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论致用意义精炼
时间:2022-05-24 11:55:00
导语:音乐史论致用意义精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从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加大招生数量以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在音乐类各个专业方向更显突出。无论是一对一模式专业个别课或小组课,还是集体授课模式的理论课,都因为学生数量增多、入学基础不高、学习能力较弱、就业期望虚浮等问题,而需要在单位授课时间愈加压缩但教学质量不能下降的矛盾对立中找到合理的尺度,并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扩招与传统培养模式的矛盾是艺术教育无奈的现实
音乐艺术高等专业教育有其特殊性。比如,在人才选拔上,要求学生入学前,在生理、智力上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不同专业方向有所侧重,但基本都要具备一定的声音、音响的辨析能力、模仿能力,一定的文学、文化的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等。这些是应具备的入学基本条件,常称为先天条件。虽然历来的教育观都有意识地强调后天勤奋,但在艺术教育中,先天条件对艺术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决定意义。并且,教学过程中,先天条件的不同也拉出很大差距,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各种难题。比如学习效果的显著与否,获得进步的快慢与否,对一些学生来说,不是勤奋学习能够克服得了的。况且“闻鸡起舞”,并不是现代学生的金科玉律,甚至先天条件越不好的学生越不愿意笨鸟先飞,或是逃避现实,破罐破摔。与此同时,教育市场化与扩大招生,让艺术高考的门槛降低,生源的整体水平也不容乐观。这是高校扩招与传统培养模式的一个主要矛盾,也是下述症结的根本,并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二)为业不为艺的求学目的与艺术雕琢的矛盾应如何解决
无论学生选择音乐艺术作为专业的初衷是什么,但终归到底所有学生最具体最明确的目标就是获得一份工作。然而这个强烈的愿望并没有成为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反而成为学生们焦虑浮躁的诱因,许多学生尚未掌握足够的学识就试图获得更多的机遇和财富,这其中不乏基础不好又不愿意刻苦求进的孩子。即便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基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都需要在勤学苦练中完成和获得,因此,浮躁的情性是音乐艺术学生求学阶段的大忌。那么,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就是要有效化解青年学生浮躁的心态,有效配合课程的教学。就业压力是社会现实给予学生沉重的负荷,学校在传道授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引导学生将就业压力转换为积极而正面的动力。体现在教学改革上,就是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操作更好地结合,这并非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就能解决,对于更多学生来说,知识应用更重要的是拓宽理念,做到举一反三,培养新思维。这与课堂知识直接用于实践不同,这里更强调应如何梳理自己知识储备,根据不同的实践要求,进行不同的整合,再输出于应用。这便是本文将要论述的致用意义提炼。在音乐类本科教育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中,音乐学是相对较纯粹的理论性专业,理论转换成实践而带来的致用意义提炼,对纯理论性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纯理论性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由音乐学系承担,开设音乐史论、民族音乐学、音乐文化传播三个专业方向。相对来说,音乐史论方向在学科领域及传统学术体系上,让学生们更需要致用意义的提炼。为此,本文阐述的致用意义提炼所“试点”的专业为音乐学专业音乐史论方向。音乐史论方向的主干课程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当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史料研读》;论类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的民歌、说唱、戏曲、器乐单立四门,以及《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美学》、《音乐鉴赏》、《音乐评论》等。①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有集体授课和专业小组课、毕业论文个别课三种。集体授课贯穿一至四年级,小组课和个别课分别在三、四年级开设。因此,将致用意义提炼的重点放在比重较大、授课时间没有这么机动的集体课,最具现实意义。
二、致用意义提炼:寻找到理论与现实应用中的结合点
(一)从教学内容中提炼:解决学习方法并给予学生立志启示
教学内容因配置有相应教材的课程,从中提炼其致用意义,既对学生阅读教材起到引导作用,也培养了学生课后复习、思考、领悟知识点等方面的能力。较好转换其致用意义的教学内容,应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具有一定的熟识程度,且具有典型意义,并有大量的学科研究成果作为教材的补充阅读、听赏材料。鉴于此前提,可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中的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中的第四节“新型的歌曲创作及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②为致用意义提炼的教学内容(下文称举例1)。此课程在音乐学系二年级上学年开设,该部分内容中所涉四位音乐家,均为学生所熟知并有大量的学科研究成果作为辅助材料供课外深入自习所用。举例1所提炼出来的致用意义为:通过分析音乐家的艺术人生,了解其获得成功的基本因素;启发今人如何选择奋斗目标并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地去实现。音乐家艺术经历作为较难掌握的知识点,重点进行课程梳理。选择举例1是要取得多方面致用效果:
