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学中孩子厌学情况的原因的探析

时间:2022-04-23 03:25:00

导语:关于音乐教学中孩子厌学情况的原因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音乐教学中孩子厌学情况的原因的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书面调查,从教师自身因素,学科课程设置,外界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学生在音乐课中出现的厌学现象。

关键词:音乐课不喜欢因素

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兴趣,对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反应漠然,演唱也是敷衍了事。于是我向学生做了这样的的调查:希望老师怎样给你们上音乐课?上什么内容?学生给出的结果却令我感到非常意外──我们的学生大多数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所以他们给我的建议也尽是希望给他们听流行歌曲,教流行歌曲,如此等等。我进而调查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你们喜欢音乐课吗?得到的答案是同学们大部分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出现这种情况,我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许多我认为正确的理由,但是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音乐老师来说,不能不反思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与之相应的对策了。

一、教师自身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此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要讲究语言艺术等。我们有很多音乐教师缺乏的就是这些,上课比较呆板、严肃。难怪我在调查同学们时,很多同学说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是不喜欢音乐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老师产生不了兴趣,那么就很难说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注重课堂纪律,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信心形成的。试想学生若带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情去上课,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又怎么会兴奋起来呢?又怎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呢?所以,想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对音乐课的种种顾虑,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自身情绪,不能被课堂中或课堂以外的一些因素所影响,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将自己的快乐情绪传染给学生。把幽默的语言、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有趣的动作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走得更近,这样学生才能喜欢音乐课,音乐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隔阂

很多学生在评价音乐课中的学唱歌曲这样回答:老师教的那些歌太难听、太难学了;我们喜欢唱一些好听的歌曲,而老师讲了很多乐理,我们不喜欢;老师让我们听的那些曲子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流行歌曲等等。总归一句话,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有隔阂。按照目前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给学生上课,其实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一些技能,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很好的衔接。我们常常把音乐课上成了纯粹的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内容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这样过于偏重技能,那么我们中小学音乐课就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或表面上对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因此削弱了绝大部分同学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致他们对音乐课的厌恶。这种局面一旦形成,那么我们再煞费苦心去给学生教什么我们自认为有用的知识,还会对学生产生什么作用呢?相反,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是背道而驰的。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对流行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感兴趣,这也不一定就是坏事情。恰恰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流行歌曲能迎合同学们的“口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想办法让音乐课去迎合同学们的“口味”呢?我们来看一下音乐课中的唱歌课:学生会唱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的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后半节课的时间里应付的多,甚至老师在上面教,他们在下面做其他的事情。这也是我在调查时,同学们自己讲出来的。他们唱歌这样不用心,那么感情又从那里来呢?那么我们这样上音乐课还有什么意思呢?不是既浪费学生的时间,又浪费老师的时间吗?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他们当然会到课外去找自已认为好听的歌,甚至肯花时间工整地抄在小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唱。

其实,我们可以认真地和学生交流一下流行歌曲,甚至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一些其中好的流行歌曲。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唱一首好的流行歌曲或弹一首优美的通俗钢琴曲那么就完全可以把学生吸引住。这样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和佩服音乐老师,进而树立老师在同学们中间的知识形象。我们没有必要把流行歌曲拒之于音乐课堂之外。只要我们对流行音乐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辨,让流行音乐进课堂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会收到好的效果的。有的同学们在调查卷中这样说:上课先让我们唱一首流行歌曲,然后老师再上其他的内容,这样我们会有兴趣一些。可见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多么地渴望!

三、音乐之外因素的影响

音乐课应以音乐为主,应该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领悟音乐,而不是只靠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来接受。可是现在我们的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的不占少数,特别是上音乐欣赏课,一堂课里有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语言文字的解说,剩下的小部分时间才给学生听音乐。他们非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讲个清清楚楚不可,而真正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感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时间很少。用语言表达的比较多,而用情感体验的却较少。因此,在教学中缺少了音乐的特性,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做只会使学生对欣赏过的作品没印象。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肤浅,最终是对音乐没了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音乐创新课。我们知道,音乐之所以对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独特的作用是因为它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它在表演、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和独到的创造行为。因此在音乐创新教育课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教师的创新课却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把音乐创新课上成了美术课或手工课,使创新课失去了音乐性。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了一遍音乐之后就让他们进行想像画,学生的想像脱离了音乐而作着漫无边际的联想。有的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然后打出不同的节奏。学生的演奏很呆板,缺乏了音乐应有的美感。音乐课里学到的却是手工、美术等等,久而久之只能歪曲音乐课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当学生发现在音乐课里他们所喜爱的美妙音乐越来越少时,难道他们还会继续喜爱音乐课吗?

音乐课就应让音乐来说话,任何缺乏音乐性的音乐教学都只能削弱同学们对音乐应有的兴趣或扭曲同学们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可取的。

四、音乐环境的影响

在国外,一个中学生就可能比我们音乐老师的音乐欣赏水平高,就比我们音乐教师知道的世界名曲多。他们能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地给你说出贝多芬的第几交响曲第几乐章怎么怎么样。凭心而论,音乐教师中这样的人有多少呢?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其原因就不难发现,国外的孩子所处生活环境里的音乐氛围确实比我们的孩子好的太多了。当然,这与很多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分不开。很多世界顶级的音乐家,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都生在这些孩子的国家。想必国外的音乐教师肯定不用像我们这样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某一首乐曲感兴趣。在国外是由于历史等因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那样一种音乐氛围,而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引导。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也有过著名的划时代的音乐家,他们也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器乐,声乐作品。我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熏陶在同样的氛围中,肯定也会达到那种效果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小给孩子营造这样一种环境呢?学生喜欢流行音乐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流行歌曲的声音,还有如电影、电视以及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更何况这些歌曲能合乎我们学生的口味,媒体的宣传能迎合我们学生的心理,所以对我们学生来说,这些偶像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真的是“挡不住的诱惑”了。其实,那些流行歌曲他们也不一定真的感到好听,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分辨能力差,流行歌曲的节奏又比较简单,歌词简易上口,加上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听、流行的歌曲就认为好听。而民族音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却是非常陌生的。既然我们的学生有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为什么不从小对他们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呢?比如,从幼儿班、小学就有意无意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民族音乐。在课堂上,特别是课外时间让孩子尽可能地多听一些民族音乐,少听一些流行歌曲特别是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我们的学生肯定会象接受流行歌曲一样接受民族音乐。如果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能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想在若干年之后,我们音乐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肯定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费力了,而我们国民的音乐修养也肯定会上升一个层次。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根据目前我们的音乐教学现状,改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显得犹为重要。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音乐课才会为同学们所喜欢,才能实现音乐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