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

时间:2022-05-09 04:37:00

导语:小议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

论文摘要

在雕塑中,我们的视觉作用一直被外在的、直观的知觉所左右。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传统雕塑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今雕塑又将光造型运用于其中,我们的视觉对于雕塑视象的呈现已经生发出新的视觉含义。这含义的形成是作为雕塑中的材质、造型及所处的空间等构成元素通过光造型中的色彩、光束的组合形态、角度等元素与雕塑进行重构后而获得的。其深层的视觉含义则体现为光造型结合雕塑视象再塑造所呈现出的时空、幻觉、文化、宗教等情感的全新理念与意义。进而使得雕塑视象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进入到新的视觉化阅读之中,并在一种多元的富有视觉化的审美过程中使雕塑获得新生命。

关键词:雕塑视象萌芽造型空间与场材质光造型照射角光束组合形态光色光影时空范畴的延伸幻觉视象意义文化、宗教等象征意义

引言

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存在了几千年,发展至今日它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与塑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已产生了许多新概念的雕塑形态。当光造型介入雕塑后所呈现出的视觉感受与以往传统雕塑的意义传达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觉意义。阿恩海姆说:“艺术家对于光所持的概念大体从两个方面受到人类总的态度和普遍反应方式的影响:第一,实际的兴趣把人对光线现象的反应变成了有选择的注意。第二,艺术家关于光线的概念应该是由眼睛直接提供的。”因此,光造型介入雕塑后,它所传达的视象感受承载着光造型本身所含有的形式与内容,通过受众对雕塑视象所进行的审美视觉的反馈,结合雕塑中的各种形式与元素的表现,使得雕塑视象的传达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含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则体现为通过光造型对雕塑进行再塑造时,它呈现出的是在人类审美情感的外化、补充与延续下所生发出的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崇高理念与意义。凭借雕塑中与光造型进行重构的元素体现,了解光造型中构成雕塑视象的多种元素,深究光造型结合雕塑后进行视象再塑造所呈现出的全新理念与意义;我们便能感受到雕塑视象与光造型结合后所经历的重构意义,从视觉外化到内心审美的体验与实践来体悟人类文明最崇尚的理念与含义。

一.光造型介入雕塑的萌芽

传统和古典对于雕塑的定义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一般以硬质材料来刻制的称雕刻,如:石雕、木雕等。用软质材料塑制的为塑造,如:泥塑等。随着时空观念的发展,雕塑的表现已突破立体的、静态的形式,向多维的时空形态方面探索,但由于艺术创作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拓展,雕塑已和其他相关学科如:绘画、装置、环境艺术、建筑等融合,从而变得模糊,但无论怎样,从本体意义而言,物质性和多维空间特性以及其所承载的艺术意义仍是界定雕塑的核心价值概念。

巨石阵

耶稣基督像

根据物质性和多维空间特性所承载的艺术意义,当光造型介入雕塑,其界定雕塑的两个基本要素,即雕和塑就会产生新的含义,这含义的形成是人类经过对光造型经验的逐渐深化以及对于雕塑审美感受的不断拓展而萌发的一种意识。我们知道英国史前巨石阵,它所蕴含的是人们所追崇的具有某种历法与宗教上的目的。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我们慢慢发现当太阳处于某一特定的照射角度,其光造型作用在石阵中而产生的视觉形象就发生了变化。例如:某一天日出时,我们恰巧欣赏到太阳位于石洞之中的片刻视象,此视象的产生与以往我们的视觉经验无法对应。后来人们慢慢发现每年的夏至与冬至这两个时节才能看到如此的景象。从此这景象便在我们的视觉感受中烙入了这种特殊现象。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基督雕像以其神圣的形态屹立于山上,自古以来我们对于耶稣的形象感受都埋藏于内心,其仁爱、宽容、济世的内在形象一直深入人们的内在情感之中。当我们无意间发现月亮位于特定的方位时所“构造”的基督像,它表现出来的基督神圣感受已经与以往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关联。这时,耶稣雕像所呈现出的视觉形象已经是经历了内在情感的作用而外化了。神性的感觉已经融合了以往的情感经验,此时所看到的就是带着神性光芒的耶稣雕塑,并且在产生新的视觉形象中,我们的知觉也随之深化;在外在、内在的双重感受中,视象的传递让我们发觉了光造型所含有的创造力与感染力。

