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音乐教学的和谐美
时间:2022-04-25 10:01:00
导语:构造音乐教学的和谐美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这些审美活动主要包括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愉快式教学”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突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的载体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教学的把握,情感的培养,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师生互动四个方面对音乐课堂教学作初步的探讨,以期达到利用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和谐美来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关键词】构建、音乐课堂、和谐美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养成习惯、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愉快式教学”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注重潜移默化地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突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的载体作用,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和谐美来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需要和谐、家庭需要和谐,音乐课的艺术教育同样需要和谐。一首乐曲的优美取决于它音色、音调、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和谐与统一。那么,一堂成功、优秀的音乐课也离不开多方面的和谐。
一、把握教学,注重音乐课堂上视觉和谐的环境美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环境美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美的环境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不仅精神上感到愉快,思想上也处于健康、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创建优美、整洁的音乐教学环境对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整洁的卫生是优质教学的前提
在音乐课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会忽略教室里的卫生,孰不知,教室里整洁的卫生却是优质教学的前提。试想,一个废纸、杂物满课堂的教室,学生会静下心来聆听美妙的音乐和放声歌唱吗?长期的教育教学经历,笔者发现一条规律:教室的整洁度与课堂纪律的好坏几乎成正比。学生坐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的注意力也会增强,课堂的纪律自然而然也就会大大提高。常年的音乐教学中,我发现整洁的教室环境有助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它可以保证课堂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精心布置,实现环境美和音乐美共鸣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在教室里放置一些花卉和盆景,使学生身处美的环境,感受到美的存在。还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音乐家的肖像图片、名人名言和乐器图片介绍,以音乐家的故事感染人,以音乐家的名言激励人,以此来营造学习的氛围。比如:我在教授《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在墙壁的四周布置了一些通过学生制作和购买的各式京剧脸谱,通过梅兰芳先生的名言——“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为导入,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美的环境中,以艺术家高尚的艺德感染学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快地进入学习意境,从而实现在优美环境中,把握和拓展音乐美的内涵。
二、注重情感,创设音乐课堂听觉和谐的声音美
音乐是情感的极佳载体,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形式,其重要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感的抒发、交流、激发,始终蕴含在音乐的审美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心灵的陶冶也正是在多次这样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
高中的音乐课堂基本上分为以音乐欣赏为主和以歌唱为辅的两大教学板块,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重要环节。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不仅受到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播放媒体音效的影响。音乐太响,学生听了会感到烦躁,音乐太轻,学生听起来会感到费力,造成一定的听力障碍,影响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现在的媒体一般都有音响设置,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把音响功能设置为环绕立体声。在播放音乐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音量的控制和功能的设定,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听觉环境。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会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歌唱,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古人云:“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人们唱歌,就是为了抒发情感,作为群众性和校园文化中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应积极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用和谐统一的歌声来表现美和创造美。
比如拿到一首歌曲,教师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总体情绪,然后分析这首歌曲各个段落之间情绪有什么变化,它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哪些段落或句子之间形成对比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歌曲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心中有数。设计采用不同的音色、音量、力度、速度、吐字、气息等方法来表现它。使我们演唱的歌曲有高潮、有铺垫、有对比、有层次,最终达到歌声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尊重对方,培养音乐课堂中师生和谐关系的心理美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和谐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师生配合默契、心理相容了,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尊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我们提倡尊重学生,具体说,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创造、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幼稚、尊重学生音乐能力上的客观差异。
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动”。首先,教师必须放宽自己的心态、要放下架子,弱化指导者的身份,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去,以民主的态度,用自己的热情激励带动学生,让他们真正自由的驰骋于音乐中。其次,不同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就会不同,加上音乐本身是非语言信息,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它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宽泛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看法,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对学生流露出期待、信任的态度,师生形成默契。教师用一个鼓励的眼神和表情,或说一句赞扬的话,学生就会以更高的热情去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对音乐的体验也会随之丰富和深刻起来。此外,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平时的课外活动、学校内的文艺演出、兴趣小组活动等和学生形成互动,改善和培养师生的和谐关系。
因此,用和谐的方法培养学生,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培养善于和别人和谐相处的学生,是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交流互动,构建音乐课堂上主客体协调的和谐美
音乐是“动”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他们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师生互动当中,一同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
1.教师的“动”
教师不仅是活动的操作者,指导者,更重要的是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由于教师的音乐技能比较全面,或某一方面比较强,音乐教学时教师可在简介作品后先由自己范奏或范唱,然后带动全班同学进行合作性的学习。这种面对面的教法能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的“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因此,音乐教学中要积极提倡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耳”、“眼”、“脑”、“手”、“嘴”来参与教学。
用美妙的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音乐的韵律美;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达到视听相结合、相统一,感染学生并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其主体作用;训练学生对所听音乐,有所感悟并产生审美判别,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唱游活动、律动、舞蹈、乐器演奏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表现等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所谓“动嘴”即以开发学生想象力和智力为主,达到唱、听结合,以此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也只有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只有和谐的师生互动,才能充分激活音乐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契合并达到一定和谐时,学生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课堂中教师的职业生命同时也会得到升华;陶冶情操的艺术教育也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 上一篇:浅谈音乐教学的节奏培训
- 下一篇:美术教师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