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律动感思索

时间:2022-04-20 11:06:00

导语:二胡演奏律动感思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二胡演奏律动感思索

律动感是人们内心对音乐节奏的一种感知与体验,演奏者对律动感掌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其演奏水平的高低。通过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体验与感知律动,并在演奏中借助于肢体的动作恰当地表现出来,是一个成熟的演奏者所应具备的条件。

一、节奏与律动的关系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塑造音乐形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大家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如果没有节奏,那么音乐将是一堆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音符而已。1实际上,节奏并不是只存在于音乐之中,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都有节奏,它的本质是事物在时间中有序的组织形式与活动,对音乐来说,它就是声音在时间中的出现与消失的有序组织形式,是音在时间中先后出现的间隔而构成的秩序2。节奏在乐谱上可以体现为不同时值音符的有机结合。而律动感则是演奏者内心对节奏的一种体验。每首乐曲都有其潜在的律动,不同的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不同,从而表现出来的律动感也就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在演奏乐曲的时候节奏和节拍都很稳,从谱面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听起来却觉得死气沉沉和呆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演奏者在演奏时没有真正体会到乐曲中的律动感,没有以音传神,因此他无法将乐曲的演奏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

二、在演奏中掌握和运用律动感

想要掌握好律动感大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乐曲中自然的律动和隐伏在乐曲中潜在的律动。自然的律动指的是作曲家用相应的节奏型来表现其所要描写的事物的一种律动,并经过加工提炼以后融入到乐曲之中。比如在乐曲《烛影摇红》中,作曲家用三拍子的舞曲节奏特点,来描写舞会中人们翩翩起舞的样子。情绪欢快,旋律流畅;在《光明行》中,用小军鼓的节奏型特点来表现向往光明的人们组成的方队,向前进的动人场面。情绪激昂,动感十足。在这类乐曲中,由于作曲家用的音乐节奏型较贴近于所要描写的事物,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把握乐曲中这种自然的律动走向。隐伏的律动指的是演奏者在演奏时不能仅仅看到乐谱表面音符时值的长短与节奏型,还要深入的研究,发掘潜藏在乐曲内部的律动。

例如在乐曲《一枝花》中的快板部分,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实际上其内在的律动感恰恰是一条轻松的旋律线,如果演奏者没有意识到这点的话,那么他的演奏就可能会造成肌肉的紧缩和僵硬,无法达到灵巧与松弛的一种状态。反之,在乐曲《新婚别》中“惊变”的一段,这看似慢板的地方,实际上却隐藏着一种紧张的律动感,因为它借鉴了戏曲中"紧打慢唱”的律动特点。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如果内心没有绷着一根弦,心里始终贯穿着板鼓“答答答答”的鼓板律动,纯粹靠谱面上的音符来演奏的话,那么就会使音乐显得软弱无力,失去神采。另外,在二胡的一些传统乐曲中,节拍重音的移位也改变了乐曲的律动。比如在乐曲《二泉映月》和《听松》里,就有着大量重音位移的句子,它的重音不是在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上,而是将其移到了原本处于弱拍位置的音符上,这就跟我们平时常见的4/4拍的重音形式完全不同,它借鉴了民间音乐的一些节奏特点。

因此需要演奏者用大量的切分弓形式来体现,在演奏长音时用瞬间的力度变化来奏出其内在的律动感并要注意到乐曲中音符时值的微小伸展与紧缩变化,以及用小波弓来演奏长音,以期达到类似于民间锣鼓音乐或戏曲锣鼓节奏的律动感。其次,谈到律动就必然会涉及到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是指人们在欣赏音乐或演奏乐器的时候,常会随着不同的节奏型做出一些有规律的动作。一个成熟的演奏者,其演奏动作应该是身体各个部分配合默契的,是将身体的各部分力量很好地进行融合,并按照二胡的乐曲律动连续进行的。但是也有一些演奏者没有处理好乐曲与体态律动上的关系,要么就是演奏的时候呆板、木纳、毫无生气,要么就是随意的用劲,盲目地摇头晃脑,动作夸张。这两种状态在演奏中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在演奏乐器的时候如果只靠双手和双臂是肯定不够的,演奏幅度的大小必然要波及到身体的其它部位,因此在演奏的时候体态在运动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随着乐曲的律动感而动,这种动也可以说就是身体的动作频率是多长时间动一个回合,根据节拍的不同,动的频率也就不同。例如在乐曲《月夜》中,2/4拍的节奏要奏的优美如歌,动作上就需要在强拍时身体稍加往右,幅度可适当大一些;弱拍时身体往左回来,幅度可略小一些。如果身体动作的频率慢了一倍的话,那么音乐就会显得过于缓慢,不够流动。反之,如果身体纹丝不动的话,那音乐就会显得沉闷呆板,像一潭死水。此外,要掌握好律动感还需要注意与气息的紧密结合。在器乐的演奏中,气息和律动感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并不是只有在唱歌和管乐的吹奏中才需要运用到气息。

气息可以分为自然的呼吸和经过受意念的支配以后可控制的气息。在演奏乐器的时候我们的双臂及肢体状态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呼吸状态的改变,气息受到意念的支配,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体的动作,使我们可以产生轻重缓急的变化。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根据演奏动作和音乐律动的需要,来调节气息的上升、下沉、循环等等。例如在一拍一个音符,比较舒缓流畅的乐曲中,在拉弓之前吸气,出弓的第一个音时身体重心下移,气息下沉并适量呼气,接着下一拍时身体重心上移,气息上提并适量吸气。又如,在遇到《蓝花花》中华彩这个乐段时,由于它融合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腔体的一些手法,形成了特有的内在张力,因此在演奏时为了要抓住人物心态和情绪的剧烈突变,律动感气息就不再是有规律的一呼一吸了,而需要演奏者深吸一口气,将气息控制在胸腔中,在乐曲需要的时候完全释放出来,这样才能达到所需要的一种音响效果,使音乐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律动感的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律动感是人们对音乐中节奏的一种感知与体会,需要通过演奏者对乐曲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有些人可能天生对音乐就有着一种敏锐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将其掌握的很到位。而大部分人是需要靠平时的积累,依靠专业学习中的实践与探索,多听多看多学习一些其它姊妹艺术,从中吸取养分来充实自己,以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的。因此,一个好的演奏者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娴熟的演奏技巧,只有当二者同时具备的时候,其演奏出来的音乐才能生动多变,才能更好地诠释乐曲的神态,使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