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四位一体发展论文
时间:2022-07-16 10:09:00
导语:今后五年的四位一体发展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键词:发展报道
[摘要]:对应中国现代化的四位一体布局,今后5年,发展报道将一分为四,细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报道。而做好新阶段发展报道的关键,是上下贯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受众是发展的主体有机结合,真实记录中国大地上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后者是相当长时期中国的时代主题。与时代主题同步做好发展报道,是每家媒体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在服务中国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
今后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对新闻实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展报道即将进入新阶段!
究其实质,发展=现代化,发展报道即中国现代化报道。本世纪头20年,重点就是及时深入报道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智慧、希冀与追求。①
发展报道也分阶段。今后5年,对应中国现代化的四位一体布局,发展报道将一分为四,细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报道。而做好新阶段发展报道的关键,是上下贯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受众是发展的主体有机结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大新闻舆论支持。
一、以又好又快自主创新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报道
对经济报道,我们已有很多研究,曾界定它是关于经济“活动”或经济“事实”或经济“关系”、经济“选择”等的报道,放入特定语境都有道理。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视角,关于经济“发展”的报道。而因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可以涵盖其他视角,反之则不行。
报道经济发展要有路线图,中国经济从追求“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其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关于后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曾列出以下要采取的重大举措:(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七)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②以上八项,都是今后5年事关全局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具体到“此时此地”,每一项都可以开采很多经济发展报道,如增强消费需求的经济发展报道,建设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报道,拓展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报道,如此等等。
要强调上下贯通,上是宏观战略部署,下是发展依靠人民。转化为新闻术语,就是确立受众的主体地位,报道受众参与或体验的发展,即看“此时此地”如何通过自主创新来做到又好又快。如以上第五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建设?《南京日报》有深度报道《从“人治”到“虫治”》。讲紫金山遭受病虫害,原来以药物扑杀,“人虫博弈”一治40年。虫害没治好,生态却恶化了。后来调整思路,放弃“人虫博弈”让“虫虫互搏”。大规模植树造林吸引鸟虫兽进驻,让“生物大战”维持着生态平衡。这样,一个“生态文明“的抽象理念,通过受众切身感受到的自主创新,新闻化了,有血有肉了。
现展理论是反胚胎隐喻的,它认为发展并不具有胚胎发育的固定步骤和普适必然,相反,发展是通过不断创新构成对现存格局的突破。今后5年,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职业,而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参与的全民创新、几代人的创新。中国正在迅速现代化,它已不是摆脱贫困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但也不是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的现实是,无论在全国范围还是各地区,欠发达与发达特征同时并存。农民比谁的豆腐点得好,工人比谁的螺丝车得好,白领比谁的软件设计得好……无论哪一种此时此地的“好”,都是减少欠发达增加发达的创新。而媒介传播创新信息,不仅对当地有意义,即促成创新知识的外溢,推动更大范围内突破欠发达扩展发达;而且对中国有特殊意义,因为这是面积近乎欧洲大陆一样大的国家,是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学课堂。30年的中国发展,既得力于不断首创,如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更得力于大面积迅速扩散,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推广。媒介传递创新信息,对其他地区有示范效应;后起者学习追赶,又有“大国规模”效应,大大提高创新的社会收益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闻界的特殊荣耀,当然也是特殊责任。
