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时间:2022-11-25 05:39:00

导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思考

【论文提要】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单一的社会公益型文化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诸多不利因素,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尽合理、投入机制不够完善等都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不仅确立了文化的经济意义,同时也为文化价值的体现提出了一条产业化的道路。那么,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把“花钱”的行业变成赚钱的产业,并使其得到繁荣、壮大和发展,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在对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作一剖析和思考

一、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提出时,一度时间很多人不甚理解,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可能与经济有直接联系;到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补文企业”和“以文养文”的说法,在认识上进了一大步,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仍不被人认同,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大力提倡时,才使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处于和社会文化事业相互交叉而又独立的形态,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实现了阶段性的转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一直有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包揽供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单位创办的公司企业应运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现,带动了文化企业的一时兴旺。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营素质,经受不住市场竞争,一个个败下阵来;到20世纪后期,文化产业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身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大兴创新“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从文化产业规模上看,实现了新的跨越,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人才和闲置资产资源,改革人员分配制度,面向市场重新开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广播电视广告、旅游业、培训业、信息产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创作、辅导、培训、展览、图书销售、音像销售、娱乐、印刷、广告、旅游等产业与市场接轨,按产业模式运作,并向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延伸,变社会需要为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资源变为有形资产,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目前,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文化产业经营上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渡,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二、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实体436家,从业人员5204人,其中文化系统280家,从业人员1010人,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458万元。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全县共有娱乐场所37家,从业人员18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260万元。2006年,印刷业达56家,从业人员340多人,年经营收入2490万元;音像业42家,从业人员56人,年经营收入48万元;县属院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到经营服务第一线,每年县剧团下乡演出由原来的50余场增加到15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在电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况下,保住主业,发展产业。积极举办“爱教影片进校园”、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等,放映优秀国产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场;县影剧院不断培育演出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演出档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团体19个,演出场次76场,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80余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电视广告及有线电视网络从业人员208人,2006年经营性收入达1281万元;民办培训机构8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培训收费55万元;广告业、文化用品业、工艺品业、信息中介业2005年数量达277家,从业人员达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门来讲,全县文化产业收入突破660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4400多万元。县演艺中心积极拓宽演出市场,2006年剧团演出收入48万元;影剧院营业性演出每年达80万元以上;2005年以来,网吧业发展迅猛,由当初的38家发展到75家,从业人数达2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2万元,年经营收入740余万元;图书发行59家,销售收入2900多万元,软件销售2家,年代征娱乐税48万元,返还文化部门17多万元;信息网络服务超常发展,“十五”期间固定电话投资达1.25亿元,移动公司固定资产达7680万元;旅游产业地位明显确立,全县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格局,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抗日山风景区、罗阳垂钓中心、厉庄谢湖有机茶观光基地等规模景区奠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近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业6家,全国农业示范点3家,开发的紫菜、粉丝、茶叶、板栗、狗肉等旅游风味产品40余种。文化产业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势头,从数字上分析,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具有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三、赣榆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县文化产业的初步兴起与发展,冲破了以往传统文化体制格局和管理模式,从过去单一的社会公益型文化向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诸多不利因素,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不解放,紧迫感不强。长期以来,国办社会文化的优势,造成了有些单位对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认识不高,事业单位机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一度无所适从,没有紧迫感,改革力度不够。

2、文化产业基础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单位正处于求生存状态,文化产业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底子薄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文化产业只处于“低、小、散”的状况,如目前我县尚无大规模综合的文化产业实体,文化消费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文化产业分布较为散乱,县城较为集中,乡镇则较松散,出现分布不均匀、不合理现象。

4、文化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贫乏。近几年来,从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学历太低,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滞后,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高。

5、文化产业投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重视程度不够,有重教育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产业的情况存在。对文化产业扶持投入不够,省政府文化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的文化产业集团化管理体系,投资文化、经营文化较为单一。

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1、发展文化产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实现建设文化大省这一目标,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文化实际出发,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对文化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还必须树立文化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把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2、发展文化产业,要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的经济部门要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计划中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指导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强对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其真正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三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统一,使人们认识到,文化消费应该作为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

3、发展文化产业,要完善产业运作机制。一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筑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4、发展文化产业,要打造响亮的名牌文化。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改变结构雷同的状况,大力组织特色经营,实行品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个性、特色的名牌娱乐项目;二是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和规模效益;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彻底改变“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规模的股份制、集团化企业,创造自己品牌,加速文化产业两个转变的步伐。

5、发展文化产业,要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一是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主要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和指标任务;二是加紧拟定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三是直接投资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和地区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四是推动和组织一些重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主动参与经济、文化竞争与循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6、发展文化产业,要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分析国内外其他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东夷文化、齐鲁文化、沿海文化和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于国内外大环境中,加以融会创新,明确方向,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文化事业的更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