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亚健康研究
时间:2022-11-26 02:42:00
导语:文化市场亚健康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提要我国的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从整体上而言,文化市场仍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成长。本文将以网吧为例,对文化市场的“亚健康”进行把脉。
引语
在传统的目光里,歌舞厅一度被看作是藏污纳垢的色情场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子游戏被冠上了一顶另类的帽子---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电子海洛因”;打击盗版的呼声越来越高,盗版却依然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姿态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下,关于网吧的争论,更是到了白日化的程度。可以说,我国文化市场的勃兴与快速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前进与“发烧”的“亚健康”状态。面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巨手对文化市场的“亚健康”进行把脉并开出处方,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1994年,世界上第一家网吧在英国诞生。作为提供价格低廉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中国网吧从民间自发兴起并飞速发展。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网吧在中国,世界上最好的网吧在中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网吧的数量像中国这样庞大,但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对网吧的争议像中国这样巨大。毋庸置疑,网吧的诞生和发展,在启蒙国民网络意识,推动互联网普及,带动整个中国信息产业、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与此同时,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人也引起了家长、老师的强烈不满,成为近年来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第一问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吧难道真的这么恐怖?网吧究竟网住了谁?谁又该为网瘾者买单?
二
当前,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部分青少年上网游戏和聊天时间过长,从而沉迷于网络甚至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诱导导致犯罪,是网络和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青少年自身心好奇心强、心智不成熟等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更深层次原因在于其监护人、在于社会、在于教育制度本身的责任缺失。
网络聊天反映了青少年现实生存的心理负重和难以倾诉的苦闷,他们非常渴望在“别处”得到心理释放。有些青少年在现实里因为性格、家庭、教育等原因,感觉和身边人特别是长辈无法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不善于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而是更多地归咎于客观原因和他人,并逐步形成逆反心理。网络聊天的出现,无疑为他们部份解决了这个苦恼。在网络聊天中,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随意性,你想给自己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想多酷就有多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需象现实中那样小心谨慎地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网络游戏的趣味性以挡不住的诱惑契合了青少年无所不在的好奇心。华师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冯增俊教授曾经对网络暴力的问题做过相关的研究,他说:“网络游戏是一种敞开式的游戏,它以丰富细腻的场景设置、逼真的音响效果、血腥的射杀场面,使青少年体验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和刺激感,使得学生一旦沉湎就欲罢不能。”十多年前,街机、任天堂、学习机等一批电子产品的推广,引领了一个让无数青少年入迷上瘾并沉溺其中的电子游戏时代。而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则又让电脑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电子游艺时代的电子游戏机,它们能提供更多的游乐性及趣味性,各类电脑游戏本身的复杂精彩程度,也非昔日的电子游戏可比拟。一方面,网络游戏的升级和积分(虚拟财富游戏币)极大了满足了青少年的征服欲、成就感和虚荣心。另一方面,在很多游戏中,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在游戏中扮演、设计或控制一个“半真实”的个体。在这层虚拟空间里,游戏者仿佛回到了侠客英雄时代,“仿真”地体验着只有影视里才会出现的英雄豪情和快意恩仇,轻易地做几件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男子汉”事迹。可以说,各类网络游戏能变相地让游戏者做一些在现实里想做却不敢做或难以做的事,实现一些在现实里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目标,寻获一些在现实里寻获不到或难以寻获的刺激。这样虚拟的成就感,连成年人都难以抵挡,对于那些尚未经世的青少年而言,其诱惑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游戏折射出的部分现实心理,与小学生渴望当上班级干部一样同出一辙。
三
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的一场大火之后,国务院紧接着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并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从此,关于网吧与青少年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与争论,越演越烈。
我们毫不怀疑“禁止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一规定的良苦用心。我们同样承认,一些网吧经营者确实存在着惟利是图的阴暗心理和违法行为。但是,当我们在抨击网吧的同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又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对于孩子的行为又给予了多少关注和引导呢?陶宏开教授在总结未成年人上网“成瘾”的原因时曾指出:“孩子上网成瘾,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的慷慨,而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如此,即使关闭所有的网吧,也并不能保证孩子们就不会在家中上网玩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页。
