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运用思考

时间:2022-02-17 02:11:00

导语:简述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运用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简述音乐教学的素质教育运用思考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课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音乐课程标准”后,音乐课上的素质教育更应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经济活动对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重视对音乐的聆听与鉴赏

音乐心理结构包括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想象能力等,其中音乐听觉能力是核心内容,这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把其它各力综合在一起,达到全面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目的。

聆听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鉴赏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因此,依据高中年龄段学生对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的接受能力,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例如:在普通高中课程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第一课音乐与生活中第三节《生活之音》中的一首作品《盖邮戳的音乐》针对学生年龄段和知识水平,首先要求学生反复聆听乐曲,让学生置身于音乐之中,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说一说对乐曲内容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能从音乐音响感知中获得愉悦与快乐,获得感悟与启发,体验生活与音乐的关系,通过小组说讨论的办法反复聆听,模仿出这首乐曲的节奏谱并组织击读,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的。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聆听使学生入情入境,情景交融产生联想,体验音乐、感知韵律,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达到美感的实现。

另外还可以通过自学、讨论、讲解、收集相关材料等方式进行,这样既提高了自觉能力,又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引导学生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查阅乐曲创作背景,了解作曲家贝多芬创作历程,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利用大多数学生都会唱的条件,引导学生完整聆听这首音乐作品的同时并让学生大声跟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人类的无限力量,这种做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得老师教学著作等身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既无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又实践的素质教育。

聆听与鉴赏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教育,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审美关照。

二、对音乐的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的表现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离开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老师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情感紧紧的吸引学生,以此来激发与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则用热烈的情绪回应老师并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教育环节把整堂课串联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学生的角度诠释音乐课本的内容。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如:歌唱技能(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情感处理等),演奏技能(持琴方法、弓法、指法、句法、情感表现等),表演技能(身段、手势、台步、表情等)等,同时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评价,对表演好,有特征的同学给予掌声和表扬。让学生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表演中,这样既提高了音乐课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表演能力,又能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作品,受到感染和激励,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是“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音乐的创造力是从思维开始的,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不同的学生对地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任何时候创造都原于生活原于自然,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森林中的松涛声,鸟鸣声,火车进出站时的汽笛声,撞击铁轨声等。

其次,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声原。例如,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用短笛,长笛的半音来表现风,可以用大鼓,定音鼓,等来表现雷电的声音,可以用甩动纸张的方法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的声音,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法、情景法、悬念法、矛盾法、自学质疑法来解决创造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做非常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形成参与实践渴求成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认为,对学生来说,调动他们创新欲望的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激趣,二是激情。所以,教师们应力求使课堂达到理想情境: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与此同时,他们还注意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他们激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方法。

四、注重教师的自身建设

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的润滑剂,老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发自心底的爱的流露;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是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与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在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教师更应积极地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准确而有效地把握与学生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此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适应新的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也就对教师自身道德文化素质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老师的德行是学生的一面旗帜,一块镜子。学生的品德打上教师的道德的痕迹,而教师的人格美,可以说是教师人格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人格修养的终极追求,因此教师应首先树立完整的人格道德魅力。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和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其次要有反思自己教学的批判精神,对自己的思想、知识修养和教学实践能进行自我检查,摒弃落后、陈腐的东西,汲取新的教学营养。其三,要善于发现和研究问题,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形成自己的知识,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去,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学生喜欢的、新型的、学者型的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现在正处于全面推进的阶段,而为了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其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就必须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新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它不是仅凭理论或想象就可能实现的,而是必须深入研究,坚持探索,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