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业院校音乐教学的探析
时间:2022-04-23 03:03:00
导语:有关农业院校音乐教学的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其社会责任为普及音乐教育、传播音乐知识、讨论音乐问题、开展音乐评价,弘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介绍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本文分析了现今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概况,针对目前农业院校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1]审美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学生个体文化的成果——人格,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因此,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对人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它任何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而且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理想乐园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其特殊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农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
校园音乐教育是指凭借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内容,来进行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以美辐射,把音乐教育渗透到其它教育中去,充分利用美育对青年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音乐素质教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今天,人们对音乐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等神圣的使命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紧密相连。进入21世纪,现代人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素质已成为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决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更加突出。
荀子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慧,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音乐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美感,给人以鼓励,给人以启示。在农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初步的鉴赏能力,能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创造生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健康发展。
(一)农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用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要的道德、精神及人们的心理情感中具有很强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国际歌》在鼓舞人的斗志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优秀的歌曲,鼓舞人们投入斗争洪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一曲遥远而熟悉的《夕歌》,将我们带到上个世纪初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五四前后的“学堂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啊年轻的白杨,汲取着大地的营养,啊年轻的白杨,你好像对我讲,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这样的校园歌曲会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受到鼓舞,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便传达给了学生。
音乐是一种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美的艺术。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激起心灵的浪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催人奋进;《长城随想》使人浮想联翩;《祈祷》则塑造人的美好心灵,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激发作为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对于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其长期不能接受良好、全面的音乐教育,因此开展校园音乐教育能很好地丰富农业院校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农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能启迪学生智慧,发展智力
智力是人认识客观规律、改变事物的能力,它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奏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上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
爱因斯坦所具有的超人的智力,与他酷爱音乐,自幼好学提琴无不关系。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和音乐有着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说:“每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为了使头脑清醒,我就拿起小提琴进行演奏。”爱因斯坦和袁隆平都拉小提琴,他们在相应的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最高成就。可见音乐能够促进思维发展,激发人的潜在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对于音乐与智力,贝多芬说得更为深刻:“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音乐能改变人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类似的体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抒情乐,能使我们浑身放松,精神愉快。诚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训练头脑,发展身心。
因此,在全国各大农业院校推广音乐素质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而且对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有很多的好处,可以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效率,从而对农业院校本身教育的发展也极其有利。
(三)农业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广泛的兴趣、乐观的精神、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毅力和健康的个性是心理素质的基本要素。它的形成和发展是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赢得学习和生活以及事业成功的最基本的因素。农业院校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信息即是生命线。人与人、人与物、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教会大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
农业院校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大学生更好的与自然、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农业院校大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其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而且,在农业院校进行音乐教育也可使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掌握一门特长,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些新的机遇与优势。
二、我国农业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农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人文素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音乐艺术教育。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半个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在有计划、有组织、整体划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长和发展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农业院校作为中国高校的一群特殊的团体,其音乐教育一直是放在辅助发展的位置,对其缺乏重视,因此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业院校中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
