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舞蹈节奏感及重要性

时间:2022-07-22 02:57:00

导语:浅淡舞蹈节奏感及重要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淡舞蹈节奏感及重要性

幼儿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是由素养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共同组成的课程类型体系,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教育实践四块一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舞蹈教学内容恰恰是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幼儿教育内容浅显普遍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师范舞蹈教学中民间舞占了很大部分,而民间舞都具有十分鲜明且个性的节奏。节奏感是舞蹈者对舞蹈动作节奏对比及舞蹈音乐对比的感受,并体现为其掌握及运用节奏的能力。所以幼师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师生的节奏感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醇厚风情、多姿多彩的舞蹈都体现出这个民族的性格上、心理上和审美感上的特征,体现了它的环境、气候以及服饰上的某些特征。如:蒙古族舞的强悍和奔放,傣族舞的柔美和抒情,藏族舞的高亢和豪放,维吾尔族舞的诙谐和风趣,朝鲜族舞的典雅和秀美等等,都别具一格。在形成各民族舞蹈独特风格的诸因素中,十分重要的是特殊的节奏赋予她们的动律、性格和生命。丰富鲜明的各种节奏是民间舞之“魂”。很多优秀的民间舞蹈,在特定的节奏配合下,往往只通过几个可能并不复杂的动作,就使人触摸到了这个民族的心灵,感觉到了这个民族或是优美抒情、或是活泼豪爽、或是矫健强悍、或是含蓄深沉的不同性格。突出强调节奏的作用,充分发挥节奏的优势,是民间舞特定的形式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节奏在民间舞中的突出表现力。

一、节奏是表达内在感情的基础。“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在朝鲜舞中,均匀而缓慢的“古格里”节奏,表现的是含蓄深情的内在情感;带有跳跃的“安旦”节奏,表现的是活泼、明朗的情感;而刚劲有力的“他令”节奏,表现的则是深沉豪放的情感特征;安徽的花鼓灯是以打击乐器伴奏为主要手段的,锣鼓点丰富,节奏多变,能以长短轻重的音色变化来控制角色的情绪,根据鼓声的抑扬顿挫表现出或娓娓细说、或热情倾诉的内心活动。

二、节奏赋予民间舞特有的动律。动律是节奏的延伸,舞蹈动律以节奏为基础,将动作化于连绵不断的韵律之中。民间舞动律的差异,很重要的原因来自节奏不同的局面。1、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不同处理,会产生出不同的动律。2、相同的节奏型加以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动律。3、变换强弱位置的切分节奏,在民间舞中常常有特殊的效果。

三、节奏是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重要因素。四、节奏还有着刻划人物形象、性格的功能。可见,节奏感的培养在民族舞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该怎样进行民间舞节奏课的训练呢?

节奏是自然现象的体现,又是生命现象的必然。节奏作为自然现象升华为艺术时,它是生命对自然的感应。我们可以从音乐艺术的旋律中,通过音律的节奏感应到大自然的无穷变化;可以从语言艺术的音韵中体验节奏的生命;亦可以从的韵律中,通过体动节奏感应节奏韵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民间舞作为的一种方式,它的体动节奏必然是生命对自然的感应,它在舞蹈中与音乐节奏不可分离地通过躯体无声的节奏动势来表达人类的感情。因此,民间舞节奏是乐舞的统一体,即音响节奏和体动节奏的总合——“声势”统一。民间舞节奏课作为一种训练,也应该是声势统一的训练。

德国舞蹈教育家奥尔夫的节奏训练体系,就是用的“声势”,即用有声有势的拍手、跺角、捻指等动作,进行节奏的敲击训练。这种既能发出各种不同音色的力度音响,又能体现出不同的动作体态和姿态。象这样通过在热烈的娱乐气氛中培养精确而生动的节奏感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到民间舞节奏课的基础训练中。从拍掌模仿节奏到手脚并用击拍的节奏练习中,不仅有轻重的音强变化,有明暗、清浊的音色变化,还可以根据舞蹈气息的需要,在一系列动作姿态和体态中,加上呼吸的感觉,从而便有了舞蹈动势节奏的体现,有了音响节奏和体动节奏的统一。进行节奏感训练本人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识别节奏的能力。识别节奏的能力培养,又分两个方面。

一、通过描述法来识别,就是通过对民族历史背景、民俗民情所形成的民间舞节奏特点加以描述,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识别各民族民间舞的节奏型和节奏特色。如朝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尚白、敬老、重礼节、喜洁净的习俗,形成了该民族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精神风韵。它内在的风韵与优美舞姿的融合构成了朝鲜族民间舞的动律。这动律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节奏赋予朝鲜舞以动律、性格和生命。朝鲜族的每一个动作无不在“声”与“势”的节奏之中共振动,共起伏,共延续。

通过描述法,使学生明白这一民族通常出现在节奏型和特殊使用的节奏,其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多出现于什么形式的舞蹈中。比如;长鼓舞的节奏有12/8、18/8、4/4的等;扇舞、假面舞则多用“古格里”和“他令”,拍打舞多用4/4的“安旦”等。

