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音乐创作与MIDI的应用探索

时间:2022-04-14 03:10:00

导语:电视音乐创作与MIDI的应用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视音乐创作与MIDI的应用探索

[论文关键词]电视音乐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

[论文摘要]在具体创作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音色的运用、创作的人性化、音乐观念等。要针对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制作人为中心,创作出具有人性化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电视音乐。音乐在影视剧和电视栏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音乐的创作成为电视音乐创作的主体。

电视音乐在电视栏目、电视广告和电视剧中有着广泛应用,在电视音乐的创作中,计算机音乐创作方式应用最为广泛。计算机音乐的出现已有40多年的历史,它与更早出现的电子音乐有着亲缘关系。1983年,制定了电子乐器统一通信标准协议———midi1.0技术规范。MIDI是乐器数字接口的缩写。计算机音乐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应用于影视、出版、音乐会、比赛、音乐教育等许多领域。特别是电视音乐领域。

一、创作现状分析

1、创作中的理念冲突

传统音乐以线性的方式组织素材的,传统音乐是主要以乐音各种不同组合方式的集合,对其审美构成中所包含的很多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元素。电子音乐,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意识,电子音乐的出现是音乐审美的一场革命,在音乐理念方面的打破了传统音乐对乐音、噪音之间的界线,在传统音乐中处于劣势的噪音,成为主要表现素材。它在乐曲曲式、调性、节奏布局等方面与传统音乐有着显著不同,特别是在音色方面。是对传统音乐的一场革命,是对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音乐审美的颠覆。电子音乐的组织特征相对于传统音乐是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声音。包括前期的音色设置,中期的声音处理,以及后期的合成。

早期电子音乐制作环境的限制以及电子音乐设计、创作、制作技术手段的单一等各方面原因,计算机音乐最初给人的印象是声音的呆板、冷冰冰,有的人称为缺乏所谓人性化。这里所说的人性化,应该是从传统音乐模式中引入的概念,是与传统音乐模式比较的结果,这可能是计算机音乐的不足或者的是特点。一般都认为,计算机音乐的主体是是计算机,是机器,所以计算机音乐是缺乏人性化,与传统音乐美学观的冲突,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音乐审美的观点所致。当然,导致电子音乐作品形式生硬、呆板,甚至所谓异端,让人很难接受这种音乐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改变,人们对电子音乐的理解程度加深,在听觉审美判断和听觉习惯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渐接受了电子音乐,特别是大众型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与电子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电子音乐在现今阶段的新发展,在电子音乐的身上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音乐方面也存在,主要是理念、创作方法等。

2、演奏存在问题的分析

乐器的各种演奏法是体现音乐风格特征、增强乐器表现力的最有力支撑,丰富演奏法的挖掘可使乐器驾驭多种风格的乐曲,电子乐器一方面在模拟传统乐器演奏时就有着诸多的不便。不掌握这些传统乐器的演奏法,就无法在音色模仿中实现“人性化”的再现;演奏的概念是一次性的概念,计算机音乐是创作的概念,分为前期和后期。是综合的理念,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传统乐器演奏的现场演奏以及录音不仅表现了乐器本身的声音,同时也把周围的环境声音也记录下来。不同的录音场所有着不同的声学环境,计算机音乐的创作就缺乏环境声音的元素,使得计算机音乐失去了应有的表现力。

3、音乐演绎模式的模糊

传统的演绎模式是由作曲家创作音乐,由指挥家指挥乐队,通过各种不同的乐器,最终由演奏家们完成声音再现的过程。音乐的创作、指挥、演奏等环节都是由不同的音乐家来完成,传统的演绎模式为“人”的模式。传统模式中,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自然语言和乐谱完成的。音乐家们通过乐谱知道要用什么乐器,什么样的声音,在什么时间演奏什么样的音符;通过自然语言对演绎过程中的不足和偏差进行沟通商磋,以便修正。在传统模式中沟通的媒介是乐谱和自然语言。

MIDI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没有了指挥家和演奏家,取而代之的分别是音序器和音源。由音源来“演奏”取代了演奏家;由音序器指挥音源取代了指挥家的作用。那么,MIDI模式是“人机”模式。作曲家需要象计算机的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设备一样的人机交互器材才能与音序器、音源等机器设备沟通。音序器和音源之间的交流是用MIDI。

4、音色观念的差别

传统音乐的音色是人们最为熟识的,在人们的心里这就是音乐,长期的发展就形成了“音色观念”。这种音色是由“人”演奏产生的,不同水平的演奏者产生的音色差别是很大的。而计算机音乐的音色是由设备产生的,它的音色由两部分组成。一种对应于传统乐器,另一种是传统乐器没有的音色。电子音乐分为学术型和大众型。对我国的音乐工作者来说,最为熟悉的是后者。所以大家理解的电子音乐的音色就与传统音乐音色就增加了相比性。传统乐器的演奏者要进行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得到专业的音色,而电子音色要经过一些调制手法,才能得到和传统乐器一样的专业音色。

