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件准则下的农村音乐教学
时间:2022-04-25 08:40:00
导语:新课件准则下的农村音乐教学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社会的发展,使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旧的课程已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得新课程诞生。但由于农村中学学生音乐基础和技能非常薄弱,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欣赏教学中,如果以传统的模式教学,则学生会索然无趣,使得新课程理念很难实现。如何使农村音乐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接轨呢?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以欣赏教学为主攻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努力探索,有效地实现了农村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关键词:欣赏教学接轨新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发挥音乐的赏心、育德、益智、健身、陶冶情操等方面的功能显得更为重要了,而现行旧课程所体现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音乐新课程标准从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特别是在强调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情感世界、健全人格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
但由于诸多原因,农村中学学生音乐基础和技能非常薄弱,因此农村中学音乐素质教育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怎样使农村音乐欣赏教学与新课程标准接轨,是音乐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对于音乐感受和鉴赏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为宗旨的,这种美的享受,或许是听觉上的、或许是心理上的、或许是情感上的,但应以精神上的愉悦为其最终目标。学生们渴望听懂音乐、理解音乐,但由于受自身素质和音乐修养的限制,欣赏时,往往似懂非懂,有滋而无味,甚至有时表现出烦躁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单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或是以师生无交流的单一的欣赏来教学,都是不可取的,会最终导致学生对欣赏课的厌烦。
怎样既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体现课程新标准的精神呢?我们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每一学科的教学过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音乐欣赏课也不例外。
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提供的审美对象主要是以教材形式出现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欣赏教学中所采用的是审美艺术欣赏形式。审美艺术欣赏形式是一种综合体验形式,音乐欣赏除了在音乐形式方面获得审美愉悦外,同时也应把注意力放在对音乐内涵的体验上,在充分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出的形象和意境,欣赏者应积极调动自己全部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这种欣赏方式必须以“倾听”为前提条件。而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的。为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有以下方法。
1、营造“倾听”氛围。
布置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挂上著名音乐家的肖像和音乐知识挂图等来引发学生的“倾听”兴趣;运用高质量的音响设备,即教学中所必须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可提高学生“倾听”的质量。
2、激发“倾听”愿望。
亲切和蔼的教态是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融洽的情感基调,同时根据作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倾听”的愿望。如在京剧的赏析课中,教师可从范唱京剧名段开始,范唱时可加入适当的台步和动作,教师的这种现场表演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引入课题:“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她到底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京剧角色有哪些行当?表演手段又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京剧、唱唱京剧和了解京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非常乐意和教师一起畅游于京剧的国度。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学生对于一些地方民歌、地方戏曲曲艺和抗战歌曲难以产生亲切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讲解乐曲创作背景、展览图片和播放与乐曲相关的录像片段等方法,在学生和音乐当中架起一座情感桥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长城谣》的欣赏:在学生初次欣赏这首歌曲时,会觉得“沉闷”、“不好听”、“没味道”。但经过简介历史背景,深情地朗读歌词,辅之于一组反映当年日寇在中国实行的冻伤实验和大屠杀等滔天罪行的图片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寇的录像之后,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逐渐调动起来了,对于乐曲的感情基调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再次欣赏时,学生们表情严肃,演唱歌曲感情真挚,觉得越听越有味,越唱越有激情。
以此为基础,在欣赏同类爱国主义题材的乐曲时,如《抗敌歌》、《毕业歌》、《黄河颂》等,学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很容易和乐曲旋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或许就是音乐欣赏所追求的境界之一吧!
又如沿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对港台流行歌曲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但对民族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吸引她们对教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呢?
在教学民歌《军民团结一家亲》时,可先播放孙楠演唱的改编版,这首歌曲用通俗唱法演绎也别有一番风味,学生非常喜欢,然后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被改编的版本播放出来让学生比较,在比较和讨论中更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三、鼓励学生建立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和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再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用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和感受得到的,具体而实在。课堂上,往往学生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课堂气氛活泼热烈。
例如《二泉映月》的欣赏: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发言踊跃,冒出了许多新鲜的想法。有的说好像是表现一个人因为遇到挫折而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有的说好像是一个人在月夜里,在泉边伤心地哭泣;还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古时候,一个女子的丈夫去行军打仗,牺牲了,他的妻子伤心欲绝。这些想法都是学生真正的感受,真正的理解,我们教师一定不能给予否定。如果我们一定要以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来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把音乐教育当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一味地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那是与新课程理念所相违背的。我们只有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碰到不同意见能勇敢地说“不”――不同意教师的想法,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如我在初三年级教学了《卡门序曲》后,在学校元旦文娱汇演上,就有初三一个班级学生利用这个音乐自己编排了一个舞蹈,取名《飒爽英姿》,顿时,一群神气的女兵引起了台下所有观众的惊羡,赢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虽然学生塑造的女兵形象与比才塑造的斗牛士形象有出入,但是她们的表演与音乐是那么地浑然天成、是那么地自然和鲜明,况且这是她们自创自演的作品。
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音乐课是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设音乐的重要场所之一,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有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而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民歌欣赏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这样上:教师在经过简短的引入后,让学生分小组分别展示自己在网上找到的相关民歌资料,在课上交流和学唱。有些组的同学采访了自己学校的校园民歌手和土作曲家,并且制作了专题访谈录。教师把学生的成果制成课件,予以展示。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虽然我们农村学校目前还没有条件实行这种教法,但这种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只要教师能不断地探究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节课都锲而不舍地坚持,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审美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各期杂志敬谱主编中国教育部委办
《中小学音乐教育》各期杂志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
《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学音乐教学》曹理、李朴珉著
《大学心理学》汪毓和编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蔡勤霞、孙凌曦主编
- 上一篇:论自然地理学教学更改与创新思索
-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几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