二、通过比较法来识别。我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舞,是通过不同节奏的运用来体现各民族的性格。例如:同是4/4拍,朝鲜族舞运用多是带附点的,维族舞多是切分的,海阳秧歌则是平均的:又如;同是12/8拍,朝鲜族舞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缓慢的;而凝重、深沉有力的确是“他令”节奏。通过比较法,明白民间舞节奏不同动用的布局,从而产生不同韵律的表现民族性格的舞蹈。对于幼儿师范的学生,这一阶段的节奏训练应采纳奥尔夫节奏训练,从生理、心理规律出发,将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适合音乐素质的培养以及节奏感的加强。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体现节奏的能力。打击乐是民间舞中独特的伴奏乐器,各民族民间舞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更是从其独特的伴奏乐器和节奏中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韵律特点。如:朝鲜族的“长鼓”、维吾尔族的“手鼓”以及花鼓灯的“鼓”、“锣”、“叉”等。这一阶段,针对民间舞独特的伴奏乐器——打击乐进行训练,培养学生体现节奏的能力,从低到高,由浅入深,掌握节奏技法,协调能力和情感内涵。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里以朝鲜舞为例谈谈本人进行的几个方面工作。

一、掌握节奏的技法。技法是打击乐的基础,如同手巾花的耍法是东北秧歌的基础。比如朝鲜族“长鼓”,训练节奏型包括“古格里”、“察金古格里”、“沙儿扑里”、“安旦”、“他令”等,共同的技法有大点、小点、压点、碎点、小点连奏等。在训练中,应极其严格地掌握鼓键的敲击发和把握法;区别大、小、压、碎点的用力方法。只有灵活自如地运用鼓键,方能进行协调能力的训练。

二、掌握体动节奏的协调能力。在朝鲜“长鼓”的训练中,不仅是握鼓键的右手在击鼓、左手也有拍击鼓面的动作,而且还有背鼓带的步伐。在协调中首先应该解决双手重拍和弱拍、双击和单击的敲击配合,以及左手带姿态的灵活敲击,然后背上鼓,带步伐,进行手、脚、姿态、击鼓的协调练习,使之协调一致。

三、掌握体现节奏的情感内涵。民间舞的动律是内在1风韵与优美舞姿的融合,是通过特有的节奏形式与呼吸方法协调一致艺术升华的结果。节奏的训练与内在的气息、情感是息息相关的。朝鲜“长鼓”的训练,若只注意技法和协调,而忽视呼吸、体态、韵律,节奏训练就枯燥无味、没有生气没有感情,缺乏灵魂。要让学生掌握其敲击发,明白敲击的轻重极其使用的背景,还要让学生带着道具舞一舞。这样就舞出了音响节奏与体动节奏的统一,舞出了情感。腰中的鼓,手中的键与步伐、韵律、表情溶为一体,通过音响节奏与体动节奏的统一体现出真实的情感内涵。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创造节奏的能力

打击乐作为民间舞的伴奏不是唯一的,民间舞中还有许多旋律优美、个性独特的的音乐。在节奏训练中,应该在各种节奏型的音乐中去理解,渗透,从而达到创造节奏的高级阶段。

一、以音乐欣赏为前提,在对音乐的总体理解中创造节奏。提出在对音乐的总体理解中创造节奏,必须以在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区别节奏型为前提。在学生掌握并熟悉各种节奏型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众多的音乐旋律中去理解,透视不同的节奏,分辨“沙儿扑里”的“古格里”节奏变型。要求学生自己编排、编创节奏,根据不同情绪的组合体动不同情绪的组合体动节奏来创编与之吻合的音响的节奏。

二、在舞蹈的即兴表演中创造节奏。“即兴”是跟随音乐作随意舞蹈。好的艺术家必然能通过即兴舞蹈展现音乐之灵魂。而“声势”吻合相当,并从舞蹈中体现超出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许多同学对即兴舞蹈有某种恐慌,这无非是因不会听音乐节奏,分辨不出乐句,体验不出乐思而引起。因此,多进行即兴表演的训练,既能使学生分辨理解音乐节奏、乐句、乐思;同时又能使学生把对音乐思想的理解、节奏的处理并在舞蹈中加以创造,使舞蹈的灵魂在体动节奏中得以升华。

三、在艺术形象的理解中创造节奏。民间舞教学活动的进行,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幼儿舞蹈教师,节奏课也不例外,好教师能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培养幼儿具备创造优秀艺术形象的素质,这一切都离不开节奏的创造。比如;《女儿河》这一表现女性形象的节目,就象一首诗歌,给人以轻快、温馨的感受,而这个节目的主干动作就取材与花鼓灯“大兰花”风摆柳的动律,加以节奏变形,从原来飘中带梗的摆变形为脆劲儿的、棱角的摆,节奏型完全改变,这就是根据艺术形象创造的需要在节奏上的创造发展,目的是使人物更加个性化、形象化。

节奏无时无刻不在舞蹈之中,舞蹈是音响节奏与体动节奏统一的过程。因此,节奏训练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往往注意民间舞蹈那丰富多彩、热情欢快的外在形式,却很少去研究这形式中蕴藏的无限丰富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