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时间:2022-09-16 04:04:38
导语:音乐艺术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出发,对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供需进行专业结构性矛盾、层次结构性矛盾、质量结构性矛盾的表象及原因分析。结合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特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思想,在人才选拔,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和实现高校自主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实现了音乐艺术院校作为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供给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实质性探索。
关键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层次分类化培养;高校自主管理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2018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3]。高等院校作为人才供给的核心源头和重要基地,更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深思考,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一音乐艺术教育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4]。高等教育领域的需求与供给也同样存在不对位、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市场的人才难求甚至用工荒。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曾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通过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教育需求。(二)音乐艺术教育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既需要高精尖的精英型艺术人才,也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而文化自信、全民文艺素养的提升更呼唤服务创新型艺术人才。这些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警醒着我们单科性专业艺术院校,必须转变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突破仅仅培养“高端”、“高等”艺术精英和艺术大家的窠臼,加大对艺术人才的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比重,为后两类人才的成长提供对应的教育资源。最终搭建起国家和社会急需的“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专业艺术人才与自幼就寒来暑往、苦练童子功的专业学生实现心中梦想、学以致用之间畅通的桥梁。
二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表现
(一)音乐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作为独立设置专业院校,各校纷纷进行扩招、追求专业门类齐全、热衷增添学科、扩充专业致使学校失去特色,形成“千校一面”。各专业院校往往认为专业、学科门类的丰富就是综合性、复合型的体现,其实不然,由此一味的遍地开花,必然造成专而不精,部分艺术人才供给产能不足:即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匹配的高端表演艺术家、繁荣文化市场的高级演艺经营人才、高素质的幼儿教育艺术人才严重缺失;专业设置的遍地开花也势必造成课程设置不成熟,专业建设不完善的弊端,加之考虑教学成本的受限,致使部分艺术人才供给产能过剩:即专业技能普通而综合素质不高的艺术人才、简单以成本核算批量招录的艺术人才、急于满足新建专业招生人数限制要求的艺术人才培养相对过剩。(二)音乐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层次结构性矛盾。根据时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地不断提升,要求专业艺术院校不仅仅要培养高精尖的精英型艺术人才,更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艺术人才和服务创新型艺术人才,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人才需求。当前,很多专业艺术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对精英型艺术人才培养和复合型、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界定不清楚,仍然立足于“整齐划一”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甚至有些院校就是简单的扩招批量式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致使越来越多的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冷热不均。(三)音乐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质量结构性矛盾。根据社会和时展的需求,要求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迈上新的台阶,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音乐艺术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所培养的专业艺术人才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巧、技能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国际视野,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创新思想和文化精神。而随着艺术院校的逐年扩招,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原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保障原有的教学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新需求,自然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不对位。由此,艺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质量结构性矛盾凸显。
三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形成原因
(一)音乐艺术传统就业岗位趋于饱和。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专业团体的传统普通就业岗位趋于饱和,专业团体和教育机构根据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当前更加需求技艺精湛的精英型艺术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艺术人才,艺术院校与此呼应的供给却不足。加之,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仍采用传统“一对一”授课方式的个性化培养,而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扩招,必然带来了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管理与学生急剧增加的不适应性。(二)艺术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单一。音乐艺术院校一直秉承传统的办学模式,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专业性较强,专业设置结构单一,多学科复合性、综合性较差。特别是作为音乐专业院校,不具备学院向多学科综合型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加之,作为专业院校更加注重对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培养,对其他学科和专业领域师资人才的引进过于弱化。由此,专业设置单一和师资队伍的受限严重制约了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实现。(三)艺术院校的职业创新素养培养缺失。音乐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专业水准的高低和专业技巧的难度,而轻视对学生人文创新和职业素养的教育。艺术院校存在对于人文创新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认识不清、意识不强、没有长远规划、不能很好地处理人文教育、创新教育、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尤其音乐专业院校只注重专业演奏技巧、专业学术理论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人文艺术情怀、就业创业意识的打造与培养,致使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规划定位不清。
