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剧发展现状论文

时间:2022-07-19 09:14:00

导语:鲁剧发展现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鲁剧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鲁剧是指由山东省国有和私营影视制作机构拍摄的电视剧作品,是山东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有着重大的文化带动意义。2008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以下简称山东影视中心)倾力打造的《闯关东》作为开年大戏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并掀起收视热潮,再次将鲁剧品牌打响全国。《闯关东》对于鲁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一方面,它将鲁剧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创作高度;另一方面,它也给鲁剧以后的创新发展设置了新的难度。因为山东影视中心为了打造好这部传奇史诗,不仅选择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而且投入了4千万元制作资金。这些都为鲁剧再造辉煌设置了难度。那么,《闯关东》之后,鲁剧该怎么走?分析和把握鲁剧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了题中之义。

关键词:鲁剧

鲁剧构成因素的固定使其陷入模式化泥潭

经过多年的发展,鲁剧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鲁剧构成因素的固定也使其陷入模式化泥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大”特征标记品牌鲁剧。鲁剧有三个固定的标记特征,即:大丈夫、大题材、大手笔。“大丈夫”是指鲁剧倾向于塑造男主角形象,而且男主角形象都是大英雄大人物,如《大染坊》中的陈寿亭、《闯关东》中的朱开山、《大法官》中的杨铁如、《誓言无声》中的许子风。“大题材”是指鲁剧所选择的题材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宏大题材,如《大地缘》《21天》《大法官》《誓言无声》等都是以当年的热点大事件为创作蓝本,有着浓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主义倾向。“大手笔”是指鲁剧对“大”的热衷,综观山东制作的电视剧,多是荡气回肠的大基调、大情感,而且演员阵容和资金融入以及制作周期都尽显大制作、大手笔风范。当然,这些都是由鲁剧的自身定位和齐鲁文化所孕育的人物性格所决定,但是,如果一味的定大基调,将视角千篇一律地放在现实主义的大题材上,很容易使鲁剧写实有余而写意不足,最终被所谓的“大题材”“大手笔”架空。另外,男主角类型的过于单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鲁剧的艺术魅力和美学品格。

2.陷入主旋律作品共有的创作模式。鲁剧热衷于主旋律电视剧的拍摄。但是,主旋律电视剧有它固有的模式,首先它主张共同的叙事策略,即微小人物、宏大叙事、以小见大成了主旋律作品的共同特征。主旋律电视剧的故事框架大多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宏大政治背景下的艰难挣扎去缓慢构建,进而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与变迁。鲁剧的故事构建也已陷入这样的创作模式,例如《闯关东》就是通过朱开山一家的命运变迁,真实地还原了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中国那段苍凉、悲怆的历史岁月。这样的模式让我们想到了同为主旋律作品的《大宅门》《乔家大院》《大染坊》,如此雷同的重复与相似已经消磨了主旋律作品初始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特征。其次,主旋律作品的剧作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矛盾升华的处理已统一形成理念化的创作,作品情节都是伴随着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冲突不断推进而发展,最后的结局都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而矛盾的升华则大多以中国抗日战争那段特殊的时代为背景,矛盾到故事的结局处都是上升到民族矛盾的高度。当然,这里不是说这样不好,问题是电视剧“注重叙事方式和线索安排”,①如果观众刚看完开始就知道结局和故事的主体框架,那么,这样的艺术最终是不会感染观众的。而鲁剧《鲁氏兄弟》《村主任李四平》《铁道游击队》《大法官》《大染坊》《闯关东》都有着这样的模式色彩。

齐鲁文化资源的浅层挖掘造就鲁剧发展的隐痛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泰山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运河文化的交融为山东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本该是鲁剧发展的有利支撑,但让人遗憾的是鲁剧对齐鲁文化资源的开掘力度不大。例如,刘墉是山东名人,却被省外的影视制作单位发掘,制作出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聊斋志异》是山东文学家蒲松龄的传世之作,却被省外的多家文化机构翻拍,就连港台的影视制作机构都涉足其中,让人又心痛又遗憾。莫言是山东高密走出的作家,他的《红高粱》被张艺谋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名作。从山东走出的编剧、作家和演员数量众多,但鲁剧中却鲜见他们的身影。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鲁剧下一步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深度挖掘齐鲁文化资源上下功夫。

