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维异化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30 06:34:00

导语:艺术思维异化性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思维异化性研究论文

在软现实主义的第二次讨论中,谭天、赵峥嵘和罗奇的谈话主题是关于软现实主义中不批判。谈话中谭天先生的两个观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他认为软现实主义艺术可以越过艺术批判功能的历史,还原到艺术起源的状态,并且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出发,找到了不批判的哲学基础:道家的“无为而治”。第二,他认为中国人用外国的文化解释中国的事物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这种说法一下子难以让人接受,按谭天先生这一观点,现行的关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理论都需要重新考量,如讨论得很热烈的文化侵略和殖民主义问题,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文化的接受问题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强调作品中的批判性给中国当代艺术中带来了积极作用,无论人们持批判还是不批判的态度,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论证它或者否定它,也就表明了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若暂时从艺术的批判性(功能)和不批判性(功能)的争论中抽身出来,可以发现,批判通常带有一种单一的思辨特点,对哲学二元论有高度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批判,可以把某种最高的价值理想——例如自由、正义、美、崇高等等——作为存在于个人内心领域的东西实体化。为什么批判或不批判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们的批判情结从何而来?在文化批评和社会学研究的语境中,批判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西方现代性遗产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而言,西方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以来,社会中现出两种不同的现代性,一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呈现出的现代性,它是与时俱进的,高举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旗帜,也是工业革命引起的广泛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另一种是文化的现代性(也有学者称作美学的现代性),它常常表现为对先者的反叛和超越,内含着一种深刻的批判意识。两者格格不入,水火不容。在这种激烈矛盾的环境中,历史上传统的宏大叙事方式解构了,文化现代性的走向是平面化、大众化和琐碎化,这一走向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后来出现的后现代的概念。批判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在西方的理性时代之后得到继承和发扬。回到艺术的发展线索中可以发现,西方二十世纪以后的艺术成就,大都以批判或者革命的方式取得,例如库尔贝以“现实主义”的名义反抗学院和官方的艺术评判标准,塞尚在形式革命的成功,杜尚以“现成品”和“挪用”的艺术观念开创了后现代艺术方式等等。

简而言之,中国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建国初期的军事和政治语言对大众的渗透,另一方面来自上文所说的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独有的思维方式,这两点并非是唯一的原因,至少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软现实主义者希望避开的正是这种被异化的非本质的艺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