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分析学科构建实践价值

时间:2022-11-20 03:47:00

导语:音乐分析学科构建实践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音乐分析学科构建实践价值

音乐分析是对音乐作品解读的一种方式,在人类的音乐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分析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十八世纪中叶以前的早期音乐分析、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的以曲式学为核心的音乐分析、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以个人风格和理论融合为特征的音乐分析。作为人们认识音乐作品的方法,它是经过漫长的发展才达到今天的高度的。随着作曲实践中各种新的技法的出现,音乐分析在二十世纪达到的高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五大分析方法:兴德米特分析理论、申克音乐分析理论、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分析、音级集合分析法、主题一动机分析法,为音乐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1.音乐分析误区的批判

由于近年来音乐学开始面临诸多的挑战,业内的有识之士开始着力于对学科自身基础理论的讨论与建设,音乐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前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整体审视,所产生的误区也引起了人们强有力的批判。

1.1单一、固定的视角。

现今所有的音乐分析方法几乎都是采用单元的、唯一的视角,在阐释作品时往往从单一的原则出发,将作品的所有细节都看作是这一原则衍生出来的产物,无法兼容其他方法的视角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同时,这种狭隘的思维模式也使在音乐分析的过程之中无法顾及音乐结构其他的方面。以申克的音乐分析法为例,这种方法在分析作品的和声对位线条结构时就很少注意音乐的动机联系等,而这种弊端,往往使人对各种分析理论产生一定程度的缺憾感。

1.2片面的着力点。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音乐分析方法的着力点都集中于音高结构,不约而同地将乐谱所代表的整体音乐结构这个分析的对象置换成了仅作为音乐结构中一个部分的音高结构。不可否认,西方音乐最具特性的方面就是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音高结构,它可以成功地体现现实作品有机统一的属性,但显然音高结构并不足以代表音乐结构的整体。因此,对音乐结构的其他方面,诸如音响性质、时间性质、词曲关系等回避,是现今音乐分析犯的一个根本性错误。

1.3孤立主义的态度。

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态度上,现有的音乐分析法常秉持脱离历史上下的孤立主义态度,有意无意地忽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甚至割裂其他作品的联系,从而导致音乐分析不能向我们提供全方位的音乐阐释。相关音乐史学家对此也颇多微词,他们指责音乐分析将作品仅是作为一个固定于乐谱文本上的标本。这种孤立主义的态度使得音乐分析在对歌剧这样的综合性体裁进行阐释时显得十分乏力。

音乐分析的这些误区是难以否认的,为它自身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只能在一条偏狭的道路上生存和前行。音乐分析应努力进行突破,积极汲取音乐学科其他方面的精髓和营养,向更高层次发展。

2.音乐分析的发展趋势

音乐分析在二十世纪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分析方法和体系,使各时期的音乐作品及其各个方面能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人们分析和研究音乐文化的能力。经过二十世纪的迅猛发展之后,如今的音乐分析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分析理论被分析家再次重视。

音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已走到二十一世纪,新的音乐分析法相继成形并逐渐成为主流,但是传统音乐分析作为新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在某些方面仍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不论音乐文化如何发展,其本身固有的某些特征都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传统理论依然是各种分析法融合、转化、互渗的必要平台,比如申克分析法是调性音乐分析的代名词,音级集合分析法也可以解释分析传统音乐等。音乐分析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基础,在音乐现象异常复杂的今天,传统分析理论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紧密联系音乐创作,促进共同发展。

2.2音乐分析体系的分化与融合

音乐分析体系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主要表现在将音乐作品中微观更单一的因素与乐曲的总体运动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开始对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的音乐进行专门的研究。而融合方面,是指各种分析体系之间或某种音乐分析理论与其它学科理论之间进行了有机渗透,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自然科学的成果对音乐分析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今,音乐分析法的发展使得分析的质量更多地取决于分析思维分与析方法的选择对分析实践的影响,这不仅是音乐本身的要求,而且是人对音乐艺术认识的需要。

3.音乐分析的实践价值

音乐分析对音乐实践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也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大致可以从音乐欣赏、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音乐欣赏。

在音乐欣赏方面,音乐分析能帮助我们提高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有益于我们理解和体验音乐本身及其内在美,在整体上把握音乐结构,并使我们的听觉思维得到有效训练。听觉系统是人类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如果没有具备审美感受能力的人类听觉,根本就不会有音乐艺术的存在,因为音乐的价值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实现。音乐的感受力一方面含有先天的成分,另一方面却凝聚着后天培养的结果,因此这种能力在音乐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音乐分析的过程使我们充分了解了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音色、曲式、和声等有机建构,进而能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感知。

3.2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方面,音乐分析能使老师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音乐实践的能力。对音乐的理解既要依赖准确的听觉感受,还要通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毕竟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是听觉和音响的艺术,要想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必须在音乐实践中不断训练,对古今中外的名曲经常反复地进行分析,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将音乐分析贯穿于音乐实践中,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便能准确地把握音乐艺术的普遍规律及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教师将音乐分析贯穿于音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汲取相关的音乐知识和信息,便能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

3.3音乐表演。

在音乐表演方面,音乐分析能帮助演奏者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用更优秀的艺术表演来诠释作品,感染听众。音乐表演艺术是一门十分个性的艺术,同一首作品经由不同的音乐家表演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表演者要不断进行音乐理论的学习,提高音乐修养和音乐分析能力,对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这对于他们准确把握和诠释作品、吸引和感染观众及升华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音乐创作。

在音乐创作方面,音乐分析能帮助作曲家提高控制作品结构的能力,在创作时选用适当的创作技法及音乐语汇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不仅能更深地理解相关的技法,而且能在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作品的构思并获得创作灵感。毕竟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拥有着丰富细腻的精神体验,它除了需要理性层面的技术控制以外,还需要依赖于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依赖作曲家通过音乐分析而获得的灵感和结构构建。因此,作曲家必须正确分析、看待别人的作品和自己创作之间的关系,避免束缚自身创造力、想象力及个性的发展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