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中民族文化渗透
时间:2022-04-19 05:32:00
导语:美术欣赏中民族文化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人类最早认识社会的主要媒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漠视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家民族意识就会淡漠、虚无乃至异化。我国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而我们在学习美术鉴赏时,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现缺失,文化价值观迷茫。当面对汹涌而来的“韩流”、“日流”时,容易失掉辨别能力。在欣赏张萱的《捣练图》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作品从材料上看是什么画,画的是哪个时代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很让人寒心,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分类有哪些;从体型上服装上判断出是唐朝作品,但接下来让他们说唐朝服装的特点时,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唐朝的服装和韩国的传统衣服很相似,他们是通过看韩剧了解到的。包括他们现在穿的衣服也是追求“韩版”,民族的他们认为土气、俗气,韩版的才是潮流才是时尚,很标准的“哈韩一族”。所以我专门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服装,尤其是汉族的服装变化,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汉装”的正式称呼,经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正常延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都市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前提下,又颇具时尚特征。传统服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传统服饰的兴起也可看做是中华文明复兴的一种征兆。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了解其分类及传统的装裱艺术形式,我特地在班内举办了一次小型中国书画展览,内容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册页、手卷、帛画、横披、镜心等,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反映,它既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熟知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图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通过对多工艺制作、艺术特色、文化特点方面的了解,亦可感受到我国历代工艺美术创造的伟大和艺术的光辉。对于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并为此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修养。比如从古到今一直流传的在世界上影响非凡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例,南京古陶瓷收藏专家周道祥先生认为,青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如今,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青花瓷润澈通透,古色古香文化底蕴十足。中国的瓷器传统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仿中国古典青花瓷器的作品别有一番味道,比如成套的青花瓷制茶具、带盖儿的青花瓷杯、素静雅致的花瓶等,选上一套摆在家中,既增加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情趣,也给居室增添了一份温馨。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青花瓷不仅成为了歌曲传唱中国风的对象,而且现在的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称。所以在介绍瓷器时展示一些青花旗袍的图片,银白色的旗袍上淡蓝色的花纹,每一处都惟妙惟肖,每一笔都淋漓尽致,青花之美跃然于银白色打底的旗袍上,尽显出一种古代高尚典雅的美好。青花旗袍,将温润的肤色、细腻的白绸以及青花绣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东方女子的清韵,再配以周杰伦的《青花瓷》,学生的感官刺激很强烈,感受颇深,对于中国传统服装有了全新的认识。另外,在介绍民间美术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旧的年画、剪纸、玩具、草编等。尤其在收集草编时,学生亲眼看见棕叶在民间艺人手中折来折去,一会儿一个活灵活现的蝴蝶就出来了,可以说是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了。
- 上一篇:领导在林地经济研讨会发言
- 下一篇: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