二、以依法治国有序参与为重点的政治发展报道
长期以来,我们的时政报道都是改革难点。时政报道往往成了领导报道,甚至领导讲话,以至有段子:“时政报道就是赵领导指出,钱领导强调,孙领导要求,小李领导最后说……”有都市报提出要像追娱乐明星一样追政治明星,恐怕行不通,毕竟,严肃的政治与轻松的娱乐还是两回事。那么,放时政报道入政治发展视野如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由两条基本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人民意志上升为法律,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二是通过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合起来就是依法治国和有序参与。先说前者,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切实抓好以下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二)加强司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③政治就是政治,认真思考以上各项,将时政报道放入依法治国的大视野,“此时此地”有多少完善立法的政治发展报道,严格执法的政治发展报道,公正司法或全民守法的政治发展报道……
又要强调上下贯通,自下而上就是有序政治参与。每年的“两会”报道,各地媒体都投入精兵强将,那就是制度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的有序参与啊。而越来越多的“两会与民生”专题,则开辟了另一个天地——“基层政治”。后者与“上层政治”相对,上层政治处理国家安全、法制建设等宏大问题,基层政治处理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如突发性流行病、环境污染、下水道不通等等。有人说时政新闻改革的突破口是民生,在“基层政治”层面上倒是对的。而“两会”之外,各种形式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如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更有大量的基层政治内容,它们都是紧密结合民生的有序政治参与。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悖论在于:它解决矛盾又产生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又增加风险。回顾亨廷顿的著名命题:现代化引起不稳定。因为发展提高人们的期望,而满足期望的能力的提高要缓慢得多,在“需求的形成”与“需求的满足”之间会形成差距,产生“社会挫折感”。④因而才有“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因而才说我们进入了“矛盾凸显期”。这期间的舆论监督,要成为民主政治的建设性力量,尤其要强调“有序”。获“中国新闻名专栏”的河北电台直播节目“阳光热线”,积极探索有序监督的新模式,请省直50多个厅局的主要领导轮流走进直播间,直接受理听众投诉,阐释政策;并随后下去调查,解决问题;记者则跟踪报道。还把节目搬到广场和社区,2007年与省纪委联合举办“关爱百姓、共创和谐”的阳光服务活动,由省公安厅、交通厅等省直9部门领导到主会场,省市12家电台互动直播,省市200多个部门、6500多名相关人员在全省各地现场办公,接待群众10万多人,当天受理投诉4.8万件,解决群众具体问题3165件,涉及金额810万元。
类似“阳光热线”的节目,各省甚至一些地市都有。没有一家是靠某次报道“一炮走红”、“引起轰动”。但它们注重解决问题,按程序把事情办好。四川电台的“阳光政务”,曾为拌种剂多收农民2元钱督促退还。当事人说:“我要的不是两块钱,两块钱并不影响我的生活,我要的是上面的政策在下面能够执行不走样,违反政策的事有人管,这样才让我们觉得有希望。”2元钱,不单是对权力的监督,更培养公民的民主素质。退还2元钱毫不起眼,但水滴石穿地推动着民主的进程。今后5年,尤其在政治报道领域,要告别明星媒体,甚至提防明星心态,即想靠吸引眼球来引起轰动——因为我们处于“矛盾凸显期”,还因为全球进入了风险社会。经济、政治、生态、技术乃至个人风险都在逃脱原有的风险预防机制;而且风险没有国界,有国家还试图“出口风险”。国内外现实,都决定今后5年的政治发展报道必须强调秩序。而秩序就意味着,既能维持已有法治,又能适应政治变化,并避免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骚乱,其间的微妙分寸将是新闻界面临的新课题。
三、以提高软实力丰富生活为重点的文化发展报道
多年来,我们的文化新闻有缩减成文艺新闻、甚至娱乐新闻的趋势。党的十七大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强调文化建设,让我们再次打开视野。何谓软实力?按约瑟夫·奈的定义:“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⑤直言之,软实力就是吸引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提高软实力,刘云山同志提出:(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着力推进文化创新,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五)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六)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⑥国家有文化软实力,地方也有。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其实也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怎么报道?从以上部署中不是可以找到很多新的角度吗?