随着我们对光造型经验的不断积累,感受便有了逐步深化和演进,通过光造型作用在雕塑中而产生的视象,这种萌芽意识伴随着人类审美感受的衍化而产生了新的内涵。内涵的表现就是审美意识的深化与雕塑视象外化的双重作用。

二.雕塑中与光造型进行重构的元素体现

雕塑中的元素是构成雕塑整体形象的核心,光造型对其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元素明晰地呈现出来。透过相关元素的整合而赋予雕塑以新意义和精神。

(一)雕塑造型形态元素

当我们要把一个具有复杂形状的物体再现出来的时候就要使它的轮廓线与它的亮度分布互相配合,以便产生出空间的“浮雕”。显然,雕塑的外在形态是直接影响光造型的作用。在经历了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现代雕塑则追求简约、洗练进而通达形而上的表达。尽管形式的变迁体现雕塑的风格变化,但一件物体的真实形状是由它的基本空间特征所构成的,雕塑亦如此。同样,光所蕴含的点、线、面也是基本空间里的元素,它与雕塑的点、线、面互相作用: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等等。如此多变的组合就可以创造出许多的新雕塑形态。

衍射出光的石麒麟

《衍射出光的石麒麟》是一件根据古代著名雕塑重构而成的作品,在原有的雕塑造型上,作者运用钻孔来连接雕塑的内外空间,同时在内空间布灯,使得光从雕塑内空间里向外衍射,这时我们所看到的雕塑视象已不在是传统意义的雕塑形象,传统的雕塑以其外在严谨的风格、统一的材质和内在崇尚、高古的思想而独树一帜。而此时的雕塑造型形态是在原有的古典精神状态下进行重构,打破原有严谨的造型,在雕塑表面上增加了许多光点视效形态并呈发散状。设计师的理念是将古人对远古神圣的膜拜进行架构,对传统元素进行解构,肢解雕塑的外在形态与内在表现形式,通过光向外衍射来表现使得雕塑的造型更富有现代的视觉特征。这特征即是光点所形成的语言符号通过解构后的雕塑载体而产生的视象传达。

所以,对雕塑的再次造型可以拓展光造型应用的手段,使得雕塑视象以其造型元素呈现不同的形式,通过光与雕塑的点、线、面结合,创造出更多新颖的视觉形象。

(二)雕塑所处的空间与场

场的概念在空间造型中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雕塑的存在空间已经与各种环境产生了互动。因此场的结构关系也已形成。而光作为物质通过空间同样也能与雕塑产生互动的作用力。

华盛顿纪念碑

美国华盛顿纪念碑以其高耸的形态屹立于华盛顿市中心,与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在同一轴线上。这是三者便形成了同一个空间场,尤以纪念碑为首,体现了美国的国家象征,三者同时也互相依存。因此当光造型付诸于纪念碑中时,纪念碑所呈现出来的视象就是一根巨大的光柱,此光柱便能体现作为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的伟岸高耸的象征意义。那么作为光造型,它所蕴含的也是一种场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必须作用于物体,纪念碑以及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就是为了光造型对其进行作用的载体,通过融合,此时的光造型也成为了场的结构关系里的一种元素。元素意义的生发使得场的作用力更加的广阔,凭其外在、内在的相互关联作用,象征意义得到充分表达,致使在我们的视觉感受中对于此种场的作用力有了深刻理解。

大地艺术家瓦尔特德?玛丽亚的作品《闪光的田野》是一件大地与天空直接对话的空间雕塑。艺术家选择了新墨西哥盆地一个不见人烟的荒原,在1.6公里×1公里的地面上直立400根不锈钢杆,呈矩形格栅点阵排列。由于这里经常发生闪电现象,这便使艺术家产生灵感。通过放电现象将大地与天空联系在一起,空间与场相互作用,闪电与金属棒产生了化学效应,光电撕破黑幕连接着大地,此时的片刻景象将我们的视觉引入这样一种力的平衡——天、地、人。

