出东北秧歌特有的“艮劲儿”和“点”与“线”之间强化“韵”的到位。因此,在教习基本动律过程中,自从有了民间高跷文化知识的渗透才使学生在动作中能准确把握住了东北秧歌特有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主体风格。
而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动律与东北秧歌基本体态、动律完全相反。
蒙古族基本体态是在后点步位上,上身略后倾,后背挺拔、颈部稍后枕,手摆放在身体两侧的斜前方位,架势要有宽广、粗犷的感觉,视线远望。还有蒙古族基本动律、动作的训练如:肩部(硬肩、柔肩、碎抖肩等),臂部(柔臂等),和许多马的动作及步伐。这些动态都是蒙族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特有的风格表现。这种体态、动律、动作的形成也是与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密切相关的。这是由于蒙族人民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远望过去无边无际。蒙族人民喜爱仰望天空看着雄鹰自由翱翔,他们把矫健的雄鹰作为本民族的象征,所以人们用肢体来模仿鹰的姿势,如柔臂等动作,并体现出蒙族人民心胸开阔、勇敢、桀骜不驯的性格。也由于他们以从事狩猎、游牧业、畜牧业为主,常年骑在马背上驰骋草原。人们常说草原文化是马背文化,马背民族由于草原环境影响对生命这种自然运转格外敏感,人与畜群的生死相互依托。“马舞”不仅是马的形态外化的提炼,更是融入了对大自然的体验,马背不仅依靠自然而是还要与之拼搏,所以马背民族对人的力量意志肯定有着不同于农耕民族更不同于都市人群的体验。所以在传统舞蹈文化中也有许多模仿马的舞蹈动作形式,也充分体现出蒙族人民勇敢、豪放、英俊潇洒的个性。他们用肢体动作传情达意,显现出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表达他们对本民族生活的热爱。
(2)从心态把握中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在所有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朝鲜族舞蹈是最难跳的舞种,特别是其心态表现部分是学生们最难把握的一环。朝鲜族舞蹈主体是沉稳、典雅、含蓄的风格特征,讲求“内韵”,是用心里的气息和感觉带动肢体运动。鲜族舞的心态特征是贯穿于所有的鲜族舞蹈动律及动作中。而在课堂中学生们主要是对鲜族心态的理解不深,所以只是外在训练动作而缺乏鲜族独特的内在韵味,并体现不出鲜族人民沉着坚韧、典雅、含蓄的性格。所以在教习鲜族的心态过程中运用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民族思想观念等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朝鲜族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它是勤奋团结、勇于抗暴的民族,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来侵略,抗暴斗争层出不穷。长期的抗暴斗争形成了朝鲜人民沉着坚韧的心理。另外,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朝鲜,人们有意无意识的接受儒家文化思想,其中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即“义”、“礼”、“孝”道德观念,成为朝鲜人民的主要思想观念,在这种思想影响熏陶下,形成朝鲜人民质朴、内敛、典雅的性格。
只有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思想观念在学生们脑中根深蒂固,学生们才能更容易的把握朝鲜族舞蹈的心态特征,在舞蹈动作中心态把握准确了才能跳出鲜族独特的内在韵味及沉稳、含蓄、典雅的风格特征。
所以我认为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想要学生们更快更准确的掌握好各民族不同的心态特征,就必须得让学生对各民族历史舞蹈文化、民族精神、审美心理了解才行,所以说民间舞蹈文化在各民族舞蹈心态把握方面也显得及其重要。
(3)从动作形态特征中体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动作形态特征,这也与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不同息息相关。主要是因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观念不同所导致。
例如:藏族舞蹈中就有模仿孔雀的“孔雀吃水”动作形态,它的由来是因为藏族人民视孔雀为吉祥的象征,它是人们喜爱的飞禽,像活佛一样出生在拉萨,孔雀虽吃有毒的叶子,却能变得更美丽,寓意可把恶劣变成美好,把灾难化为吉祥。所以在藏族舞蹈中人们喜欢模仿孔雀形象来体现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和抒发人们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
此外还有朝鲜族人民有着崇鹤的审美观念,视鹤为吉祥、长寿的象征,所以在舞蹈中有大部分仿鹤的动作形态如“柳手鹤步”、“鹤飞翔”等动作,来表现朝鲜人民纯洁、高尚、典雅的心理和蕴籍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真的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风格都是受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而来的。而回归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只是仅仅停留于模仿和复制动作而缺少对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导致不管跳什么民族都是一种韵味,没有特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管是某个民族的任何一方面的训练,要想使学生更容易、更准确的掌握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心理,并使学生对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作为老师运用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来启发和指导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他们对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第38~40页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舞艺术》山东友谊出版社第132页
3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编.《文舞相融》上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4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编.《文舞相融》中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第426~433页
5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编.《文舞相融》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第751~758页
6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第227页等
7韩萍郭磊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8赵铁春田露主编.《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上一篇:现代舞中融入中国韵味的探讨
- 下一篇:小议环境舞蹈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