现在回头看看,仅从法律的层面而言,仓促出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无疑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剥夺未成年人自由选择网络、接受网络学习和教育的宪法性权利;人为地限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时间;在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网络游戏,什么是非网络游戏的前提下,做出了禁止经营非网络游戏的规定等,所有这些,显然都是违反《宪法》精神的。
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很大差异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廉便捷的网吧,无疑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感触网络的最佳启蒙场所。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网吧在中国的兴起,开启民众通向互联网世界的大门,恐怕也不会有现在活跃于互联网各个层面的从小网虫发展而来的网络精英,更谈不上网络产业的迅猛发展。
四
居里夫人说,科学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滥用科学的人。因为孩子失足落水而死,就将罪责归于河,无疑是一种可笑而可悲的幼稚心理。作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营业场地,网吧承载的是网络这种新的技术,这种技术对于任何人都是中性的,危害来源于不同的接触者自身。我们没有理由扭住网吧行业的局部负面影响不放,并将其无限放大,更不应该让网吧对未成年人说不。而应该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加强对网吧行业实施有效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引导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担负起教育未成年人、矫正其心志的重任,让网吧成为未成年人进行信息化启蒙教育和开发思维的“阳光”阵地。
首先,加强家庭、学校的教育责任感,解决责任缺失的问题。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远离伤害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家长要在改变对网吧不正确认识甚至盲目敌视的基础之上,洞察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游戏世界,加强和孩子的平等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同时,提高“数字”水平和素质,及时学习充电,了解电脑、网络的一般常识,掌握其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另外,在使用习惯和内容选择上,家长还要注意自律。如果自己就不能抵挡数字世界的诱惑,沉湎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甚至频繁登陆色情网站,必然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是孩子最为集中的地方,老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二责任人。在学校的教育中,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知识需求,提高电脑的各种软硬件配置,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培养适合现代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实践的投入。同时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课程,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不断培养他们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以及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等。
其次,加强对网吧的常规性监管,解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积极使用高科技实施日常监管,及时屏蔽各种有害未成年人的信息,加强网络游戏出版审查和内容审查,使体现传统文化的、积极的、寓教于乐的游戏始终占据未成年人的娱乐主流。发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舆论造势,形成合力。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网吧业主的培训教育,引导守法经营。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倡导开辟未成年上网专区。
最后,要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对网络的内容进行分级。自从电影普及以来,许多国家都针对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网络等新生事物制定了以年龄为基础的内容分级,这样既保证了成年人接触新事物的权利,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未成年人与不适合他们的内容相隔绝。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高层的一种态度和决心,也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
五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刘玉珠说:我们对网络游戏等容易诱发网络成瘾症的网络文化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正确处理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关系民族未来、国家希望的战略性问题。在2005中国网吧产业“阳光计划”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尤其发人深思而感动:统一思想,为国家繁荣富强负责。我们必须站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代表的交汇点来认识网吧产业;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社会向信息文明转型的关键点来审视网吧产业;我们必须站在中国从信息大国向信息强国迈进的转折点来评估网吧产业。网吧,是现代信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验现代经济的突出代表,是一个国家与民族软实力的重要象征之一。传递现代文明,为社会和谐发展负责。网吧,是承载和传递现代文明的窗口;网吧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跨越数字鸿沟的平台;网吧是衔接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信息文化需求的终端。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消除数字鸿沟的角度发展网吧产业,为民众的知情权、信息权与知识产权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中国网吧产业“阳光计划”宣言中,我们看到了未来健康网吧的新形象。然而,挽救网吧也好,救救孩子也罢,最终离不开理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如果我们的家长依然看不清自己的责任所在而将一切罪过归于网吧和其管理部门,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拒绝,远离网吧”的幼稚口号上,如果我们的政府面对问题却没有勇气做出掷地有声的回答,“救救孩子”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 上一篇:干部决策机制三关系交流
- 下一篇:出版物市场归口管理与执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