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低年级音乐教育
时间:2022-07-23 10:52:07
导语:新课改低年级音乐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程倡导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
一、遵循主体性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从外部因素来看,主动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满意的夸奖等,但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源于人的内部因素,即学习者的自身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在小学阶段,除了少数从小乐感强,对学习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孩子之外,大多数孩子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学习音乐的。山于儿童的自制能力差,他们很难完成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更谈不上创新。培养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新兴趣,主要在于教师采用丰富有效地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活泼新颖和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创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人情境中。这种感性认知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出儿童的创新兴趣。同时,对学生创造性言行的适时表扬,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儿童具有创造性,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们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创造被别人所认可,就可能引发出更大的创造兴趣,进而促使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二、遵循开放性原则,变“封闭—模仿”为“开放—创新”,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视学生主动探索、质疑问难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1.改革单一程序化的教学模式。音乐课堂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要会唱歌、懂乐理,还要会分析、欣赏音乐曲目以及演奏乐器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个性、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例如:利用游戏进行音乐符号的辨认,利用讲故事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利用手拍节奏、竖笛吹节奏、改变节奏读儿歌等形式培养学生创编节奏的能力,利用简化旋律伴奏、简易和音伴奏、即兴创作吹奏、先奏后唱等形式进行歌曲教学。
2.体态律动与歌曲欣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是富有动感的艺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牛好动的年龄特点,在上唱歌或音乐欣赏课时,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节奏自己编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这种欢乐、和谐、活泼的气氛既能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遵循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接受—验证”式学习转变为“发现—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习惯
“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创新习惯的前提和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创新概念,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行为和表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容易养成不会思考问题,随意附和的习惯。要改变这种不经思考、随意附和的现象,教师就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探索”式思维能力,并在情境学习中产生体验、感悟和思考。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二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五线谱的位置进行手号练习,有意把第三线上的音做成51的手号动作让学生随着练习,并问学生:“教师做对了吗‘2为什么?”再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正确与错误。接着和学生一起进行五线谱间的手号位置巩固练习。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只有每一位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并为之不断探索,大胆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 上一篇:环保局排污申报方案
- 下一篇:车辆清洗站点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