四音乐艺术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文化专业素养并重,多层次多角度选才。选才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在音乐艺术院校人才遴选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专业素养并重,多层次多角度遴选。对于不同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不能一概而论、统一化之,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需要每个人有对作品的不同演绎和不同诠释。在人才的选拔阶段,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选拔,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培养。依据学生的专业水平,既要选择专业拔尖的专业技能性好苗子,又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素养而文化课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为学院实现多层次结构、分类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选拔标准人才选拔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人才培养是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因此,人才选拔标准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特别是对于音乐艺术专业院校,作为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各专业的特性和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应该一概而论。作为独立设置艺术院校,国家赋予招生自主划线的权利,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而有针对性的运用好专业校考成绩和文化课考试成绩。首先,对于舞台表演类专业学生应该加大考生专业技能和艺术潜能的分数比重,以专业校考成绩为先;其次,对于理论类专业学生则应该加大考生对于理论研究和文化综合素质的分数比重,以文化课成绩为重;第三,对于跨学科或领域的新兴专业学生则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导向,合理规划专业校考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分数比例,以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的新要求。2.人才选拔过程中注重对考生的德育素质考核艺术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具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使命。音乐艺术需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以德为本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前提。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考生不再仅仅是分文科和理科,而是从备选六科中自行选考三科计入高考总成绩。这种改革从根本上保障了考生的选择权和规划权,让考生从选考科目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和自身发展规划,真正实现了教育自主。首先,在专业校考的面试环节,根据专业需要增加一些考察学生文字、表达、应变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其次,在招生录取环节,调阅、查询第一志愿报考学院的考生档案时注重核查考生的诚信情况和教师评价;第三,逐年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全面考虑考生的专业和文化综合能力,逐年提高考生的整体素质。(二)固化特色专业培养,建立多层次培养结构。经过多年的专业办学积淀,各独立设置专业音乐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具备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软硬件系统。很多专业院校也曾经尝试过一些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新兴专业,但成效却不尽人意。由于音乐专业艺术院校学科专业设置过于单一的特性,各音乐专业院校要扬长补短,准确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固化已有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实现音乐艺术院校专业结构性改革。1.以特色专业为根基,实现多层次分类化培养针对特色专业建设,变专业结构的横向发展为纵向延伸,打造“T”字型专业建设发展结构目标,将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做深、做实、做透。作为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专而精”,而非“大而全”。这里所说的“专而精”,是指依托特色专业的培养优势,在专业建设内部进行结构性改革,合理调配培养层次结构。首先,在培养目标专业程度上分层、分类,实现“高端专业型——应用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分类化培养;其次,在培养层次方面分层分类,实现“研究生——本科生——职业教育”三维相辅的培养层次。第三,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分层分类,实现表演类重实践、理论类重研究的分类化培养,同时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分步骤、分阶段的针对岗位需求进行结构性规划和调整,以不断满足和适应需求端的变化。2.将特色专业相互融合,打造复合型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特色专业间的联合优势,产生“1+1>2”的培养成效。艺术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实现从狭隘的、技术型的“专门”人才向以能力为主的高素质、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转变;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也要从单一的“专才”标准向符合学生自身个性又适应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繁荣需要的“通才”标准转变。首先,各专业院校要整合相关教学力量,充分利用优势专业资源,打造特色优势专业联盟,打破专业壁垒,为“专才”标准向“通才”标准的培养搭建桥梁;其次,实现以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与文化企业团体共建,为培养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器乐演奏、声乐演唱,戏剧影视表演、舞蹈表演、广播电视剧本创作、音乐设计的专业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创造条件。第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顺应时代与社会变迁对于新岗位的要求,努力尝试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培养,打造创新服务型音乐专门人才。(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实现高校自主管理。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体而社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需要建立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供需矛盾的解决与调和。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性问题绝不仅仅是完全依靠高校和创新创业教育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教育之外的政府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需要高校走出自身的象牙塔去紧贴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需要政府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权,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充分实现高校自主管理并与社会接轨的新局面。1.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音乐艺术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体,也要紧跟社会和时代的脉搏,根据社会新需求适时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用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去考核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首先,与演出团体、文化创意公司、各层次的教育培训机构等学生就业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积极主动调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动态;其次,在学期末的专业考核过程中加入当前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考核和专业素质考核,以考核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贴近职业需求的专业学习;第三,增加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就业指导规划类课程,转变学生观念建立基于就业的创业教育,立足自身的工作岗位实现创新性改革和创业;第四,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例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2.转变政府职能破除障碍,构建人才自由流动的保障机制政府要努力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辅之以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才能切实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加快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首先,要加快推进高等艺术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给高校松绑减负、剪除烦苛;其次,转变职能逐层放权,政府要向学校放权、学校要向院系放权、院系要向教师放权,从根本上激发高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要在经费使用、选人用人、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释放高校自主管理空间,简化管理程序;第四,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稳定的待遇保障机制,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综上所述,音乐艺术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根本性的系统工程。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基点,从人才选拔到人才培养再到外部机制保障都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和改革,多部门、多角度协同发展,以不断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和时代的新变化。
作者:赵晓明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思考
- 下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