5、人性化的矛盾

传统乐器的演奏,是演奏者情感的表达,不同的演奏者有不同情感的表现。而在这方面计算机音乐有着“先天”的不足。当然,计算机音乐创作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情感的,而计算机设备没有,这种人性化是人的问题,不是计算机的问题,因为将计算机引入音乐领域的是人,进行计算机音乐创作的也是人。要实现计算机音乐作品的人性化,要注意人的问题,要注意人的情感。计算机音乐音色的不同的人性化调制技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加强或改善音色的人性化。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不同的侧重,如音色的包络对虚拟音色的真实性和美感以及演奏的人性化有重要作用。有了音色的人性化,才会有旋律的人性化和计算机音乐作品的人性化。

二、人性化创作研究

对于计算机音乐创作中问题的分析,对于更好地创作优秀作品有特别的意义,下面主要对于音色、空间感、人性化创作等方面进行展开。

1、创作中音色的应用

包络,指声音从起音到音量消失的过程表示。分为四部分:Attack(起音)、Decay(衰减)、Sustain(延音)、Release(释音),简称ADSR。起音(attack):决定声音从开始发出到最初的最大音量所需的时间。衰减(decay):在声音达到最大音量后立即发生衰减的时间。保持(sustain):决定在衰减后音量保持的大小,释音(release):是声音从保持的音量逐渐衰减到最小音量的时间长短。传统乐器的声音都是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计算机音乐的声音在这方面存在不足,要想取得与传统乐器的声音的效果,就要进行相应的设置,如MIDI控制器。有对音色的修饰是静态的处理,也有动态的处理方法,对电子声音的动态范围、声音的振动频率等进行修饰。

72号控制器,调节声音的余音,参数的取值范围在0-127之间,以64为中间值,数值高于64,声音的余音变长;数值低于64,则声音的余音变短。73号用于控制音色的包络变化。就是把音头变硬、变软;因尾变长、变短。74号控制器,通常可以与71号泛音控制器组合使用。其参数的取值范围在0-127之间,以64为中间值,数值高十64,声音变亮;数值低十64,则声音变暗。71号泛音:是操作低通滤波器的谐振参数对音色进行编辑。如果71号泛音控制器与74号亮度控制器结合使用,音色将会有变化。71号控制器取值范围是0-127,初始值是64,不要变化太多。它们是符合YAMAHA的XG标准的。11号控制器:表情控制器。通常用来做弦乐等的演奏效果,以此做出它的起伏变化。7号和11号都可以改变音量的大小,7号一般用于设置通道的相对音量平衡,11号一般用于实时改变通道的强弱变化,7号设置好后一般不再变化,11号可以随时连续变化。它是控制某一轨强弱变化的一个控制器,它的取值范围是0-127。

实例如:下图这一段旋律的制作。

在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要使用11号控制器,特别是弦乐音色。

2、人性化创作的运用

所谓缺乏人性化的表现,主要的原因是数字技术的瓶颈和制作者创作手法掌握的不全面,是“人”的原因,不是计算机的问题。

传统音乐的演奏的声音是与环境不可分离的,这是传统音乐的特点,而计算机音乐就要使用相关的创作技法来实现声音的环境感。主要是混响和声像两个方面。MIDI音乐的层次好坏,清晰度是否分明,与混响、合唱、音量、亮度、声像等方面密切相关。

混响效果使乐器音色显得圆润、响亮,混响参数合适,整体乐队的清晰度就高,层次就分明,而且和声像还有关联,不同音色对混响的反应也不同。声像是指乐器在声场中的发声位置点。是声音的方位,传统乐队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摆位。混响的调制。声音在自然环境中传播,都会遇到阻碍物,会产生反射,绕射和散射,还会听到声音到达听点的先后的直达声,反射次数较少的早期反射声,和多次反射声混响声。计算机音乐中的效果器的作用就是模拟这种效果以达到真实的声场效果和人性化的音色效果。

3、虚拟演奏的运用

不同的演奏法有不同的演奏特性,吹管类强调音头变化、持续音的强弱变化、颤音的幅度变化,以及装饰音、滑音的用法和呼吸中的气息感;弹拨类强调推、拉、吟、揉等韵味,以及滚、扫、刮等效果。弓弦类强调软、硬音头明显区分,连奏与断奏明显区分,特别是舒缓乐句的强弱趋向性变化鲜明等;敲击类强调动态感,轻击与重击错落交替鲜明,固定节奏型随机性装饰变化等。另外,保持不量化的实时演奏,也是取得演奏生动化的手段之一。

利用音序软件中的控制器以及硬件中的调制轮、实时控制旋钮来完善演奏法。作曲软件中的控制器要用来实时改变滤波器,音色包络线、低频振荡器、高频振荡器等,使音色产生变化,以对演奏细节施加鲜明的影响。包括:弯音、弯音音程跨度、表情力度变化、颤音、颤音幅度、颤音延迟时问、泛音量大小、释音时问、起音时问、亮度、效果量度大小、单音或复音、连音奏法、音高微调和粗调、高频增益和衰减、低频增益和衰减等等。利用硬件设备完善演奏。有许多演奏型硬件设备直接把传统乐器实时演奏与电了音源结合起来并用,既有演奏真实感,又能随时进行MDI数据修改编辑。如MIDI吉它、MIDI小提琴等。由于借助了电子技术,音准和音色不存在任何问题。