又要说上下贯通,软实力即吸引力,放入“此时此地”即凝聚力。怎么凝聚?它是靠丰富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体验来凝聚。自下而上就是体验文化的百花齐放。2006年《中国青年报·文化周刊》做过如下选题:郭德纲现象;大片热;朋克文化;赵丽华诗歌;北京前门胡同拆迁;名人博客;超级女声;鲁迅逝世70周年;网络红人;百家讲坛;作协体制;马季病逝……这些现象,这些报道,只要守住一根底线:无害——无害就是有益,它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百花盛开,才有“多元中立主导”的高线: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在底线和高线之间,有极大的报道空间。
晚报界曾提倡办两张纸:新闻纸+文化纸。在越来越重视“现在新闻现在报”,网络新闻滚动刷新的氛围中,这话成了“天寒翠袖薄”久遭冷落的空谷佳人了,其实美质自在。叔本华说新闻是世界的秒针,文化没有那么强的时效,倒有更多超时空的历史厚重与暗香。尤其在中国,我们唯一有5000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中国人,不单知识分子,连乡村老农都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感,都说得出几句“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这正是央视“百家讲坛”以历史文化崛起的社会—心理基础。
地方媒体呢?本地文化更是体验的富矿。对!体验,关键是体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文化无论古今,引发体验就活,就与受众心灵相通,既丰富生活,更感受斗转星移的文化发展。《姑苏晚报》配合“文化立市”战略,开“文化苏州”专版,解读当地文化精华,寻访古迹、品读遗珍、追慕前贤;开“口述苏州”专版,采访70岁以上老人,讲述苏绣、昆曲、吴医、园林、工艺、民居、民俗、童谣、苏帮菜……他们要“办一张体现和引领城市精神的晚报”。推而广之,其他媒体呢?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今后5年,必然加大文化发展报道。文化不都要追“新”,别老用新闻的眼光看,把58秒都当成59秒的前辈,火烧屁股一样往前赶;向后看,往历史长河回溯,寻找引发体验的活文化,以更纵深的视角来报道文化发展;不一定都做成“文化媒体”,但以文化发展报道出奇制胜,倒是差异化竞争的好选择。
四、以构建和谐励志奋进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报道
民生新闻因琐碎或猎奇不断被诟病,不过我们宽容一点吧,孩子才几岁,免不了做些贾宝玉所谓“小时干的营生”。对这新品种,促使它升级不更好么?有人提出做大民生,什么是“大”?自中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布局发展,我们猛然发现,强化政府职责,从政策与制度大面积改善民生,就是大!2007年4月,江苏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出台,把原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外的1200万江苏居民,包括少年儿童和中小学生全部纳入医疗保障。《新华日报》刊出解读报道《情系1200万城镇居民的大实事》,这就是大民生新闻,也是社会发展报道。
十七大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部署:(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⑦每一项的落实,都包含关于社会发展的无数大民生新闻。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人人有责,这是社会发展报道上下贯通的结合点。强化政府职责自上而下,而个人励志奋进,抓住社会提供的机会自我“发展”则自下而上。两者都是民生新闻的升级版,前者往“大”处扩,后者向“强”处立。2007年春秋两季,贵州电视台推出大型周播讲述节目《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一反侧重表现农民工的弱势、艰辛、悲情……主旨在“通过一个个健康的、奋进的、温暖的、感人的农民工故事,勾划当下农民工优秀代表的群像”。有15次外出打工,回乡背石头义务建桥的李树文;有陷入传销,差点偏离人生轨道,又重新找回自信,创办养猪场的罗福洪;有带姐妹们用民族民间工艺品闯市场,4次进人民大会堂的全国劳动模范张廷珍;有穿着白边布鞋走出山村,如今资产过亿却仍然保留农村户口,不忘回报家乡的“鞋模大王”唐潇;还有在上海港打出品牌的“贵州码头装卸班”……还有“三百娘子军下番禺”……一张张阳光、向上、奋进的农民工笑脸,做出节目才真叫“好看”,看着就有美感、有尊严,看着就眼泪不争气地掉,看着就想为身边的农民工做点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强化政府职责改善民生也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的政府主导,既是保护性措施,为困难群体或遭受天灾人祸提供社会安全网;又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尤其是创造机会公平,不能因主体差别而存在特权或歧视。明乎此,报道社会发展,如果我们把新闻点落到个人的励志奋进上,就会出现一大批“面对日常生活挑战的普通人”的报道。恒久的主题就是如何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以自己的方式战胜封闭的心态、冲动的偏执、人生的烦闷、存在的空虚……该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富于新闻价值新闻故事,多么显出人的尊严、善的光辉!这是和谐社会的“草根基础”,也是中国和谐发展无穷无尽的民间活力。
以上提纲挈领论述了四大发展报道,至于它们的渗透与嫁接,如经济—文化发展报道,政治-经济发展报道,那就更多了。所有发展报道的分用或合用,真实记录着中国大地上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后者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的时代主题。跟不上时代主题,照搬过去经验,那是停滞落伍;偏离时代主题,自以为“前卫”搞不急之务,那是本末倒置。与时代主题同步做好发展报道,将是今后5年每家媒体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在服务中国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
[注释]
①参阅张立伟:《希望·方法·快乐——发展报道的新闻价值观》,载《新闻记者》2007(11)
②③⑥⑦《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分别见134~137,239~242,4~18,36~39页,人民出版社,2007
- 上一篇:矿区教育系统党务工作体会
- 下一篇:如何开展学校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