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欠发达文化产业建设

时间:2022-11-25 04:53:00

导语:论经济欠发达文化产业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经济欠发达文化产业建设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产品业等。从国外情况看,文化产业的范围涵盖了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信息网络服务业、教育业、旅游业、体育业、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等。

一、对文化产业建设的理论认识

1、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和创意产业范畴,它与其他产业在特质和特征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呈现出“全球性”和“地方性”差别;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呈现出创新性;文化产业的未来形态呈现出风险性;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呈现出霸权性。文化产业是精神产品和文化消费,物化产品的核心是其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是企业主体。是企业为主的协作,把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等不同的参与者连接起来,把文化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若干文化企业构成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幅度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和特点,少污染或无污染。

2、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性

(1)文化产业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日益旺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也是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化,反过来又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建设重在解放文化生产力,只有以产业为载体,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文化产业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3)文化产业建设是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当今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逐渐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处于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只有尊重和善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继承传统的遗泽,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对激发地方文化创造活力,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产业建设的作用

(1)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2)、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带动作用。不但如此,文化产业生产大量的信息产品,还有助于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这都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1、以赣榆县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现状

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提出时,一度时间很多人不甚理解,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可能与经济有直接联系;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补文企业”和“以文养文”的说法,在认识上进了一大步,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仍不被人认同,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大力提倡时,才使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处于和社会文化事业相互交叉而又独立的形态,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实现了阶段性的转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一直有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包揽供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单位创办的公司企业应运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现,带动了文化企业的一时兴旺。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营素质,经受不住市场竞争,一个个败下阵来;到20世纪后期,文化产业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身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大兴创新“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从文化产业规模上看,实现了新的跨越,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来,全县紧紧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人才和闲置资产资源,改革人员分配制度,面向市场重新开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广播电视广告、旅游业、培训业、信息产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创作、辅导、培训、展览、图书销售、音像销售、娱乐、印刷、广告、旅游等产业与市场接轨,按产业模式运作,并向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延伸,变社会需要为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资源变为有形资产,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文化产业经营上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渡,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目前,赣榆县共有文化产业实体436家,从业人员5204人,其中文化系统280家,从业人员1010人,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458万元。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全县共有娱乐场所37家,从业人员18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260万元。2006年,印刷业达56家,从业人员340多人,年经营收入2490万元;音像业42家,从业人员56人,年经营收入48万元;县属院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到经营服务第一线,每年县剧团下乡演出由原来的50余场增加到15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在电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况下,保住主业,发展产业。积极举办“爱教影片进校园”、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等,放映优秀国产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场;县影剧院不断培育演出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演出档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团体19个,演出场次76场,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80余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电视广告及有线电视网络从业人员208人,2006年经营性收入达1281万元。民办培训机构8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培训收费55万元;广告业、文化用品业、工艺品业、信息中介业2005年数量达277家,从业人员达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门来讲,全县文化产业收入突破660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4400多万元。县演艺中心积极拓宽演出市场,2006年剧团演出收入48万元;影剧院营业性演出每年达80万元以上;2005年以来,网吧业发展迅猛,由当初的38家发展到75家,从业人数达2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2万元,年经营收入740余万元;图书发行59家,销售收入2900多万元,软件销售2家,年代征娱乐税48万元,返还文化部门17多万元;信息网络服务超常发展,“十五”期间固定电话投资达1.25亿元,移动公司固定资产达7680万元;旅游产业地位明显确立,全县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格局,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抗日山风景区、罗阳垂钓中心、厉庄谢湖有机茶观光基地等规模景区奠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业6家,全国农业示范点3家,开发的紫菜、粉丝、茶叶、板栗、狗肉等旅游风味产品40余种。文化产业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势头,从数字上分析,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具有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2、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我国文化市场的建立、发育和文化产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发展规模。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多年以来,文化事业和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首先表现为理论研究的滞后,造成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造成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足,没有看到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导致了理论界、领导决策层、产业界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模糊,导致了在处理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矛盾时,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高潮的兴起与理论研究的落后已形成了落差,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于发展现实需要的状况日益突出。这是2月27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时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现代知识产业,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极为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

近20年来,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成为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当代学术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品格,在政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这一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尚未在我国理论学术研究界产生应有的反响,经济学家们由于研究文化产业机会成本过高而无暇顾及,文化学家则局限于文本研究的学科传统而难以进行规范的产业分析,传媒学对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的研究比较专业,但是仍然有视野狭窄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举办了大量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论坛,但它们大多具有浓重的“造势”色彩;所撰写的大量专著和论文,又往往呈现出内容的贫乏。这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理论上思想认识的不足,至今还有地方领导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主管部门的事,影响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决策、领导、引导上的偏差。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国办社会文化的优势,改革力度不够,基层文化单位思想不解放,紧迫感不强,造成了对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认识不高,事业单位机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一度无所适从。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的经济部门要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计划中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指导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强对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其真正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三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统一,使人们认识到,文化消费应该作为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

2、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和了解国外文化产业的理论,又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理论模式,而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研究应该有一个更加冷静与专业化的面貌,他建议少搞一些大而无用的会议和论坛,多从事一点实实在在的研究和探讨;少做些一般性议论,多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案例研究。地方政府也可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3、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以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4、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上的保证;要改革对文化领域的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

一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三是积极扶持和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筑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5、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

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产业群体,使文化产业获得快速、稳步、健康的发展。地方政府要要直接投资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和地区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要推动和组织一些重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主动参与经济、文化竞争与循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6、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的文化投入机制

应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各类文化企业,要大力吸引域外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

7、打造响亮的名牌文化

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改变结构雷同的状况,大力组织特色经营,实行品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个性、特色的名牌娱乐项目;二是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和规模效益;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彻底改变“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规模的股份制、集团化企业,创造自己品牌,加速文化产业两个转变的步伐。

综上所述,在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清醒地认识并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坚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引上健康发展之路。

附:参考文献

1、《“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与建设标准应用手册》,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

2、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新华网,

3、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国家经济新闻出版副处长刘冰洁发言材料,新浪财经:

4、2006年1月,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网,

5、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网

6、王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预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7、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8、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9、张晓明等《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人民网

10、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11、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寻找文化产业的中国论说》,企业文化网

15、江苏文化厅《和谐文化与文化江苏》,南京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6、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工程》,2006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