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建设研究思考

时间:2022-11-25 04:39:00

导语:农家书屋建设研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家书屋建设研究思考

〖文摘〗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因素。本文在对东海县农民群众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农民的阅读愿望、文献信息获取渠道和馆藏文献难以利用的原因,提出了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思考,从而使农家书屋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农家书屋的普及探索支点。

〖关键词〗农民图书馆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民群体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现代农民群体的劳动能力、生存能力、职业技能、法律意识、文化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体制、传统意识等原因,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生活条件、社会身份、福利待遇、再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处在弱势,文化生活和服务是相当贫困的群体。江苏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局于2006年在全省试点推行江苏农家书香工程“农家书屋建设”,以弥补农村社区建设的不足,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下面本人就东海县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与大家一起分析探讨农家书屋的建设与普及。

1、社会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群众的信息需求及农家书屋的利用情况,调查以农民群体需求文献信息的类型及获取渠道、农民群体的阅读习惯、农民群体喜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农民群体不去当地图书馆的原因和农民群体的文化构成,为农家书屋建设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从2007年4月15日起到5月30日止,历时一个半月。调查范围涉及我县已建的北芹村、山前村、王巷村、新沭村、曹浦村五个村的农家书屋,以及拟建的桃北村、山后村、临洪村、王烈村、条河村、

碱场村、芝麻巷村、季岭村、石湖村、青新村、南辰村、胜泉村十二个村的农家书屋,包含11个乡镇17个调查点。发放问卷350份,收回283份,回收率80.9%。

1.1调查的基本资料

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以村落社区为单元的农民群体,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兼职从事过建筑、家政、餐饮、手工艺品加工、美容美发、养殖、出国劳务等职业。男女比例为1.4:1;从年龄看,以青壮年居多,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年龄集中在20-40区间(88.7%);从学历来看,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被调查者中大学本科1人、专科7人、高中(中专)66人、初中生157人、小学45人、文盲7人,初中以上学历占81.6%。为此,我把农民读者分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群体、初中文化程度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三个层次来分析。

1.2农村读者对文献类型的需求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法律知识分别位居农民读者最需要信息的前四位,高中以上农民读者以致富信息、娱乐信息、教育知识、投资为主,初中文化农民读者以致富信息、农业知识、娱乐休闲、卫生知识为主,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读者以农业知识、致富信息、娱乐休闲、法律知识为主。总体来说农民读者还是以娱乐休闲为主,但是,致富愿望强烈,法律、投资理财意识增强。

1.3农村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

从上表可以发现,农民群体获取文献信息的主渠道目前还是以电视媒体和报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则以电视媒体和上网为主,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主要以电视媒体为主,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群体更注重亲友交流获取信息资源。此外,村委会宣传橱窗也是农民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宣传橱窗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文献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政策指导性比较强,占被调查农民群体的21.2%,占被调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31.3%。

1.4农民群体的阅读习惯

从上表来看,农民群体的看书阅报的愿望还是比较高的,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看书阅报的愿望更为强烈,高中文化以上程度的农民群体有良好看书习惯的高达53.4%,没有看书阅读习惯的仅有1.3%。整体来看,有良好阅读习惯农民群体占被调查的31.0%,有阅读愿望的占被调查农民群体的84.4%。没有阅读习惯的大部分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农民群体。

1.5农民群体对图书馆的意识和利用情况

从上表来看,图书馆作为学习场所在被调查的农民群体中比较淡薄,不知道图书馆是读书学习场所的占被调查农民群体27.6%,同时,手续繁多和缺少新书影响图书馆知名度的主要因素。

2、调查结果分析

2.1农村读者对文献类型需求的特点分析

从被调查的农民群体来看,致富、农业知识、娱乐、法律、教育卫生知识信息需求较为强烈。

一、致富信息。首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以二位数进展,城乡差别逐渐拉大,农民群体要求快速致富的心情极为强烈,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都想探索寻找致富的门路,打听可靠的致富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其次,致富也农民群体生存目标,富裕生活是人生的追求。

二、农业知识信息。这是农民读者群体的特点,农民群体的主要工作是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问题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由于人口的增多,人均土地的逐渐减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尤为重要,提高土地的产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是农民群体的心愿,所以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制种技术、农业科技知识信息对农民读者来说十分珍贵。

