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与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综述

时间:2022-04-14 04:02:00

导语:肖邦与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肖邦与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综述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的肖邦,使他的作品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最完美的交融!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就是这个时期,肖邦深深的受到了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学浪漫主义的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基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华沙起义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晚期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g小调马祖卡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肖邦是一个民族音乐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在舒曼的文章中就有一句话:"……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爱国的热情在,还有民族音乐因素在。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他思想上的爱国上,在他的创作中也有明显的体现--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的,这正符合和了斯拉夫民间音乐的特点。还有就是我们在肖邦的音乐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常常使用了对旋律各式各样的变奏。较多的使用变体发展,这也是波兰民间音乐的一大特点。

《降A大调波洛乃兹》OP.53,作於1842年,钢琴曲,是肖邦所作16首波兰舞曲之一,是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据说此曲奔马节奏写成的对比性中段,描写了1683年英勇抗击入侵者的波兰国王约翰.勃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故又称《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萧邦在作此曲时,由於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国激情和对波兰历史的无限缅怀,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萧邦逃离自己的创作室。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

《降A大调波洛乃兹》,斩钉截铁的节奏,朝气勃勃的音调,表现出这支军队威武雄壮的阵容、勇敢坚定的品格。

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中低音区四个bE,用双手八度强有力同时奏出,这轰然一响,足以使听众的心被吸附住,从此,直到曲终再也无法离开。当我们在震动之后还未及定神时,三条半音阶平行地向上卷起,又猛然顿住,以后是各种不协和音,不同节奏交替,在情感的海洋里到处掀起巨浪。戏剧性的紧张度愈演愈烈,直到觉得气都透不过来时,第一个、也是全曲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英雄主题,才豪迈、昂扬地奏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个主题段落稍有变化地重复一次,音乐的意境也随着更上一层楼。在高潮处,仿佛可以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之后是一段由低谷逐步向上冲击的音乐。冲击得到暂时胜利后,引出一段不长的有抒情色调的感情浓重的音乐,仿佛战斗间歇中的某种感触。

然后音乐进入整个曲式的中段。任何人听了这段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骑兵在奔驰:左手八度的固定音型,象征马蹄声由远而近。右手的旋律,是战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声调。骑兵的壮观场面过后,经过过渡,控制,减速,音乐奇妙地落到一个单纯、弱奏的D音上,引出一段难以形容的旋律,流畅、委婉、有一丝哀伤、有一缕温情、还很高贵,又象梦幻的境界,与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对比。

音乐在这个"远离战场"的意境中流动、徘徊了较长时间,好象流连忘返。终于,音乐流入中音区,低音区,哀伤、温情、梦幻都隐去了,情绪再度激昂起来,斗争的火焰重新燃起,英雄刚毅的第一主题赫然而出,这也是主要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尾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胜利的欢呼、凯旋中结束全曲

以上所提到的特点只是体现了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但是他最重要的旋律创作特点却是在音乐中声乐性和器乐性完美的结合。

《c小调叙事曲》是奏鸣快板曲式,但处理非常自由。引子的意义,看来和幻想波罗乃兹舞曲的前奏相同,是讲故事人的一段从容不迫的开场白,它以忧伤询问的音调结束。主部主题是一支沉思,忧郁又带有史诗性色彩的平静的旋律。

展开部头几小节怀有警觉的沉静,很快地就转变为惊慌的呼喊。副部主题的出现是浪漫派(尤其是李斯特)引以为特征的音乐形象变形的出色范例。在展开部的第二部分里,旋律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

以副部开始的再现部并没有立刻带来平静,在这里,副部情调离它本来的抒情温柔的性质仍然很远。只是在结束部里才逐渐恢复平静。主部主题仍像原来那样真挚、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把听众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

肖邦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成为十九世纪欧洲乐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肖邦的作品代表着"黄金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气质和情感内容,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夏默:交响音乐赏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5]张洪岛:欧洲一呢于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6]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2]D.J.格劳特,C.V.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汪启章,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