1.对于加强课程知识点的核心脉络理解来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需要从历史中揭示的答案,就是音乐家如何立足于本国文化,吸收西方观念和技法,融会贯通出代表时代风貌的中国新式音乐。萧、赵、黎、刘四人,在争论着应如何建设中国新式音乐文化的多种声音和观念中,结合自己的所见所学所思,选择了各自的探索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开辟出了应用西方文明重整我国文明的先锋之路,代表了那个时代最为大胆的举动。可以说,了解这个过程的细节,再照应“音乐文化的转型探索”这条主线,才能真正观察到中国“近现代”这个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特别所在,及其对今天文化形态形成的渊源伏笔。
2.对于解决学生学习音乐史的难点来说,音乐家的艺术经历是学生最难抓住的重点段落,因为这对于知识点记忆来说显得毫无重点,常常被学生忽略对待。然而无论对音乐学学科还是音乐史论各研究方向来说,音乐史的学习如果仅仅是能记忆音乐家及其作品,这种前无根源后无发展的知识点“静态”集合式学习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如何解决“音乐家艺术经历”这类“老大难”问题,在内容讲授中,教师不能简单略过四位音乐家的艺术经历,应该向学生下发辅助阅读材料,如《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收录的四位音乐家的传记。教师边带领学生阅读边进行分析,特别注意对应教材中呈现的主要作品、著述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如萧友梅作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教材因篇幅和范式所限,只能将这个知识点体现为:萧氏有哪些音乐教育活动,建立国立音乐院及“中西结合、兼容并包”的学制,萧氏对国立音乐院的行政及教务管理,为中国音乐教育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及学校歌曲写作,等等。如果从艺术经历这个角度去关联上述问题的话,教师要找到一个关联点,即其艺术经历的致用角度。方法为在学生进行阅读前预设思考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照应思考题的设问来逐层解答。教学内容提炼过程如下:选择《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宗师———音乐教育家萧友梅》③(下文称“萧友梅传”)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该传将萧友梅的艺术人生分为“青少年时代、留日、任大总统秘书、德国留学、北京执教、国立音2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七个阶段。
赴“德国留学”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点。德国7年,萧友梅构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思想已渐见雏形,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多门课程的修习和知识补充,广泛参与德国的艺术音乐生活,为后来的“北京执教”阶段蓄积了能量。同时在德国时,萧友梅刚好是28至35岁,这是一个人思想和心理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构建是比较实际的,细致阅读材料中对德国时期的描述,再对照其人生后来的轨迹,可见根源。萧友梅留日、留德都“亲密接触”了西方音乐、哲学、美学等成果,这两个时期都有一个特点。萧友梅同时在两所以上学校修课,匆匆往来于各个课堂之间,如苦行僧般简单清淡生活,如饥似渴吸收多种知识。尽管课程排得紧密,时间却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可见萧友梅有很强的时间分配能力,也具有德国哲学那种严谨和细致气质。这个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在北京时期身兼数职却能一一理顺、毫不错乱,在国立音专时期为节省经费一人包揽行政及教务,细致到排课、教师课酬等琐事都管,每一次萧友梅都能游刃有余,并且成果不辍。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将萧友梅在留学期间培养出来的能力联系到回国后的拓荒型事业中,这样勾连,学生就不觉得毫无重点。虽然后辈们都膜拜萧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之父所取得的成就,但阅读这些材料之后,方知每一步的艰辛,从而知道成功无非就是踏实笃行,世间之事难在坚持而且是长久坚持。有了“萧友梅传”这个过程的梳理,萧友梅的作品特色、历史评价等,就顺势“链接”了。依此类推,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三位音乐家艺术人生的材料阅读和致用意义提炼,也要对应他们的主要历史贡献进行。四位音乐家的经历,也可以进行比照,同是以融合中西为出发点,却选择了不同的角度,这可当作一种开阔思路的范例。四个最具知名度的音乐家个案,便是启发学生对“时代与个人、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挫折与信念”等价值观进行思考的钥匙,达到观察历史,联系时代,结合自我的知识启蒙作用。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梳理,也是精神的熏染,更是人性的关怀、情感的升华以及对社会、历史和先辈们的重新认识。
(二)其他可以提炼致用意义的教学应用
从基本功训练中提炼学识、思维、操作、意志力的综合练习及再整合应用。音乐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最注重基本功的打造。以音乐史论方向为专业课主修的学生,其专业基本技能之一是对音乐历史资料,即音乐史料,进行寻找和搜集,准确地说是根据论证专题进行相关史料的搜集。可称为历史资料的事物很多,一般分为图画、文字、口头传说、遗迹等,音乐史料还有乐谱(符号)、音响、影像等;音乐历史资料,如乐谱,以某种曲集等形式面世。对于史料的查找和搜集取舍甚至是真伪考证,需要搜集者具备以下能力:对史料所存之地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学识;熟练应用图书馆的目录归类查找功能———操作;敏锐的史料识别能力———专业素质;耐心细致的搜集态度———意志力。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史料为论证依据,这就要求历史研究者每获得一个结论,就必须要立足于充分的史料论证之上,也就意味着,上述的搜集史料过程及必备的搜集能力,是每一个专业学生都要经历的。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比较枯燥难耐的,特别是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理性的思辨及复杂寻觅证据的过程,让年轻人活泼跳脱的心性倍感压抑,即便是文静的孩子,也不易融入。因此,明确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专业学习的自觉意识,也是专业学习得以致用的前提。