4、MIDI效果器的运用

在MIDI创作中,量化、模版量化、即兴匹配是重要的制作方法。是达到“人”的演奏效果的桥梁。

关于量化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精度,是栅格之间的距离,从三十二分三连音到全音符之间。用最小的那个音符的长度作为量化精度。偏移,对齐栅格都是以每小节的开始处为起点的。可以选择性地移动栅格使其提前或是退后。时值,能够调节音符事件的时值,让每个音符在最近的下一个音符开始前一个时钟点结束。可能使一些音符的时值变长,而另一些变短。力量,100%的长度意味着所有的音符将被移动到精确的位置上,50%的长度设置意味着所有的音符将被移动,移动距离是其最初距离精确位置的长度的一半。摇摆,改变量化网格,让成对的音符不在均匀排列,使量化后的具有摇摆的感觉。50%的摇摆值意味着网格是均匀的。窗口,选择移动距离量化精度位置多少距离内的音符将被移动。100%的窗口设置指的是所有的音符都将被移动。这时候窗口命令将量化范围以量化位置为中心,向前后分别扩展量化精度的一半长度。50%的窗口设置表示将量化范围以量化位置为中心,向前后分别扩展量化精度的四分之一长度。

模板量化主要用于一个理想的音轨来量化别的音轨。选择一个出色的音轨中的一段,将其至于剪贴板中并以其为模式音型量化其他的音轨。在希望具有强音的位置创建音符,使这个音符具有较强的力度,而其它音符则具有较弱的力度。用这一小节做为模式音型量化其他乐段。选择合适的力度处理强度,使量化后的音符具有你所希望的强弱变化。匹配节奏音轨和独奏音轨。如果你既希望保持每一个音轨节奏独特性又希望他们能够在节奏上匹配,请尝试使用较大的量化精度并使用较小的量化窗口。修正节奏有问题的音轨,需要处理的片段,将参照数据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选择要处理的段落,对其进行模式量化。当使用模板量化的时候,按照每模板文件中每个音符的开始位置创建对齐栅格。力度调节,它按照模板中相应音符的力度来调节选中音符的力度。时值的调节将按照模板中音符的时值来进行。需要注意音符的音头比延留时间时节拍的感觉更强烈。由于这个原因,改变音头要比改变时值引起的效果更显著。

即兴匹配演奏,是在不使用固定节拍速度的情况下用MIDI控制器进行的演奏。创建一个参考音轨,这个音轨的复音数应该为一,并且在每一个拍上只有一个音符,速度要和即兴演奏的那一个音轨同步。确保每一拍只有一个音符。参考音轨的第一拍应该在1:01:000处开始。可以使用任何编辑命令来调整参考音轨。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事件作为参考音符中的节拍标记。尽量将参考音轨中每一个音符的位置都和即兴演奏的节奏对应。有的键盘可以发送触后时间。使即兴匹配无法正确发挥作用,应该删除它们。

5、配器的层次

计算机音乐中与传统乐队配器的织体是不同的,传统乐队配器中强调各乐器组之问的平衡和音响的融合性,织体功能中的乐器分配自由多变。而计算机音乐中强调音色个性,织体功能层次鲜明清晰、不同功能层的音色分配相对固定。计算机音乐的织体可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可分为若干层次,高频层旋律、副旋律层、动态背景层、融合性背景层、装饰层、低音层。每一层都有其功能作用和特定的写法,也都有很强的独立表现力。制作中,并非层次越多越好,由于电脑灵活的音量可控性,有时简单的层次和较少的声部同样能收到很丰厚的效果。从横向来看,计算机音乐由于节奏群组的运动常具有持续性,使得音乐力度总是处在一种连续、缺少变化的状态下,所以织体的横向运动就显得尤为必要。横向运动卞体是织体层次的减少与增加,以此取得音响薄、厚变化,音色、音区的变化,紧张与松弛的交替错落、渐变与突变的变化,等等。

三、总结

电子音乐已经应用于音乐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电视领域。计算机音乐虽然是音乐创作的新平台,但是,它融合了电子音乐的审美意识,只有树立全面制作的理念,认识并且掌握计算机音乐的创作技术,就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包括电视音乐在内的作品。

电子音乐经历了初创、实验、发展、普及、逐步完善等各个阶段,电子音乐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发展新技术。从最初的具体音乐、磁带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了“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时代,融合了电声学、音响学、录音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音乐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音乐和科技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黄枕宇、电子音乐与计算机音乐基础理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2、付晓东计算机音乐的历史与审美特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月

3、姚奇计算机音乐人性化音色的调制技术电影评介2008年第5期

4、冯杰、电脑音乐的发展及其教学模式的实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5、程伊兵、解析计算机音乐中的互动性、第一届STN数字化音乐大会论文;2002年

6、庄曜、电脑音乐制作观念、音乐研究;2002年

7、王瑞年、当代计算机音乐技术发展概览、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4期;

8、邵建平、计算机音乐的“人性化”及其实践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9、陶辛·计算机音乐思维研究·音乐艺术,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