闪光的田野

所以,场的功能已经扩大,这样的一个场的结构不仅能赋予光造型以展示媒介,同时它也是产生视觉互动作用力的源泉。环境中元素之间的结合,它所生发出的意义在我们的视觉感受中有着雄奇瑰丽的效果,我们的审美视觉也因此而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雕塑中多样材质的元素

多种材质元素应用于雕塑中能发挥光造型介入其中在意义传达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不同的材质属性会引发光造型作用后所产生的视象,那么作为多样材质,其范畴使得光造型的作用会产生与其相应的形象特性。

1.不透明材质

这类材质主要是以石材质、木材质等为主的,普遍受到光造型的作用的是其内在的肌理或纤维。一般地,当光附着在这类材质后,顺着材质地肌理走向或是纤维介质,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具有形式感地表象,往往通过这种表象使得受众的视觉可以直接感受到雕塑本身的形式感。朱成的作品《怒》以古老的麻将牌作为作品的主要元素,从而构成了作者的自塑像。此时在光造型的作用之下透过麻将牌中的图案纹理的明暗变化让我们在视觉中可以感受到对象的历史沧桑感,同时这图案形式也构成作为表面皮肤纹理的象征意义。

我们通过这些不透明的具有肌理属性的材质往往可以引发雕塑中所蕴含的细节形象,通过光造型的作用使其显现出来,一种更为细化的视觉意义在所呈现的视象中完全地表达出来。

2.透明材质

这一类材质包括树脂、玻璃、水晶等元素构成。其主要特点就是能使光进行透射或衍射,以此来产生不同的光线形态或色散现象。

莎朗拉敏斯皇后

我们来看日本雕塑家吉村益信用霓虹灯管与亚克力玻璃等制作的《莎朗拉敏斯皇后》,其躯体造型便是用玻璃塑造而成,躯体内嵌霓虹灯管使得彩色的光管形状犹如人体的血管与神经。此时通过霓虹灯的光造型透过玻璃而产生的现象让人感受到血液在体内涌流的感觉。这感觉很直观、形象,它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精神外化的理念。理念的深化实质上是在进行一次运动,光与玻璃的介质的充分结合,它所生成的视象是表象化的世界里最直观的形象。

所以透过透明介质的光造型,内心往往感受到一种变幻的感觉,这感觉的产生就在于其特别的属性。它并不是直接呈现内在的具象事物,光透过介质的同时而产生的物理现象已经经历了这种发散与衍化的意义。从而我们能够感受到光线经过介质作用而生发的视觉外化形象。

3.半透明材质

这类材质包括玉石、高分子材料、磨砂玻璃等。光造型作用于雕塑中,其呈现的形象犹如一个发光体,对观众的心理将会产生一种剔透的、温润的感受。

特定场景

拉斯?鲁伯特利用高分子材料在室内外的公共环境中创作“特定场景”雕塑,它的作品接近比喻、象征和有机的意象,利用活动部件或者水的物理原理产生运动,借助光学原理使得作品五光十色。材质特性的外化就是在光流动的变化下得以显现。同时,在光流动的驱使下,雕塑本身的视象体现显得犹为动感,之前所提及的温润之感受凭借流光异彩的光造型而更加的深化。作者的思想也就在这流光异彩中无限的表现出来。

4.反射材质

反光玻璃、金属、黄金等元素都属于反射介质,这一类材质通常能够将雕塑所处环境的视象反映在雕塑本身之中,使得雕塑所呈现的视象具有多样性的感官。

其实,这具有反射属性的介质还往往会让人感到一种迷惑的效果。《向下倾斜而闪耀的光》这件作品作者将具有反射特性的金属棒植入大沙漠中,通过阳光作用在金属棒表面而产生光点,这时观众的视觉对于这光点会形成一种眩幻的感觉,从表面无法一眼觉察到金属棒的具体形象。所以借助于我们视觉的眩幻可以感受到这种反射材质与光造型的融合所产生的视象与以往我们对于反射材质的感受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根据这种视象结果,使得原有的环境空间更充满幻觉形态,而我们的视感也同样产生了幻觉意识。