市场化水平低下束缚着鲁剧发展

鲁剧的市场化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延伸意识不强。品牌延伸是一种充分利用无形资产的行销策略,品牌拥有者利用原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开发同名或类似的系列产品,在成本增加较少的情况下,开发新的市场。②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很好的营销策略。但是,鲁剧在这方面十分欠缺。以《闯关东》为例,其同名或类似系列产品没有开发到位,只简单的一期《回娘家》节目,也是与中央电视台“剪不断,理还乱”。而《闯关东》的文字出版权也被山东文艺出版社拿去,像动画等其他制成品更是杳无音信。品牌的经济潜力没有充分挖掘。

2.产业带动能力低下,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鲁剧的带动能力不强,这与山东省的文化强省战略是不相符的。如鲁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和开发,《闯关东》仍然没有改变《大染坊》没能带动淄博周村旅游的隐痛。章丘朱家峪春节期间门票收入3万元的业绩与《闯关东》制作之初想把该景点推向全国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而省外的电视剧则做得很成功,如《大宅门》红火了宅门文化,《乔家大院》引爆了大院旅游。这不单单是山东朱家峪景点本身的问题,而是整部剧集对朱家峪的推销力度不够,如在《闯关东》中,随处可见的土墙院落与空旷无际的沙尘村道很难反映出朱家峪有什么特色能够叫响全国。客观地说,鲁剧本身的产业意识还不够开放,这直接影响了鲁剧的文化带动力。

3.山东民营影视制作力量单薄,发展不够。山东目前拥有电视剧“生产甲证”的影视机构只有山东影视中心、济南电视台和青岛电视台,没有民营制作机构。而且,山东民营制作公司推出的影视作品也缺乏影响力。影视作品是高投资项目,民营制作公司通过社会融资的风险显然要远远大于公有影视制作机构,如果没有政府资本的支撑和保障,同样生产一部影视作品,民营制作公司的成本要更高,这限制了民营影视力量的发展。

鲁剧要持续发展,需更上一层楼。其关键要从解决以上问题入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深化体制改革,力促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的形成。山东影视的产业化、市场化和集团化步伐走得较为缓慢,目前的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很难对电视剧的生产形成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山东影视的发展需要一个新型集团的出现,这个集团能够完全融入市场,形成小说出版、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娱乐演艺、教育培训、卡通玩具、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广告经营、科技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推销力和整合度,并能够完成影视制成品的成本节俭和最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开发,能够创造鲁剧的最大市场价值。于是,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的结合组建新的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是山东影视发展的一个很好路径。

第二,要大力支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民营力量是影视制作业的生力军。它们不仅可以提高鲁剧的整体水平,而且对于鲁剧样式类型的拓展也大有裨益。因为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比国有制作机构更具竞争活力。而且,由于投资效益的驱使和制片所受限制较少,它们完全能够打破主旋律题材的局限,更注重娱乐平民化。

民营影视力量迫切需要政策倾斜和条件支持,政府应适当的将社会融资的渠道放宽,门槛降低。另外,公私合作也不失为很好的发展方式。以国有影视机构为母体,成立性质属于私营并且核算运营独立于母体的影视文化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进行社会融资,这样,既融合了国有制作单位人才、设备、资源等优势,又融合了私有企业的灵便、市场运作活力强等特点,是探索民营影视力量发展的一次很好尝试。

第三,要对山东的文化资源做科学的开发规划,寻找山东文化资源和全国文化资源的交叉点。首先,鲁剧应着力于对山东文化资源的开掘,但不是无序的盲目开掘。要以行政管理为宏观导向,对进行开掘的文化资源做科学、详细的论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免投资失败。而且还要注意寻找齐鲁文化资源与全国文化资源的共鸣点和交叉点。在这一点上,《闯关东》做得很好。它将山东题材与东北三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次,要从齐鲁文化厚重的民间传说中发掘素材。因为“传说中有许多老百姓的想法,有他们喜欢的东西,有他们的美学趣味在里头”。③

第四,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打造全国性的鲁剧品牌。鲁剧应该注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融合。鲁剧走出去,不仅仅局限于鲁剧在中央电视台的热播,而且要形成品牌效应,包括制作人员的外聘和交流。引进来就是不受山东区域局限,有计划有意识地打破近亲繁殖的壁垒,敢于启用省外的创作人员,放眼全国,与知名编剧导演和影视明星合作,开拓鲁剧的新类型、新样式。从山东走出的编剧、作家和演员数量不少,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引进来也包括与这些山东人的联络合作。

综上所述,今后鲁剧的发展,不能沉浸在《闯关东》目前所创造的辉煌中,而应该看到《闯关东》之后,鲁剧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问题,科学规划,逐一解决,更好更快地发挥文化带动作用,为山东省文化强省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①王艳玲.《电视文艺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87

②李岭涛,吴秀娥.《品牌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P139

③高鑫,周文.《电视艺术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