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职院校音乐类专业特色建设
时间:2022-04-13 03:57:00
导语:小议高职院校音乐类专业特色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不畅、艺术类专业存在扩招过快、毕业生供大于求等结构性矛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音乐类专业的建设面临严重的挑战。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现实,冷静应对,致力于强化高职音乐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直接关乎高职音乐类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类专业;特色建设
“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这种教育的生命力、竞争力。遗憾的是,高职音乐类专业的发展现状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认可度不高,直接导致其招生、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等环节困难重重。
随着音乐学科本科教学点的增加和扩招,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类专业出现招生困难的现象,且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一些院校虽然生源数量不错,能完成招生计划,但生源素质堪忧,可造之材不多。学制短,无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系统化提升,最终使高职毕业生在于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全面落于下风。
艺术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造成其毕业生或者就业难,或者就业层次较低,或者学非所用。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中职学校在近年合并、升格而成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软件、硬件不足,且没有能力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校任教,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现实,冷静应对,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强化高职音乐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扬长避短,苦练内功,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工夫,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构专业内涵
科学规划高职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先导”的理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知彼”就是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在规划专业培养方向时,务必摒弃抱残守缺,领导和专家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盲目跟风、大上热门专业或方向等做法,而是要先行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以国家经济、文化的主流发展方向为先导,结合本区域的实际状况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在反复论证、综合统筹之基础上构建的专业内涵,才有可能符合社会发展大势。
“知己”就是要对本校的办学条件有着清醒的认识。仅有洋洋大观的计划书并不能建成特色专业,而是必须在特色师资、特色课程、特色实践活动等等的共同支撑下,才能显现特色、放大特色,最终变成学校在本行业的美誉度、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专业方向、专业内涵的设置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依据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不间断地对此进行微调和改造,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和学校教育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力避跟风、攀比、投机等习气———须知在高等教育中,特色不是叫卖的噱头,而是实质内涵的水到渠成。
二、规划面向时代面向社会的教学体系
政治、科技、经济、文化在21世纪的深刻变革,不断嬗变着社会各阶层的审美理念和审美需求,高职音乐类专业只有正视并吸收这些新时代呈现出的多元性特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规划教学体系,才能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出特色。
1.开门办学,开放式办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具有开放性特点,以人为本,兼容并包,开门办学,吸收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具体到高职音乐类专业的教学而言,首先是要广泛吸纳一切优秀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内容、音乐形式、音乐技能、音乐载体,与现代教育理念溶为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其次是要与文化市场接轨,在教学中增大流行音乐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内容的比重,有意识地突出对通俗唱法、电声乐队等的技能性训练,强化MIDI、录音制作等技能教学;同时,还要积极创设条件,与国际、国内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等建立广泛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最时尚的艺术潮流和编创理念,有机会了解艺术市场的操作规则以及相关案例,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
2.优化专业课结构
现有的声乐、键盘、舞蹈、指挥等专业课虽然很主要,需下工夫优先保证,但是仅有这些课程并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目前看来,高职院校音乐类专业还须在电子音乐伴奏、通俗唱法、MIDI制作、录音工程、艺术管理及营销策划等课程方面另辟蹊径,甚至作为某一阶段的教学重点。专科教育学制短,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学一些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我们应统筹安排,弱化某些空洞乏味的公修课,调整某些专业课,多建设直面实际工作的选修课(如形体、语音、作曲、市场营销、院线管理、器乐演奏,等等),突出应用、突出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多参加比赛和演出,在生活大舞台上锻炼能力、展现才华。
3.开发特色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之本,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类专业相关教材的建设状况不甚理想,有的是直接使用本科教材,有的是随意选购一些结构并不合理的教材,有的是一套教材沿袭使用多年,缺乏特色,与时代、与社会、与学生的需求脱节严重,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应组织资深教师开发自己的特色教材;暂无开发条件的,也应在选择教材时精挑细选、优中选优。教材开发与建设时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验的积淀和时间的磨砺,学校在这方面要多创设条件,从而为特色化专业的建设奠定基础。
4.外引内联,打造师资队伍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她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她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认为“扩招学生是容易的,但配备合适的教师并不易”,中国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使得一些高校的师资凸显良莠不齐的状况,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还是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整体上不尽合理,是专业特色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除了招贤纳士、积极引进外,还要鼓励在职教师做学习型老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尽快使自己成长为综合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在借外脑上做文章,邀请兄弟院校的知名学者、艺术院团的优秀演艺或管理人员来校兼课、办讲座。
5.实行弹性学制
大学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距很大,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学年制培养模式统得过死,专业面偏窄,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弹性学制给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机会,除可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和自主决定每学期修读的课程,还可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提前毕业,也可延迟毕业;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以满足人们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
三、做好实践教学这篇大文章
实践出真知,特别是艺术类专业,没有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几乎是无用的别名。但是,由于实践课程的教学具有“不易控制”、“条件要求较高”等特点,许多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实践课程。事实证明,重视实践环节的院校,总是能在建设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使专业的特色和实力得到加强。凡是关注学生成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高校,无不把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中心工作,因而必须想方设法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做好实践教学这篇重头文章。
一是重视实践课程教学,因地制宜开发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课程,在技能训练中强化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二是与影视机构、文艺院团建立合作,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三是加强对艺术实践课程的管理与评估。四是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师,增大艺术实践课表现所占的权重,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 上一篇:消费周期性与反周期的财政规章
- 下一篇:小议施工企业控制成本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