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审美品质

时间:2022-12-05 05:08:00

导语:中国古典音乐审美品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古典音乐审美品质

中华民族是世界文明史上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在她将近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上,曾产生了令世人赞不绝口的精神文明,中国古典音乐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灿烂的一朵。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就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作品,如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尧帝时代的《咸池》;舜帝时代的《韶乐》等等。中国古代的音乐,一向以优美动人的曲调和多重美的品格,给人以无限愉悦、慰藉和鼓舞而著称于世。关于古代音乐的无穷魅力,古籍中多有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在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听《韶乐》的演奏,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意思是说:“《韶乐》的内容好极了,伟大极了!像天一样笼罩了一切,像地一样负载了一切”。在这里,季札把音乐的作用与养育万物的天地并列,可见古人对音乐的重视。公元前517年左右,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曾激动得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美味。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叙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连孔夫子都感叹“真没有想到听音乐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可见中国古典音乐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们为之如醉如痴呢?我想,这主要是音乐具有一种与人类心灵息息相通的美质,这种美质,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惊心动魄的崇高美什么是崇高?《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崇高,相当于我国通常所说的‘壮美’。一种美的对象,具有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令人惊心动魄,向往神驰”(1816)。所谓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常常是在主、客体的对比中所显示出来的,在主、客体处于矛盾的对立和激化中,一方显示出要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阻隔的强大气势,这种力量和气势给人的鼓舞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并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如古曲《满江红》,就具有这种崇高的美质,《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剌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著名古琴家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从而成为一首人人爱唱的古代歌曲。岳飞的词表达了自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收复国土、重振山河的决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激情。全曲紧配歌词,由两大段构成,全用五声调式写成,曲调既具有回忆感慨的色彩,又具有刚劲威武的气势,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词曲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状态,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情感,有力地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歌曲中所表现的以岳飞为代表的正义力量所显示出要收复失地的矢志报国的决心和要战胜侵略者的强大力量和宏伟气势,就是歌曲中“崇高”美质的具体体现。正是歌曲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美质,激励着后代无数仁人志士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所以,只要是中华民族遭到外敌入侵,人们歌唱得最多的,便是这首《满江红》古曲,这就是中国古代音乐中崇高美质的巨大力量所在。

二中国古典音乐具有令人震撼的悲剧美什么是悲剧?《辞海》认为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耿飞认为悲剧性“是历史的与现实的生活悲剧的升华,是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给人以痛苦、悲哀第5期2007年10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No.5Oct.,2007的感受与体验,以化悲痛为力量的震撼,激励意志、发人深省,……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出人们的美感”。所谓给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和体验,是指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最深沉、最激越、最动人的悲剧性情感,给听众以强烈的共鸣。即听众随着如泣如诉、婉转低回的旋律,而感受着乐曲所传达的痛苦和悲哀,并随着音乐的痛苦和悲哀而痛苦和悲哀,如琴曲《胡笳十八拍》,就显示了这种浓厚的悲剧美质。《胡笳十八拍》是根据同名诗作谱写的乐曲,据传《胡笳十八拍》的词曲均为蔡文姬所作,内容和公元208年以前蔡文姬自己的经历有关。此曲以感人的音调,悲愤的词句诉说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连年战乱后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亲人的思念以及痛别稚子的强烈情感。琴曲的感情有时凄婉伤感,有时好似捶胸泣血,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悲楚心情,全曲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古琴音乐所要传达的“雅”的意境,又饱含音乐古朴、委婉、迂回的特点,似在低泣自己的不幸与国家、民族面临动乱的悲伤。尤其是第八拍的惊天动地的诅咒和诘问,更为荡气回肠,郭沫若先生曾称之为“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迸发出熔炉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倾吐出来的绝唱”,给人以强烈的共鸣,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灵震撼,这就是中国古典琴曲《胡笳十八拍》的悲剧美质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效果。唐朝著名诗人李颀的诗作《听董大弹胡笳》中曾这样赞美这首琴曲:“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由此可见《胡笳十八拍》的艺术魅力。《胡笳十八拍》也正是以其独特的悲剧美质,感动了当时和后代的无数听众,而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永远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三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意境一词,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我这里采用大家比较赞同的《辞海》的释义。《辞海》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可以使听众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文人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作曲者大多是文人、雅士,尤其在古琴曲中,特别追求意境美,可以说,古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灵魂。如中国古典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的佼佼者,《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来自传统的琵琶古曲《夕阳萧鼓》,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夕阳萧鼓》这支琵琶曲在宋代即已流行。我们今天见到的《夕阳萧鼓》,最早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约公元1736—1820年)浦东派《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中。19世纪20年代,柳尧章、郑觐文等人将琵琶独奏曲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全曲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名曲。它以清新、优美的曲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月亮从东方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船夫唱着动听的渔歌,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在迷人的音乐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演奏中,各种民族乐器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和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仿跳荡或舒缓的水流之声;洞箫则表现了舟子晚归、渔歌互答的悠扬之美;钟声衬托了静谧的气氛;鼓声则表现了明月映照下惊涛拍岸的气势。各种乐器在演奏时或简或繁,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长或短,或分或合,既千姿百态,又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演奏。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生动。整个作品就如一首典雅而浪漫的诗篇,又犹如一幅抒情而又写意的山水画,在诗情画意中尽情地歌颂和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听众在这优美的意境中,得到高雅而惬意的享受,并随着这饱含优美意境的旋律,走进作者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所产生的特殊效果。

四中国古典音乐具有自然恬淡的和谐美和谐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传统美德。在中国音乐史上,儒家提倡恬静淡雅的中和之乐,道家则主张法天贵真的自然之乐,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和谐”看成是音乐审美的最高理想。现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把“和谐”作为治国的理念,可见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和谐的美质呢?

《现代汉语词典》说,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而匀称”。

《语言大典》说,和谐就是“音乐上的协调”。仔细分析两书的解释,可以看出,所谓和谐,其基本点是要协调。作为音乐的和谐美,其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声情要和谐,即音乐的曲调要与所表达的感情相协调;二是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要与万事万物融合协调,给人以和谐之美的享受。在中国古典音乐中,表现这种和谐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可以说是古琴曲《流水》了,《流水》为琴曲《高山流水》的一部分,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年所编的《神奇秘谱》中。该琴曲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模拟性的描写为辅;用情景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万紫千红,富寓生机的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颂。

它把富有无比生命力的自然现象人格化了,实际上是人们崇高感情的升华,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综观《流水》全曲,音乐的旋律由静到动,由缓到疾,由婉转到跌宕,由点滴到浩荡,无不达到一种和谐的完美境界。音乐的力度和节奏,与所表达的流水的徐疾、大小非常协调,其音乐的曲调与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在音乐的力度和节奏中,作者尽情地描绘着大自然的美景,尽情地抒发着志在高山流水的情怀,大自然的美景与真情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你不但可以感受到演奏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把自然界中的流水塑造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而且可以在感受流水形象的曲调中进入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更可以感受到人的意识与宇宙的意识和谐交融。这一切,都是音乐中和谐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正因为这首乐曲描绘了人的意识与宇宙的意识和谐交融,“1977年8月22日,《流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知音’去了”。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流传千年而不衰,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其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与和谐美。我们的现代音乐,只有充分吸收中国古典音乐的这些精华,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这些美质,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