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形式探析论文

时间:2022-11-12 10:53:00

导语:美术作品的形式探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作品的形式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论述了美术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审美形式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触及到了现代美术的情感“意味”。

关键词:形式意味符号学

所谓“形式”就是指物体的形状、色彩等感性外观。在美术作品中,它主要指形状、线条、构图、轮廓、音韵,节奏旋律等感性外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它的意义:首先,从艺术构成性的角度看,“形式”是美术的基本性因素。对任何美术家而言,如果不能将现实及其头脑中的意象、理念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品就不可能形成,所以说形式是构成美术作品的最基本的要素。罗丹的雕塑、毕加索的画,正是“形式”将艺术品元素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他们的艺术具有无限的生机和无穷的魅力。画家用线条、色彩来构思创作,雕塑家要把他脑中的意象实际体现出来,就必须依靠体积、结构、块面、比例、轮廓、尺寸等雕塑形式因素为媒介。

苏珊·朗格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美术首先是以它的形式结构存在,并以此种存在方式为知觉感知。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人们常将颜色、线条、构图、尺寸、音响、舞姿、动态等表现手段称为形式,美术家运用独特的形式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在上世纪20年代初,罗杰·弗莱将绘画形式具体归纳成几个方面的因素,即线条的节奏、团块、空间、光影、色彩、比例、尺寸、肌理、结构等因素。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杰·弗莱关注“触及到我们的眼睛”的东西,即“作品本身”。他将艺术作品本身及其形式视为一个能够激发人的美感的有机整体。罗杰·弗莱认为,真正的画家不受理性认识和实际价值的影响,而是用儿童一样的眼睛表现世界。中国的美术批评也注重形而上的“神韵”,注重作品形式中的韵律与节奏,宋代苏轼就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斯多德就强调了“形式”的作用,他指出一切事物的成因有4种:材料因、形式因、创造因和动力因。“形式因”就是赋予质料以形式,使事物由潜能转化为事实。他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形式在美术的构成中具有无穷的、神秘的魅力。在西方绘画史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每一位艺术大师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他对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如毕加索,他始终以令人惊叹的勇气和智慧进行自我超越,不断进行着形式的创造和革新,正是在形式上的不断探索和超越,毕加索的艺术才得以常新。美术的形式不仅使艺术成为可能,而且美术形式的点、线、面、色彩、节奏等都具有独立的美学意义,形式具备自身的美学特质。中国的文人画等经典艺术之所以面临改革的景象,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已成熟为一种“范式”。在中国画中,朴拙浅淡的线条,墨色淋漓的色彩,它本身就意味着某种淡远素朴的情怀或豪迈放达的情感。

美术形式处在不断变迁、演化的过程中,形式使得艺术多姿多彩,同时它又使人们形成了特定的、程式化的审美习惯。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它对艺术发生作用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有机形式,一是抽象形式。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相对形式和绝对形式。形式的审美意味,不只表现在它使人的感官得到愉悦,还表现于在移情的作用下,虽然它本身是纯粹的形式结构,但这结构可以具备生命形式,阿恩海姆将这种现象称为“异质同构”,即感知形式表达出的内容与心理情感产生同构,因而具有情感力量。从这一角度说,纯粹形式美的意味,是离不开社会性的心理情感的,它表面上是感官的愉快,其实质是情感心理的积淀。

形式的美感是感官上的愉悦,但每一种形式,都蕴含着一定时代历史的审美文化的趣味。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的美术形式风格,都与当时的时代审美风尚分不开,社会“通过艺术形式层、诉诸感知,构造着时代社会的心理本体,同时,反过来说,这一时代的社会心理情感本体,也就凝练地呈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感知层中”。正是因为形式本身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格的审美意味,美术家在追求纯粹形式美感的同时,必须努力增加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形式的美感更隽永深沉。

随着各门艺术的发展,美术形式越来越引起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的注意,早在上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就讲过,艺术是人类最基本的语言形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创立了哲学符号学。苏珊·朗格给艺术下了个定义,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产生了很大影响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成为世界各国美学界最流行的口头禅。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贝尔深刻地触及到了现代美术的情感“意味”和“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是难以言说的,因此,贝尔也只能将之归于一种神秘主义的原因。在塞尚、毕加索、康定斯基的画里,我们都能领会到一种动荡不安的激情。在形式背后,隐晦地表露出他们对人生、世界的看法。“有意味的形式”是西方现代美术的特征,这种“意味”已经揭示出现代美术形式的原理。它或许指美术家所要表达的哲学观念,或某种瞬间的激情,或仅仅是无意识表达,但它决不是草率的胡乱涂抹,也不仅仅只是让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新潮感。形式本身的确蕴含着生命力,蕴含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之道。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的绘画和书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山水画的形式是抽象简洁的,“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中国画的笔墨本身就体现出画家的人生情趣和宇宙意识。从中国画的笔墨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一种虚无的人生境界和对“道”的诠释,这也许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著《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