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体系建设探索
时间:2022-11-24 03:29:00
导语:文化馆体系建设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提要:文化馆体系建设滞后是制约文化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功能,必须从组织体系、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加快推进文化馆体系建设。
关键词:文化馆体系学科专业化
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一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和主流文化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但与博物馆、图书馆相比,文化馆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馆功能的发挥。在我国进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时期,加强文化馆体系建设已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要义。
一、文化馆体系建设的现状及缺陷
1、组织体系缺腿。如果把文化单位的体系建设看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和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相比,文化馆的体系则呈现出两个很明显的缺陷:一是顶部缺失。在文化系统的所有单位中,都设有国家层面的机构,惟独没有设立国家文化馆。二是底部不牢。作为文化馆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曾经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今的文化站已辉煌不再,普遍存在阵地循环流失、文化站人员性质不明待遇不稳等问题,导致农村文化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农民文化权益难以实现。
2、学科体系缺席。文化馆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文化馆为支柱性构件形成的群众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从文化学的观点看,群众文化已经具备了任何一种成熟文化形态在观念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所必需的充分条件。但形态日趋成熟的群众文化,至今却并未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未被纳入国家学科建设规划,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文化馆专业人员的大专院校,没有文化馆的专业教材,开设不多的群众文化专业班大多徘徊在文化行政部门与大学联合办学层次,具有很多局限性,没有真正进入国民教育序列。这是目前文化馆无法向图书馆、博物馆那样实现专业化的致命缺陷。
3、法律体系缺位。尽管发展文化馆事业早被写进了《宪法》,加强文化馆建设也被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计划,一系列文件也提出加强文化馆建设,但至今没有一部文化馆建设的单独法规和条例。与出台多年的《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相比,国家文化部制定的《文化馆管理办法》显然很难为快速文化的群众文化事业保驾护航。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明确指出,要加快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随着中国各领域法制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文化法规体系建设已成大势所趋,理应早日从立法的高度保护蒸蒸日上的文化馆事业。
二、现有体系严重制约了文化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馆现行体系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其主体功能定位的模糊。多年来,虽然上级部门多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文化馆的职能定位,但关于文化馆“是什么”和“干什么”的争议,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市民都知道有博物馆、图书馆,但对文化馆却知之甚少甚至报以质疑,好多人不知道文化馆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图书馆、博物馆两类学科早已建立了完成成熟的学科体系,且能与国际同类学科接轨,已经形成了无法撼动的学科基石并为市民所接受。而文化馆因学科建设与定位的先天不足,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就象一个后娘所生的孩子一样“名”不正、“言”不顺,其形象在历次变革中被随意捏造或曲解,甚至险遭“断奶”和被“抛弃”的命运。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的“政事”不分,很多文化馆也相当部分的承担了公共文化管理的职能,成为“准政府”或文化局“文化二处”,进一步模糊了文化馆的职能定位,这在乡镇文化站的层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化馆现行体系的缺陷还制约了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我国,国办文化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文化馆是国家公共财政拨付经费的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又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在每一个城市,基本都形成了市、县文化馆与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社区文化室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文化馆不断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而文化馆提供给群众的每一项文化产品无论是一场演出还是一个展览,其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馆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比起博物馆、图书馆相对静止的服务,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对象更具普遍性、动态性和互动性,但因为专业化建设的软肋,严重削弱了文化馆的辐射力,削弱了它在体系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三、文化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1、健全组织体系。当务之急是设立国家文化馆,确立文化馆建设的导性。新成立的国家文化馆是文化馆事业的最高权威指导机构,主要任务是主导全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确立文化馆发展的国家规范,制定文化馆事业发展规划,规定文化馆的发展范式等,引导全国文化馆宣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否则,基层文化馆建设将继续缺乏有效的发展参照和导向性业务指导,缺乏全国文化馆事业发展各方面所需的协调、整合和牵头力量,还将继续对文化馆专业化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关于文化站建设的加强,因牵涉问题较多,笔者将另撰专文论述。
2、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首先必须明确其基本内容、基本构架、基本环节,如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学科梯队、学科体系、学科环境等。群众文化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文化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对这些新政策的理论研究和阐释还很不够,很多课题还没有列入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编写的《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管理学》《群众文化辅导学》已为文化馆学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还远远不够。考虑到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笔者认为可先从加强理论研究等基础性工作着手。一方面,在国家、省两个层面抓紧申办群众文化研究专业期刊,设立中央、省、市三级群众文化科研机构,或将艺术研究院所的职能扩大,更名为文化艺术研究所,突出群众文化研究的地位、方向、任务。然后,有计划地组织高校、文化系统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群众文化理论体系课题组”,编纂《文化馆史》等专著,掀起理论研究的热潮。另一方面,集中群众文化优势资源,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使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奠定学科申请和规划建设的基础。其次,从国家的层面将群众文化理论建设纳入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在编著群众文化学术著作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教育部申请群众文化学为国家级学科,将群众文化学纳入国家学科体系。第三,设立专业教育。通过教育部,将群众文化学纳入国民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在全国公立大学开设国家承认学历的群众文化学本科专业,通过高考面向全国招生,解决文化馆业务人员专业水平低下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群众文化服务业机构高达4万多个,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并将继续增加,已经使大学设立群众文化专业教育成为可能。
3、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加快文化馆立法工作步伐。尽快制定出台《文化馆法》,进一步对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原则、宗旨;文化馆性质、地位和社会职能;文化馆事业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文化馆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业务素质、业务职称、待遇;文化馆建设与布局及建筑设备;文化馆服务的主要方式和各项服务标准;文化馆业经费来源以及业务技术标准等方面作出明确的界定,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促进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保护文化馆事业的发展和文化馆人的各项权益。二是推行文化馆人员职业准入制度。虽然文化部已在2002年制定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基层文化队伍职业资格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人发(2002)30号),但总体进展不快,各地做法不一,加之现有人事制度的制约,导致想进的人进不来,想出的人出不去,部分文化馆人才队伍存在“灯下黑”现象,部分人甚至笑话“文化馆人没文化”。三是加强文化馆的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文化馆整个体系的基础,也是文化馆的立业之本,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及文化馆应该从现在做起,采取多种措施,从专业人才引进、技术岗位配置、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入手,抓紧制定专业化建设的目标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文化馆专业化进程。
在全国上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加快推进文化馆体系建设,这是各级党委政府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面临的迫切任务。唯此,文化馆才能充满信心地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未来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上一篇:文化产业活动策划研究
- 下一篇:科学发展学习创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