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音乐与大众音乐审美情趣

时间:2022-11-25 04:35:00

导语:严肃音乐与大众音乐审美情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严肃音乐与大众音乐审美情趣

[内容提要]音乐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的发展不能平衡的满足不同群体的情感需要,这是音乐与情感脱节的根源所在。“严肃音乐”的审美与大众音乐审美在这一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要提高“严肃音乐”在大众中的接受程度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进行,无论是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注意真实感情的充分释放,在重视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把情感的沟通作为首要环节,“严肃音乐”走进大众并非强调其受众的普遍性,而是要在大众中更多的培养位于金字塔尖的受众群体,从而提高其整体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严肃音乐大众音乐审美音乐审美情感

在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感情的艺术。也有人指出,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说音乐表现的应该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像这样的争议一直都存在,但是,音乐与情感的紧密联系却被大家普遍认可。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无论是从音乐的形式还是音乐的内容、表现对象都有了变革性的发展。而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变革与发展的时代,很多旧有的思想观念被打破,打开国门发展经济的同时,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特别是西方音乐和一些亚洲近邻音乐的涌入在丰富我们的音乐的同时,对中国大众的音乐审美情感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大众音乐审美”的概念,这是相对比较宽泛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内容和创作主体等等因素就决定了“大众”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拥有完全一致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我看来音乐审美群体有有着“小众化”的特点。而音乐的发展不能平衡的满足不同群体的情感需要,这才是音乐与情感的脱节的根源所在。

时展到今天,人们因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年龄结构和教育、职业背景,想要用一杆大旗来指引人们对音乐的诉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当然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动仍然要以健康和进步为前提条件,要对社会起到积极的因素,提倡和培养人们对通常所说的“严肃音乐”的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的手段之一。但要注意的是,这其实是个需要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传达的,如果生硬的想从知识灌输的角度进行,那必然显得苍白无力,这样的音乐其魅力就荡然无存了。

提起“严肃音乐“,对大多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普通来说,“严肃音乐”几乎可以和“学院派‘或是欧洲古典音乐等同起来,的确,对具备音乐知识很少的来说,要理解复杂的,已经非常成体系的西方音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算是中国的民乐,大家熟悉的也似曾相识的旋律,能够懂得欣赏和喜爱它的人也不多。其实关于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只是能够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一个方面,而对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能达成共鸣才是“严肃音乐”无法走近普通人的症结所在。

达成情感的共鸣,对于任何音乐创作者和受众之间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况且,现在是个媒体发达的时代,音乐的表现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声乐和器乐内容及表现形式都受到了现代音乐的极大挑战。就声乐艺术来说,以前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民歌现在对年轻人来说变成“阳春白雪”,人们对几十年一个老调调的东西缺乏兴趣,认为既不能表现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又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于是这样的音乐越来越高高在上,成为“学院派”研究的对象,而它和大众的需求,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情感需求逐渐脱节。面对西方的声乐艺术,就是我们常说的美声唱法所表现的内容,大众更是知之甚少。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歌剧是多么的有内涵和优雅,懂得欣赏歌剧是“高雅”的象征,但事实上,中国的歌剧演出除了专业人士捧场以外,出于对歌剧艺术的真正热爱来欣赏的人少的可怜,而通俗音乐却能受到群众的喜爱,受众的年龄层次也不断在扩大。当然,要让歌剧像大号可口可乐一样人人都爱那也是不切实际的,但要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歌剧这样“严肃音乐”却是能够提高大众音乐素质水平的。况且所谓的“严肃音乐”是一种丰富艺术经验的积累,这样的艺术财富不能分享也是件憾事,尽管社会煤体一直在呼吁欣赏“高雅艺术”是多么的有意义,但收效甚微

其实就像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的原因一样,隔阂是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从相互不了解,人们对“严肃音乐”缺乏兴趣也是由于不了解“严肃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以及从事这类音乐研究和传播的人没有从大众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出发而导致的。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一方面的弊病。回想我们最初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他们对音乐的传播中总是过多的强调技术知识的层面,而忽略了被教育者是否能理解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和怎样启发被教育者的兴趣。复杂的乐理可以留给愿意从事专业音乐学习的学生们,深刻的思想内含可以从学生们感兴趣的角度切入,而现实是,教师们总是像是读一篇说明文一样的解释“严肃音乐”艺术,没有领会学生们用感性的思维来理解,没有告诉我们;凡是能懂得音乐、创作音乐的人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通过理解情感表达对普通的音乐欣赏者来说更被容易接受。当学生们面无表情的唱着那些他们不理解的艺术歌曲时,“严肃音乐”就注定了要让人产生抗拒的心理。如果教师在介绍贝多芬的交响曲时,不是把九部交响曲一一罗列,让学生僵硬的记忆,而是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曲折的一生,告诉他们贝多芬浪漫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介绍《第五交响曲“命运”》,可以结合贝多芬多舛的命运,让每个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被感动。如果是介绍萧邦的作品,可以从他不屈的民族性格和高贵的诗人气质切入,让学生们首先对萧邦这个人有强烈的了解愿望,再介绍他的作品,结合他一生不同时期的命运转折的爱情悲剧,那就不难使学生愿意倾听他的音乐了。这里,我对音乐教育者的要求可能是高了些,但是音乐艺术的传播者确实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要知道,“严肃音乐”只是因为表现手段和内容等方面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和思想内含而被称为“严肃音乐”。如果从情感角度理解,从人们可以感同身受的细节了解起,那么它就不会显得高高在上了,所以为了欣赏作品而欣赏音乐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只有从各方面激发人的情感才能使这样“阳春白雪”的东西走进大众,毕竟音乐在被欣赏的时候,音乐和情感的紧密联系往往是能够引起共鸣的。

要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一定是一个引导的过程。所谓的“严肃音乐”、“高雅艺术”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常识是,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在推进文化、发展艺术的主体,既非某一种集团和利益团体,有非抽象的民族国家,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个人和团体,正是无数这些有独立个性,富有天赋的个人和团体才真正去推进了音乐及一切艺术水准的进步,只有营造一个允许他们生长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宽松的制度性构架,让他们尽情表达情感,才能使其向真正的百花齐放、争相辉映的局面,而各种音乐形式的繁荣是促进音乐艺术整体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位于音乐艺术欣赏金字塔尖的“严肃音乐”能获得更多受众的保证。

无论是“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或是其他的音乐形式,它们都是音乐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方式。苏珊.朗格在她的《音乐与情感》一书中提到的这样的观点:“音乐是情感生活的临摹描写”。而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者中钱仁康认为:“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彩变化,在运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但是音乐如果只是技术和知识的体现而不能是欣赏者和作品所要的情感达成共鸣,那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了。

【参考文献】

《音乐美学通论》,修罗林、罗小平,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钱仁康,《音乐研究》杂志1983年第一期

《音乐美学》,王次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