向下倾斜而闪耀的光

三.光造型中构成雕塑视象的多种元素

光造型作用于雕塑中主要是以照射角、光束组合形态、光色、光影等元素左右着雕塑视象的呈现。其各元素都有其个性,从而在营造雕塑视象的过程中来显现雕塑的造型效果。

(一)照射角

物体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接受的光线都有可能改变物体本身的形象,将雕塑放置在环境中,其本身也经受着白天光照作用,虽然日光照射会以时间变化而发生位移,但我们对于雕塑整体的视觉感受仍是一个整体范畴里。然而我们用灯光造型来进行塑造时,雕塑视象会在某一角度产生不同于白天光照的视感。

狮身人面像

埃及狮身人面像以其陵墓守卫者的形象守护着法老的王陵——金字塔。在平时的日光照射下,无论以何角度观察,它所展现出来的视觉形象是安静的,森严的。当我们在狮身人面像底座布置光源对其进行由下而上的泛光照射时,它所呈现出的造型形象却有着神秘的感觉。那么这种神秘感觉便是有选择角度的光照射所引发出来的,透过视象的传达致使在受众的心理中营造出这种感觉。

改变角度的光透射结合雕塑本体所呈现的视象,它所改变的是以往在日光照射下的视觉经验,通过可选择的光位来造型,使得原本单纯的视象变得富有情感,从而在视觉情感的意义上能够更加的外化与衍生。

(二)光束的组合形态

在舞台表演中,多变的光束在舞台空间里运动,无论是空间装饰、塑造人物、烘托气氛、强化节奏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对雕塑进行塑造的手段,光束的组合形态同样也会制造出变化多样的光速造型形象,通过光束的组织、排列在雕塑外在的造型形态中进行架构,所形成的视象会在此前的光造型中显得更加富有重构意义,进而与空间进行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金字塔

设计师在金字塔的四边棱角底部各安装了一个激光光束发射器,沿着金字塔的棱角向顶部投射,光束便汇集在顶部的中心,形成了具有金字塔符号的图像形式。我们在夜晚欣赏金字塔的形象与白天呈现的视象有了截然不同的含义,此时的视象给予我们的感受更为纯粹,没有了那浓重的质感,没有了历史沧桑的形式,突显的是一种崇尚的象征与膜拜的形象。退尽浮华,我们知觉对应了时代的变化,时间的变化也与环境空间结合,从而越发感受到情景交融。

狮身人面像

依旧还是狮身人面像,在修复庆典中,灯光师在雕像的前部与背部各布置了电脑激光灯,通过空间光束造型穿梭于狮身人面像,此时的雕像被这光束形态所包围。原有的静穆、森严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光环照耀下的轻快与动感。

所以,光束的组织形态也可以作为一种语言渗透于雕塑造型中,组织光束的形态与雕塑造型结合,打破原有的视觉经验,利用情景的渲染使得受众的视觉产生具有光束视感造型的雕塑视象。

(三)光色渲染

在雕塑中,光色渲染综合了雕塑本身的色彩、光色及受众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受众视觉中虽是一种物理现象,但在实际的视觉作用力下是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对于环境、情感等方面都有作用。

狮身人面像它所赋予的是一种象征。千百年来人们同它与金字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我们看到浑身金黄色地雕像屹立在金字塔前,这一刻,我们的视觉告诉我们历史的驻留与审美经验附和的体现。各个民族、地域的人们对于色彩有着地域文化的显著特点。古埃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依靠于尼罗河畔与非洲沙漠,自古以来泥沙所卷带的颜色深深烙入了古埃及人的心理,当光色附着在狮身人面像所呈现的颜色作用力场就唤起了我们对古埃及的颜色记忆。因此,这样一种作用力的平衡便产生了。即埃及的国土——金色——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