课程设置是各大高校开展教育的前提,而音乐课在高校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能充分反映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各有其特点,因此各大高校对于音乐课的设置也不尽相同。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我国各个类型的高校中,艺术类院校音乐课程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类音乐类课程,但是专业性太强,并不适合在普通类高校中推广;师范类高校的音乐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如晓庄学院,按音乐欣赏、器乐、声乐、乐理、舞蹈五大音乐模块来设置,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获得音乐指导;农业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如南京农业大学,只有音乐赏析的选修课,这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
(二)农业院校中的音乐教学发展相对落后
音乐教育的水平是考察一个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指标,而高校要发展音乐教育主要要看音乐教材的规范性、师资力量以及音乐设施的完善。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中小学相比,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同,艺术类和师范类院校还有自己的指定教材,实施严谨的教学,而农业类院校则没有规范统一的教材,教育方式也较为随意和散漫。
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由于音乐教育在农业院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专业音乐教育成本较高,因此在农业院校中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差。虽然农业拥有一定数量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教师队伍相比,他的音乐教育师资仍然与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学校相去甚远。
许多高校均设立了音乐艺术教研室或音乐艺术教育中心以及琴房等音乐教育设施,而农业院校因为一般并没有艺术类专业,因此很少有许多先进的音乐设备。
(三)农业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还不够到位
第二课堂是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也是各高校比较重视的方面,通过组建音乐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而校园音乐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主要依靠音乐社团和学校音乐文化的推动。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各种类型的高校都有着自己的音乐社团,但是农业院校由于其学科设置的特点,其音乐社团还较为稀少,种类的涵盖范围狭窄,对校园文化构成的影响也不够,农业高校中参加音乐艺术社团的学生并不多。
对于农业院校的校园音乐文化,虽然每年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但是由于其缺乏专门的人才,音乐文化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并不能带动校内广大大学生欣赏音乐文化的氛围。
(四)农业院校师生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音乐素质教育在各个高校认识并不一致,但是相比国内其他类型的高校,农业类院校的师生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明显过于功利化,不够深入。
大多数农业院校学生对学习音乐抱有较大的兴趣,乐于参加文娱活动,大多数音乐教师对工作抱有热情和责任心,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但由于音乐素质教育与就业关系不大,与毕业文凭的获得关系也不大,其成绩难以为社会所认可。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三、农业院校推广音乐教育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关于歌曲、歌星的报道无处不在,许多大学生对音乐十分热爱,对大大小小歌星的痴迷甚至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进而造就了所谓的“追星族”。大学生作为校园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高校作为校园音乐的主要流行场所,音乐在这里的影响最大、最深。
因此,现今社会上流行的音乐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流行音乐的方向标。从这三十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变迁来看,可以给我国农业院校音乐教育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一)提高大学生辨别、欣赏能力有利于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音乐的选择是一项自主性很强的行为,大学生作为音乐选择的主体,其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养尤其是对音乐的辨别欣赏能力必然会影响到高校音乐文化的氛围,也会对农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21世纪的大学生已基本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他们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由于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高校流行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辨别、欣赏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使得21世纪的高校流行音乐越来越多元化。但是依然不能忽视对当代大学生流行音乐辨别、欣赏能力的培养,否则,不健康的流行音乐传入高校,必然会对高校流行音乐的氛围产生不利影响。
(二)相关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加强农业院校音乐教育
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音乐方面有“音乐欣赏”、“音乐简史”、“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等程,使普通学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活跃了高校艺术气氛。但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依然存在问题,其内容仍脱离不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以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介绍维也纳古典乐派,还有中国音乐史,中国民歌欣赏,中国民族器乐曲欣赏等。
对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希望开设的音乐课程这项,大家的想法都很多。分析数据得出2%的学生选择开设舞蹈课程,27%的学生选择开设音乐鉴赏课,24%的学生选择开设乐器课,另外有10%的学生希望接受流行音乐的学习。这些课程都在各农业院校逐步开展的音乐课程中,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音乐类的课程开设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农业院校的同学喜欢音乐,但不愿上音乐课。
我认为造成目前这种情况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讲解乐理知识,介绍音乐家及欣赏经典音乐作品等,忽视了音乐的艺术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体的发展;二是现代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人们的欣赏趣味有深刻的影响,并具有导向性,如电台、电视台的流行金曲榜、热线点歌、娱乐节目等,以及“歌迷会”、“发烧友”等活动,如此大的社会音乐环境对包围了青少年学生;三是在社会加快的今天,生产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加快,流行音乐以其“简单”的特征展示了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在新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
我们对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的在校生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中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和音乐知识主要通过老师指导获得的仅占3O%,而通过课外读物和电视获得的却占60%,这种错位,既削弱了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音乐生活的影响,也降低了大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三)抵制农业院校中不健康的音乐有利于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尚处在认识形态的形成和心理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盲目和偏激,缺乏正确的文化选择能力和审美鉴别力。校园音乐良莠繁杂,宽松甚至放任的文化管理使得高校流行音乐泥沙俱下。校园音乐中那些消极颓废、低俗媚俗东西的泛滥流行,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现在无论是高校外的通俗歌曲也好,还是高校内的原创通俗歌曲也好,相当一部分在内容上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沉浸在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甚至夹杂着一定的颓废情绪。讲求实际、追求实惠,对丰富多彩的人生和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缺乏应有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对政治表现出惊人的冷漠[8]。特别是爱情歌曲占了绝大部分,其中不乏不够健康的爱情观和情感体验。
