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想象在竹笛教学的表现

时间:2022-01-19 08:37:06

导语:艺术想象在竹笛教学的表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艺术想象在竹笛教学的表现

【摘要】笛子教学中发挥艺术想象力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其综合素质,使之更具艺术欣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以此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保证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笛子教学过程中音乐艺术想象力的表现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以及思考。

【关键词】艺术想象;笛子;教学;活动;表现

所谓的音乐艺术想象力指的就是在充分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经过重塑、分解所形成的音乐艺术形象,这一过程常被称作音乐艺术想象。竹笛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主要从创造思维培养、音乐主题表现以及音乐意境拓展等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从而提高笛子教学效率。

一、音乐主题表现在主题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极其抽象,作曲家在乐曲谱写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特定的音乐逻辑,并对其进行有效组织,形成完整的乐曲内容。教师在竹笛课堂教学环节,有必要对这些特殊的符号进行解释,利用笛子乐器将其转换为音响,使学生意识到竹笛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并学会运用竹笛,将特定符号有效组织,从而生成动听的音乐。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每个音乐符号的细节进行把控,并融化致音乐曲目中,对于音乐主题烘托具有重要作用,也利于学生掌握并消化音乐乐曲的含义。艺术并非是教学,是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情感,同时也是触发人们心灵的重要因素。文学主题与音乐主题两者间具有极大差异,音乐主题的作品高潮体现了人心灵深处最美的向往以及希望。教师在表达音乐主题时,通常均会发挥其自身的音乐想象力,通过不断的想象、创造,逐步形成演奏技巧,吹奏高昂飞扬的笛子乐曲,表达乐曲主旨[1,2]。比如在笛子教学课堂之中,教授《小河淌水》这一乐曲时,14-16小节可谓是音乐的高潮部分,此时教师需要发挥其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充分的联想、创造,对歌词中所提及的三个“哥啊”所组成的排比句进行深度理解,首先意识到以上三个声音是发自内心的呼喊,体现了情感的繁杂性,声音层层递进,体现了对情歌深切的思念,从而表达乐曲主旨。如若长笛吹奏过程中,再有效利用花舌、揉纸以及打指等技巧,烘托良好的意境,还将升华乐曲主题,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下逐步掌握主力演奏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二、竹笛教学过程中发挥艺术想象拓展音乐意境

音乐想象的运动过程与人类其他意识活动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规律,音乐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感觉、记忆、表象以及艺术形象。竹笛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首先通过演奏的形式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初步接触,在此之后将会产生有效的情感,逐步将其转变为记忆,产生表象,通过艺术想象的发挥,最终形成艺术形象[3,4]。竹笛教学环节,教师将吹奏乐曲,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不断地欣赏音乐,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想象具体的场景,比如,月光下的夜色,情侣在聊天,也有学生通过想象听见了马蹄踏步的声音,这些超越音乐之外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无疑是对音乐鉴赏后所形成的音乐意境。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想象有所不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发挥联想将会使学生产生再造想象。假如教师在演奏某一部音乐作品时,虽说演奏过程已尽最大努力,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但最终均为机械的工作、反复重复同样的动作。但是,如若教师意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是创造性的艺术工作,并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深刻体会,力求营造良好的演奏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所听曲的音乐形象,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会使学生牢记音乐作品。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加强手指动作、听觉以及视觉方面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音色想象力,通过音乐意境的营造,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潜移默化的将教师的创造性想象与学生的再造形象结合,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拓宽音乐意境的效果。不仅如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将教师与学生的想象有效结合,再将教师的有意想象与学生的无意想象结合,最后将教师的综合想象与学生的分解想象有效结合,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并提高学习效率。竹笛教学环节,教师可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或是比拟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对音乐艺术充分想象,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再造想象,与教师的创造想象结合,形成新的创作想象,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意境所渲染的情感,烘托主旨,表现音乐作品的主题[5,6]。

三、竹笛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想象烘托音乐美感

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源泉”。如若缺少音乐这一重要的因素,那么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将会缺乏动力。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竹笛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发挥音乐想象,烘托音乐艺术的美感,并使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体会其中的艺术内涵。通过音乐想象这一方式,可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事物特点进行揭示,音乐想象通常均会经历想象、幻想、创造这一过程,发展精神力量。音乐的旋律将会直击音乐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唤起鲜明的想象,对于艺术培养以及创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笛子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当烘托和谐、自由的氛围,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音乐作品欣赏以及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参与到音乐情景创设之中,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充分体会,烘托音乐的艺术之美。比如,在某节笛子教学实验课程上,教师将故事作为有效的导入途径,而后通过竹笛演奏的方式,配合优美的声效,学生在音乐律动的渲染下将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将故事烘托得更加生动、鲜活,学生也仿佛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许多音乐教师在笛子教学过程中,都意识到情景创设的重要性,并将竹笛吹奏作为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用笛声模仿其中所出现的声效,令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提高竹笛教学效率。将笛声作为美感烘托的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也将意识到竹笛的魅力,纷纷跃跃欲试,提高学习主动性,发现竹笛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在竹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发挥其音乐想象力,使学生全面融入到竹笛乐曲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再通过创造想象的方式,烘托极具美感的环境,在此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的竹笛课堂[7,8]。

四、在主题教学过程中发挥音乐艺术想象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黑格尔曾说:“最为重要的艺术本领可谓是想象,它对于创造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是一个人生存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因素。”由此可知,艺术想象力对学生成长以及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竹笛教学环节,需要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不断的启迪以及引导,使学生更具创新意识,发展及创新思维。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构思一幅幅美好的景象,体会音乐的艺术内涵,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使之更具艺术素养,为其日后的成长以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有所不同,也与日常思维有所差异,更加强调人的想象思维,从想象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更类似于宗教思维。艺术思维的培养,主要将情感作为动力源泉,并对人生进行透彻的分析,以艺术形式加以展现。与宗教思维不同的是艺术思维是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有机交互的过程,而宗教思维更加强调有意想象,将其作为主导方式。音乐想象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矛盾而又统一的运动过程,竹笛教学环节,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与学生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学生持着正常的心态思考问题,逐渐养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不断的思考并审视问题,发现问题出现的根源,从根本上入手,妥善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则要进行正面引导,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断的反思问题,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艺术想象力,欣赏音乐作品的内涵,逐步形成艺术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保证笛子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在竹笛教学环节首先意识到音乐想象力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提高其创造思维,将其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真正落实到实践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如笔者上述分析,竹笛教学活动的开展环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音乐艺术想象力,烘托音乐主题,使学生意识到音乐所具备的美感,并拓展音乐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保证竹笛教学质量。教师在竹笛课堂教学环节,必须对教学节奏进行把控,对学生音乐艺术想象力的发挥进行有效引导,保证教学活动高效落实,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使竹笛教学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汶轩.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师的培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2]潘巧燕.基于想象力培养的高中诗歌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3]张洋.现代教育哲学理念在“樂学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4]杨月同.乌鲁木齐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6.

[5]王国东.面向青少年的西方古典音乐教育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6]林逾静.教师教育科研视角下的《中国音乐教育》(1989-2015)杂志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7]王明远.茶文化元素融入钢琴音乐教学中思考[J].福建茶叶,2017,39(12):164.

[8]刘奕菲.论学校音乐教育中“艺术感”的培养[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作者:赵大禹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