通过光色的赋予联系着人类历史心理的图像观念,并以雕塑为载体表现出来,而我们的视觉因为这视象的传达变得意义深刻。这不是历史图像的简单重复,是在原来的力点上又向力的延展方向进行深化与拓展。

(四)光影

光影的造型是雕塑重要语汇之一,在表现的过程中,一方面光造型作用于雕塑表面而产生强烈或柔和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通过造影使人们的视觉对其产生各种心理影响。

当然由透视作用的照射作用的双重影响下会产生变形形态,其结构都是简化的,根据雕塑本身的形态加之阴影的比例造就一种视觉分离的效果。克劳斯?卡梅里奇斯的《虎》就将这种分离的视感而展现出来,从一定的角度欣赏,一只猛虎形象会呈现在你眼前,离开这一方位却是一堆片材,所以不管是这雕塑的形态还是这雕塑的局部亮度,眼睛都能根据这一雕塑的空间定向与照射光影作用的双重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形,进而把他们识别出来。

因此,光影不仅能使我们看到雕塑本体的存在,而且能够使我们看清他们的形态,运动方向以及它们离我们(或离其他物体)的距离。

四.光造型结合雕塑进行视象再塑造所呈现出的全新理念与意义

雕塑在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感官里一直把它看成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空间艺术。但任何一种不动的物体并不意味着它是静止的,而是意味着各种所蕴含的作用力达到暂时的平衡,雕塑也就是以其平衡的力量而占据着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然而,当创作主体在光造型的作用下通过一维时间变化过程所展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已经产生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觉经验。结合光造型所进行的雕塑视象再塑造,它从内在、外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宗教等情感内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借助于这全新的理念与意义,使得这种审美情感能够得以延续、补充和外化。

(一)时空范畴的延伸

雕塑在光造型的作用下已突破传统的空间艺术范畴而进行再塑造,进而使时间这一维度介入了创作主体,同时在时间、空间里得到了意义的延展。本来欣赏一件雕塑时我们的知觉次序并不受雕塑本身的制约,而今,光造型的介入致使我们的知觉顺序受到光造型一维时间的变化作用而约束,并渐渐产生了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包含两种次序:一是所要表现的事件本身所固有的先后次序,另一种则是所谓的外在客观因素。

动感雕塑

蔡文颖所创作的动感雕塑以其含有的时间维度的艺术形式,容纳了许多的高科技和结构组织,利用音乐、声控、光纤等手段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连,有一种超越时空、进入未来的感觉,并将人的情感的思维直接付诸于视觉之中。这时,时空意义的深化让我们的知觉顺序受到牵引,并随着声光的运动变化,我们的思维与视觉形成了一个作用关系链,从而达到一种共鸣。

狮身人面像及金字塔

我们再看埃及狮身人面像的修复庆典中的灯光表现。设计师通过灯光光束的穿插与造影,使得狮身人面像及其身后的金字塔群都蒙上了光影造型与光束交织的情景交融。此时我们欣赏的次序已不再像欣赏一件单纯的雕塑而毫无受到制约,相反的,我们的知觉随着光造型的光束排列变化以及在雕像中的影像变化而发生关联。作为时间本身——就是说,是各种成分的前后相继,既然如此,这种包含两种次序的结构也亦形成。

只要我们的知觉随着这种结构则会产生力的方向与强度,那么作为空间的雕塑,结合光造型,其结构状态也就成了这些力的特殊参照构架。所以力的扩展也就促使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拓展了时空的范畴。

