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文化与新农民培养影响研究

时间:2022-11-24 03:45:00

导语:农村新文化与新农民培养影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新文化与新农民培养影响研究

[内容提要]

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也是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确立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农村新文化建设在新农民培养中的途径,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村新文化培育新农民作用和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和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更是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连云港市赣榆县在实施江苏文化大省战略进程中,确立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理念,抓住影响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农村新文化在新农民培养中的途径,新农民培养地位和作用明显,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新文化在新农民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小康目标和培养新型农民的强大精神支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要让农民有安全感、身心愉快、人文关怀、国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农村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农民有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农村新文化建设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赣榆县抓住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乡镇为重点、村为关键培育新农民,提高新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新农民培养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以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新文化的积极性,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抵御腐朽落后文化,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手段。老百姓需要思想文化的东西,如果你不去普及健康的文化意识,那么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会产生。如农村谈婚论嫁中要彩礼,要项链、金耳环和金戒指等;清明节与“祭拜”本意背道而驰的如念经布道、超度亡灵、烧冥币,在祭拜过程中,一些如“信用卡、旅行支票、洋房”等时尚祭品也都登堂入室。

农民有了文化才能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掌握方法,抓住机遇。赣榆农村在向城镇化方向过渡中,不以建有多少新村,多少别墅,多少公路为硬性标准,而以提供给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多少,培养农民好的生活的理念、习惯,提高人的精神品质为最终目的。各级领导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以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要跟上节奏,互相支持这个理。比如组织“文化下乡”,利用农村文化节开展传统的农村文艺和新颖的活动。特别是经过长期“一镇一品”、“一村一景”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促进了赣榆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抵御腐朽落后文化,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奠定了基础。

文化阵地和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新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赣榆抓住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大院这个新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文化活动阵地,把“两馆一站一院”建设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小康目标。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特色文化进农村,可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修养和科学技术水平。建设特色文化村,可以让村民成为知书、识礼和诚信的新一代农民。经历了“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级跳的柘汪镇东林子村,“富而思乐,富而思健康”。村干部顺应民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好阵地,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村里每年开展篮球、乒乓、秧歌、腰鼓、戏曲表演等文体活动;中老年健身队晨练太极拳、健身舞。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农民的情操.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罗阳、柘枉等镇在文化站组织下,公园广场开展各类文化和健身活动,人们乐不思返。在典型带动下,全县各镇村形成用城市社区的理念来搞好新农村文化,现在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2、当前农村新文化在培养新农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赣榆县现有100万人口中五分之四生活在农村,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赣榆县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明显,存在着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相对不足,对农村文化事业支持不够充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现象。因此农村新文化建设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需求旺盛,发展缓慢。新时代的农民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农村新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设施陈旧,总量不足。由于各级财政财力有限,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主要集中于集镇,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面积大多不足,设施过于老化。目前农村基本文化阵地建设最困难的不是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文化设施的永续利用。由于观念、机制、投入等原因,导致阵地渐萎缩、辐射功能差,难以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重要作用。

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和新农村其他事业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清苦,做出的成绩又很难得到及时的肯定,文化专干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着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真正关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够。目前农村文化的主角还是老年人。一些乡镇中,网吧、游戏室、台桌球室等文化娱乐方式风靡,而管理的缺位,使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暴力和色情中,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基层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活动形式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农民没有多少吸引力,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匮乏。文化站为了自身生存,忙于创收或为了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功能在逐渐萎缩和降低,基层文化网点缺少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项目,有的成为老年人打麻将的场所。

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影响在加深。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先进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封建落后的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打道场”、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聚众赌博、色情演出等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个别地方群众仍旧过着“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犬叫”的文化生活。

可以说,农村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影响到了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影响到了新农民的培养,必须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3、农村新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

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繁荣新农村文化事业,丰富新农民文化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涉及面广泛,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也将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前提。新农村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住基本阵地、队伍、活动内容和方式这几个中心环节,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加强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的问题逐步解决,农民的文化生活和新农村文化建设面貌得到改善。

要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继续开展“文化下乡”与“乡下文化”相结合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赣榆县通过村级“农家书屋工程”、“文化大院工程”、“图书信息网络工程”等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农民求知求乐无场所、发家致富无门路、闯荡市场无信息的难题。

引导农民自办文化,是培养新农民的重要途径。农民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赣榆县利用传统节日和传统民间艺术节,积极支持农民民间文化艺术团体、文化大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农家书屋等文化实体参与,在活动中融入先进文化内容,宣传先进文化。还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培训骨干、表彰奖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开发文化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养新农民的关键。发展农民文化、培养新型农民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薄弱。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要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激活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根据农村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坚持“扫黄打非”,把重点整治与日常整治结合起来。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培养新农民的制度保证。实现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只有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一是用大文化的思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赣榆县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大文化的思路开展工作,把农村文化机构建成综合性的新农村文化载体,如将舞龙、腰鼓、秧歌等传统文化形式涵盖在庭院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网络文化中,使之成为农民学文化、受教育的课堂,成为推广科学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基地,成为抵御不良风气的阵地。连续十几年来,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每年设计不同主题,组织区级机关与镇、镇与村等文化联动,开展数以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文化体育活动,培养新农民素质。

二是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立足乡镇,深入农户。即在全县400多个行政村中,因地制宜建设起一批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大户;培育省级、市级、县级文化特色示范镇和示范村。发挥小城镇文化中心的导向作用,辐射、带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普及、完善、提高,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四是贴近农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服务农民,着力推进村镇文化建设,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赣榆县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教育、与丰富农民日常生活、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提高了村镇的知名度和竞争能力及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加强领导,引导好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新农民的组织保证。赣榆县各级党委政府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加强领导,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成果,推进赣榆新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加快了赣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建设步伐。

时代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农村新文化,培育有作为新农民,既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赣榆县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法制良好、乡风文明、环境优美”为建设目标,以繁荣和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不断改善农民的文化生活,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新文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