三、娱乐休闲。首先娱乐可以消除疲惫的体力劳动,缓解心理压力。其次,休闲娱乐服务项目也有利于解放农村社会劳动力,休闲娱乐场所所需的劳动力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特别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增加农民群体劳动就业机会。

四、法律法规知识。一方面是我国法制社会的逐步完善,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带来的拆迁、征地,迫使农民群体必需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财产和劳动果实。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群体法律意识的增强,在自我发展和创业时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防止受骗上当。

五、教育卫生知识。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一方面农民群体自我教育和教育子女的意识逐步提高,在农民群体的思维中已逐渐醒悟,感觉到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把握未来,教育是通向现代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也注重生活卫生,了解人的生理卫生知识,提高生活品质。

2.2文献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

农民群体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是电视、报刊、上网和亲友交流。

由于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农民茶前饭后主要是看电视和报刊,信息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看电视获得。也有部分文化程度较高农民自购报刊获取有关信息,充实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带来新的信息获取渠道。目前,我县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37.8%通过网络获取文献信息,我县有的农民种植专业户就是通过网络实现产、供、销一条龙。

农民群体中亲友交流也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一是农民亲朋好友中外出打工、出国劳务带回大量的信息,亲友交流中无意识地传播相关信息。二、由于部分农民群体文化素质较低,其它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有26.9%通过亲友交流获取所需信息。

2.3农民群体利用图书馆特点和农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根据被调查的农民群体来看,农民读者来图书馆大部分都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到图书馆,为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来图书馆求一方略,仅为消遣休闲来图书馆的农民读者极为少数。

相对图书馆而言,大部分图书馆包括基层图书室(乡政府文化中心图书馆),都承袭市县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图书室都是闭架借阅或半开架借阅,使农民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图书;读者都要办理借书证件,图书馆收取一定数目的押金和工本费。过于繁琐的借阅手续给文化程度不高且很少接触图书馆的农民群体形成障碍,使农民读者对图书馆产生隔阂,使农民读者不好意思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

相对农民读者而言,图书馆在农民的思维中本身就比较肤浅,有一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有图书馆这一社会机构的存在,还有部分农民往往把图书馆与新华书店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作为辅助教育设施的图书馆在农村中小学校普及率较低,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在校期间学校根本没有图书馆或图书室,现在农村中小学校基本都兴办图书馆或图书室,由于种种因素大部分不对学生开放。同时,现代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宣传手段及图书馆对读者教育培训有限,致使现代农民群体不知道不懂得利用图书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目前,各基层图书馆的藏书的数量、质量、新书购置、可用信息量也阻碍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率,从被调查的农民群体来说有44.9%读者因为图书馆需求信息少和缺少新书而不去问津图书馆。

3、农家书屋建设调查思考

3.1农家书屋是江苏省“农家书香”工程,这项工程要像抓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常抓不懈。九年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基础教育,农家书屋则是农民社会人群的终身教育,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体提供的免费的精神食粮,农家书屋也是健康文化导向的窗口。图书馆是最贴近百姓、体系完备、免费服务的教育机构,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的限制”而原则上免费地“享受服务”[①]。而农家书屋就是图书馆在农村存在的一种形式,农家书屋的服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充实文化生活;推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农家书香”工程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

3.2农家书屋的建设,要吸取乡镇万册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九十年代初期,全省掀起建设乡镇万册图书馆的高潮,可以说全省一片红,各乡镇在“上级给一点、自己筹一点、社会捐一点”(三点式)思维指导下,确实促进基层图书馆一时的快速发展。当时,基本乡、乡都建成图书馆(室),我县二十二个乡镇藏书总量达23万余册。时间过去十几年,由于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文化主管部门既管不了人,又管不了财,也管不了文化站的房屋,导致大部分文化站失去活动阵地,现在又要重新筹建文化站,原有万册图书馆大部分名存实亡(文献的半衰期也没有超过十几年的)。同时,万册图书馆建设初期藏书只重视数量,藏书质量欠佳,后期没有资金补充新书也是万册图书馆消亡的重要因素。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可以看出,“三点式”发展思路不可能维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农家书屋建设体制很重要,书刊、设备的财产权和使用权要明确,配送的图书和图书设备的财产权应归各地县(区)图书馆统一管理,农家书屋仅有使用权和管理义务,让各县市图书馆承担起农家书屋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