(二)幻觉视象的意义

古希腊对于幻觉一词的确立是从文学艺术模仿说中衍生出来的。模仿说把现实世界看作文学艺术的蓝本,以唯物主义为依赖,对对象的追求势必在追求幻觉的效果与意义。

前文提及透视作用与照射作用的双重影响下,被塑对象会形成一种视觉分离的效果。的确,这种分离效果的强化使得对象呈现的视感在现实条件下与唯物法则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就是幻觉视感的外化体现。光艺术家奥本海姆在他的作品《二极性》中,将一束强光抛洒于水面上,光束与水面的波纹涟漪相结合,致使在我们的视觉上呈现为一座桥的图像形式。当然,这座桥是无法渡越的,从视象的表现中我们的确以客观世界的眼光体察到一座桥的存在,这存在的图像形式只不过造成了一种幻象,幻象的载体是光造型与水面波纹的组合体,以上客观视象与人们知觉感受产生了分离,表象的重现使得我们的视觉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认识,我们对于幻觉的意义便达成了一种共识,并且在这基础上达到美学理想中真物同化的意义。

二极性

借由真物同化意义的深化,我们对雕塑视象的理解可以围绕幻觉引发的一种暗示来进行重新组合,物象与视象的重构可以将幻觉视感变得更有画面形式感,继而在形式与内容中找到一个有力的支点。支点的突破亦是幻觉意义的不懈追求。

(三)文化、宗教等情感内涵所赋予的视象意义

人类对于光的象征性的历史由来已久,透过人类漫长的历史,在人类视知觉中,黑暗看上去并不是光明的缺席,而是与光明直接对立的积极要素。因此在此种教条中,白天与黑夜变成象征善与恶的两种对立的视觉形象,从而这种形象便一直流传下来,无论在教堂建筑还是宗教绘画、雕塑中,象征性的光造型已经引起人们的共鸣与反响。

耶稣基督像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雕像,其内容本身就是宗教风格的体现,展开双臂与躯体的象征意义便是“十字架”的符号化。为了能够使这种符号化的形象展现其意义,设计师便在雕塑的后侧制造向上投射的光束效果,这时光与雕塑的融合把神性的象征表现到极致。作为基督教的象征里,光便是神性的原形,并获得特殊的审美意义。我们对于光造型后所获得的基督形象已经与宗教文化里的基督形象所联系,并且化为一种神赐的、神奇的感受,这象征就如《新约全书》上所讲的那个故事——神光传播至大地上,它的出现使大地变得崇高起来。

在非宗教文化的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理解光,但这种朴素的理想至今仍影响着我们,作为象征精神的体现,我们从雕塑本身找到它适合的表现形象,并且以光造型的象征性为手段,将其表现的很明白而不是谜语。所以埋藏于我们心中的这种宗教文化的态度揭示了对于一物体形象外化的理性追求。光造型的外在象征加上雕塑的内容象征便已达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平衡的守则就是我们内心对于文化、宗教的情感付诸于光造型的雕塑视象的外化,以此来造就现实意义上的内心情感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这意义的深化就是我们内在精神所向往的。

五.结束语

现在的雕塑的形式已是越来越开放,作为我们的视觉感官随着这波浪潮而越发的新异。光造型以及雕塑形态已经不能从表象上来平衡我们的视觉心理了,两者进行一系列的重构之后它所作用的知觉形态已是包罗了人类视觉经验的变迁历史。以现代的视觉理念加之传统形态的双重作用下,我们对其呈现出的视象有了革命性的反馈与解读。透过光造型对雕塑视象进行的再创造所传达的意义,是一种对雕像视象表现的全新视角,我们不断地把这种解读方式引入到新的视觉范畴中,为的是在一种多元的、富有视觉化的审美过程中,重新架构视觉作用力的审美力量从而使得光造型下的雕塑视象更富有知觉力量与创造力量。

参考资料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2黑格尔(德).《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出版

3叔本华(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6年2月出版

4宗白华.《宗白华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5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下篇.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6金长烈等.《舞台灯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7邓乐.《开放的雕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8/3986637.html基督教美学中的神圣象征

9/Article/zixun/200610/9379.html中国艺术新闻网

10/diaoxiangtupian/diaoxiang4t.jpg狮身人面像图片

11/Class.asp?ClassID=5金字塔图片

12/html/jiaoshixuesheng/xueshengwangye/xinyan/twt/jsz/jsz.htm英格兰巨石阵图片

13/b661674/d46809429.htm华盛顿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