一些经典的民歌、革命歌曲,比如《社会主义好》、《国际歌》等,在所谓的“重新演绎”中完全丧失了本来的意蕴,带有了浓厚的调侃意味,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业院校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客观上淡化或弱化着农业院校大学生们的崇高理想信念,拉大了先进文化、主旋律文化与大学生们的心理距离[9]。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流行音乐的变迁,其商业气息越来越强烈、世俗化潮流越来越凶猛、功利性目的越来越明确,加之网络化的高度发达,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时尚、追逐流行、反叛传统,在追逐流行中不知不觉丧失了自我,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轨道,对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自我疏远[10]。
而且摇滚等通俗歌曲的歇斯底里风格,也极易造成情绪、心态的不稳定、不平和,有碍身心健康。我们应对农业院校中不健康的流行音乐加以重视、抵制,以助于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发展农业院校音乐文化的对策
音乐教育在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创造力的开发等方面的确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美化德,优化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陶冶性情,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拓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
(一)加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加大领导管理力度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管理者有前瞻性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师有基本的音乐及教育理论武装,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有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兴趣,这是音乐教育在高校立足的最主要的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学校和地区音乐教育接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态度,如果领导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音乐对人的特殊功能,仅仅是为执行上级的指示,那么工作永远不可能做“实”做“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和高校教育分会,建立一支高校艺术管理队伍。设立专门的业务管理机构,规划和指导教学。各高校应设立音乐教育机构,有专人分管艺术教育并将音乐艺术教育列人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与常规管理,设置音乐教研室,定期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研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增加音乐教育的投人,营造氛围
学校的大力协助下购置了必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科研所需的物品,这是音乐教育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这样我们可以将(演奏之类)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感受音乐,同时获得不同的体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以极其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参与中体会到自己的提高和进步,使他们自觉地进入教学主体的角色,而教师则成为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
(三)加快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育相比较于一套合适的教材或一套完美的课程设置来说,更依赖于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当一名优秀的演员更为艰难。作为美的启迪者、传播者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更要掌握美学的一般原理,提高自身领会美、体验美、表现美、饲造美的修养。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许多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因此许多艺术性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而高校的音乐老师大多来源于艺术院校,这样的老师面对思维敏捷、知识丰富的大学生,使得很多老师不能驾驭课堂因此,高校的音乐老师必须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四)对音乐教学过程与方法进行创新
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因为音乐所有的内容都有体验性和操作性,所以不管是音乐知识的传授、音乐技能的训练这些外显方式,还是音乐与学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心感受,都要遵循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特别是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强调体验、感悟、记忆、积累、探索等。鼓励学生创新表现,引导他们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也真正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理念。
(五)合理设置音乐教学课程
从普及与提高的角度出发,音乐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的结合,应是高校当前和未来较为理想的音乐课程设置。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体现音乐审美能力高低的尺度。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大学校园音乐选修课的开设还不够完善。
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须从根基做起—广泛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开出一门综合型的音乐必修课。该课程融基础知识、音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表现手段、描绘手法、曲式结构等于一体,并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感知、理解音乐的突破口。选修课可以分成三大类:音乐知识类,如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史、作品欣赏;表演实践类,如合唱课、合奏课;个人技能指挥和各类乐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2.
[2]成露霞.音乐教育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4.
[3]白国平.高校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5.
[4]陈建华.音乐由来事典[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2-13.
[5]杨兴文.四十国艺术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4-15.
[6]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45-46.
[7]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32-33.
[8]郑慎德,张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78.
[9]余丹红主编.音乐教育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8.
[10]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0.
[11]金民卿.大众文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52.
[12]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6.
[13]TomasA.Wilson.ChineseOpera:ABriefHistory[D].HamiltonCollege,2003.
[14]WindyA.Levine.TheDevelopmentofBeijingOpera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inChina[D].London:UniversityofColorado,1995.
- 上一篇:音乐成就测试与评估的认知方向
- 下一篇:浅析古筝的音乐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