3.3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体系管理尤为重要,我们要建设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千万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能把农家书屋建设变成政绩样板工程,成为一种摆设、花架子,专供上级领导检查。现行的图书配送方式有点主观倾向,青一色的藏书结构,是必造成文献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大量类同的图书是必为农家书屋的图书流动和后继的发展造成困难。农家书屋图书的配送与流动要紧密结合,新书应当配送到已经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将原有农家书屋的图书再次配送到新建的农家书屋。为此,农家书屋日常开放、图书的流通、图书的交换、新书刊的补充应由各地县(区)图书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统一管理和调配,逐步形成以县(区)图书馆主抓农家书屋的图书配送、流动、业务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组织书源和图书设备,各行其责。将农家书屋逐步建成各地县(区)图书馆的流动分馆。

3.4农家书屋读者管理,切忌照搬县(区)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模式,农家书屋读者管理放弃读者借阅证的办理,减少办证所需要的照片、押金等繁琐的管理手续。因为,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就是本村几十户、几百户的村民,图书管理人员对读者个个了解、人人熟悉,完全没有必要再办理借书证。在农民读者手中时间过长的书刊,通过借阅登记册,催促归还即可。从而拉近农家书屋与农民的联系,让农民群体走进农家书屋、了解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的文献信息。

3.5农家书屋的服务,农家书屋主要以报刊阅览、文献外借为主,结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开展文献信息跟踪服务,在农家书屋开办“农民学校”、“技术职能培训”等读者活动,逐步推广利用文化资源共享的电子文献信息开展“网上信息查阅”服务。使农家书屋能够进一步发挥向农民进行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休闲的职能,使农家书屋更能突出展现一方农民的文明素养和文化修养。把农家书屋办成农民自己的图书馆,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无围墙的大学堂。

3.6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目前看来,规模不宜大,否则,很不现实,难以推广普及。据05年国家统计数据[②],出版新书128578种,出版报纸人均占有0.087份,出版期刊9468种,人均占有新期刊0.2册,全省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活动面积0.006平方米[③]。而东海县366个行政村,每村人口2000~6000人之间(实际在村常驻人口不到统计数据的一半),户数在300~800户左右[④]。由此看来,农家书屋的活动场所应以20~40平方米,书架3~5个、期刊架1个、报架1个、阅览席位10~20个,图书藏量500~1000册、报纸3~5份、期刊10~15份。农家书屋设备投资约需3000元,图书配置费约需10000~16000元,期刊征订费约需2000元,新筹建一个农家书屋所需资金2万元左右。目前,东海县已建成农家书屋5家,今年任务计划是20家,明年就期刊征订费约需50000元,资金来源何处落实?已建成的5家农家书屋,今年报刊费投下了多少?年新增文献的配送方式、数量又如何?若全县普及农家书屋,每年期刊征订费一项约需73.2万元,新增图书购置500万元左右,全省17885[⑤]个行政村建5000家农家书屋期刊征订费每年约需1000万元,这不包含图书购置费和设备购置费。所以,创办农家书屋的同时还要顾及已建农家书屋的发展,要充分考虑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持续的经济承受能力,农家书屋文化事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千万不可顾前不顾后,仅求发展速度,忽视巩固提高。农家书屋的发展规模应现实、速度要稳健、管理要规范、模式需探索。我认为农家书屋作为面向农村的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步伐要稳,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要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应筹建农家书屋发展基金,要规定出版社为农家书屋专设新版图书呈缴本制度,在各县图书馆组建农家书屋流动书库,根据基金规模和经营情况及县图书馆农家书库的文献总量决定农家书屋的发展速度,事业才能像滚雪球一样发展起来,使农家书屋能够健康长久发展。

--------------------------------------------------------------------------------

[①]联合国教科书组织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

[②]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2006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透露的数据。

[③]2005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基本情况统计表/南京图书馆研究辅导部。

[④]2005年东海县统计年鉴。

[⑤]2005年江苏省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