致用意义的提炼更确切地说,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引导哪些因素。对史料搜集来说,教师要把握住三个方面:史料搜集可以训练哪些能力;这些能力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练习过程中需坚持不懈以应对困难。这三个方面的核心在于:学识、操作、专业素质、意志力。将史料收集看做是需要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史料收集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史料也囊括了任何种类的信息数据,梳理海量数据,需要冷静细致地比较、分析、思考,不放过蛛丝马迹地顺藤摸瓜,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证、多方互证,从谨慎中获取最佳答案,在客观评述中认识世界。教师的这些强调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普遍缺少将专业训练转换到实践应用的思辨高度,往往总是停留在一些事物的现象表面,他们常常会长时间停留在“学会音乐史料搜集能找到什么工作”这样问题中,愈思愈殆。虽然这也有择业观简单化的原因,但如果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明白,进行任何的专业技能或者是基本功训练,都是通过某一种途径去获得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化地将这个途径对应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尽管这个致用意义的提出和强调,并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思想结症,但还是有效转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抚平焦躁心态,提高学习主动性。如同基本功训练的致用意义提炼,还可以从调研过程中提炼致用意义。即从专业学生的史料阅读中提炼出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性;从专业技能培养中提炼致用意义:如在音乐评论的论辩训练中培养口头应变能力;从成果呈现方式中提炼致用意义:如在论文写作中获得多学科知识(多种能力)的再整合。应该说,音乐史论类的课程,无论是集体授课形式的基础知识科目,如史类的《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论类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若干门;还是专业个别课中的音乐史学研究各方向、各专题的调研和学位论文撰写,教师都能强调其致用性,因为这些理论研究及研究能力培养,其实就是更突出理性化的艺术实践。演唱演奏是实践,调研、写作也是实践。演唱演奏这样的音乐表演需要熟能生巧,进而达到“艺术”的高度;调研、写作也同样要不断地重复着思考、动手、提炼、整合的每一个步骤,才能把握好理论思辨的角度。
三、加大致用意义提炼的力度与教学改革应用
(一)用被普罗化的教育格局培养不亚于精英的可用之才
传统的高等艺术教育可谓培养精英的教育。现今的高等专业教育,要顾及教育市场化带来的连锁反映。生多师少达到一定的数值,必须加大集体化授课比重才能维持艺术教育的稳健发展。但艺术教育需要细细雕琢,需要长时间沉淀,需要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的过程,方能称之为艺术,因此传统的艺术教育、艺术传承都以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为传道途径,这就形成了教学资源配置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如何消减矛盾的对立性,在教学资源配置不能完全满足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现阶段,需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自学能力。明确致用意义,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自我调节逐渐加强,主动学习的要求也随之提出;教师也能提高自信,增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参与度和创新创造能力;而师生的良好配合也能发挥理论性课程对人才的培养效用。
(二)协调好艺术教育与社会功用的矛盾
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功用的矛盾在于人才的专业能力与多种技能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成立在于:专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泛,泛就难以专。基于事物都有两面性,泛能统一到专,专可以应用得更泛。即可以寻找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点,将其安放知识构架中的相应部分,融会贯通,泛而为专;将知识点进行历史、美学、民俗、宗教、文学、教育、语言等多角度剖析,可以生发多样的时代意义和致用意义转换,专以泛解。因此,明确致用性,可以缕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好学习时间,分清主次,立足自身所长,照顾个人兴趣所在,有选择性地修研若干针对性课程,甚至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中也可以体现。另外,对于本文初始提到的学生入学先天条件不甚突出带来的消极心态,更需要以致用意义来刺激他们的进取意识。
(三)技艺锻造与品德心性的相互结合
学艺就是一种意志的培养,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忍受学艺过程中的种种枯燥和磨难,这样才能最终超越挫折、大步前进。坚定的意志来源于坚定的信念。因此,明确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加强学生坚定踏实苦练的信念,抵抗浮躁虚华学风的影响。教育教学是复杂的,每个成功的个案都有其主观性及不可复制性。致用意义提炼也只是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角度,文中所述也仅是其中的代表性个案,未来还需做多种尝试,方能形成规范成熟的理论和体系。本文作为导引,期待更多同仁共同关注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完善。
- 上一篇:市领导在环保会上讲话
- 下一篇:区建设局劳务监管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