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时间:2022-06-29 08:28:00

导语: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舞蹈课程设置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以高师音乐学(音乐教育)的舞蹈课程为视角,通过解读当前音乐教育的诸多现象,从音乐教育的招生要求、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及音乐教育进行不断思考,寻求一种更加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音乐教育;复合型人才;探析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音乐教育,肩负着培养中等及高等学校音乐教学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等音乐教育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高师音乐教育的优劣,尤其影响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水平与质量。实现高师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目标,构建合理的、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学科课程体系是其关键的环节。因此,在培养师范型人才的同时,如何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研究

我国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师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招收要求中取消了舞蹈技能测试。如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招生简章中音乐学(音乐教育)部分初试科目,任选音乐技能一项(声乐、键盘、器乐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舞蹈表演成品舞或舞蹈组合)。而2009年招生简章中考试科目变为,初试科目:音乐技能一项(声乐、键盘、器乐三项任选其一),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对比两年的考试要求不难看出最大的差别在于,技能测试中舞蹈作为一项技能已被取消,这意味着原本有些舞蹈特长的音乐学考生不能发挥其专长,被迫放弃或者被动改考舞蹈学专业。这也是近年来导致音乐、舞蹈类生源质量下滑的原因之一。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也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有被忽略的危险。

(二)舞蹈课课时比例小、内容设置不合理。如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年招生简章中音乐学(音乐教育)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和声、音乐教学法、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与欣赏、合唱指挥、电脑音乐、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据笔者调查,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仅在大三必修一年(72课时),与声乐、钢琴技能必修课(各144课时)及其相关的声乐教学法和钢琴即兴伴奏必修课(各72课时)相比,舞蹈课时只占其中总课时的1/7。再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没有舞蹈理论、舞蹈教学法等课程,有的只是大部分沿用了舞蹈学、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简化的形体活动训练、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组合。对于音乐学的学生来说即使能理解不同舞种的文化背景,也是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去真正掌握不同舞种的体态韵律特征,或者仅仅掌握了一两个民族组合而已,更不可能把“变味”的舞蹈动作教给学生。

(三)受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现今中小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对流行歌曲、韩国歌舞极度青睐,然而对学习音乐课却不感兴趣甚至多有抵触心理。他们认为音乐课就是看看电影、休息放松的时段。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中学音乐课都是观看影视片。对充满好奇与探索欲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对影视还是流行歌舞的热衷,都体现出当今社会文化现象及发展趋势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高度影响。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仍限于中、西方音乐史,和声、曲式分析(基本是西方音乐作品)等实用性差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声乐、器乐、键盘的课程除了即兴伴奏课具有师范性,其它基本是按表演方向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对当前流行音乐及各类流行舞蹈多属“门外汉”,只能道听途说。他们自己都无从接触,怎么谈得上学习与研究呢?面对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该如何应对,学到的知识又如何施展它的用武之处呢?舞蹈作为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则是诸多音乐师范学生共同的盲区。

二、对策探析

舞蹈教学可以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师音乐教育的舞蹈教学既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又要使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增强师范意识。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舞蹈等基本技能,还要学会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审视高师人才的培养方式,寓教于乐与寓乐于教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协作与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舞蹈课程的教育理念。

1.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舞蹈艺术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精力,经过学习后学生会表现得更加自信,通过肢体语言能善于表现自我。目前我国音乐教学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音乐舞蹈教育的综合性更加凸现出来,如广泛借鉴世界范围内优秀音乐教育思想,像奥尔夫游戏式课堂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念,使儿童音乐教育更具有娱乐性,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唤起纯真、快乐的心灵。另外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身势、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形体表演、以及即兴的民族民间舞蹈等[2]。这种综合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舞蹈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强调了“体态律动”,将视听训练、体态律动、即兴创作形成整体综合性作用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由此可见,肢体语言的趣味性、娱乐性在音乐教育中,尤其是普及的音乐审美教育中是不容忽视的。

2.审美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现今学生对艺术的需求来看,他们的需求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也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如韩国歌舞明星李孝利、Rain的歌舞让无数少男少女目瞪口呆,甚至如痴如醉;由街舞文化引发的“嘻哈”风格的服装、发式装扮等等。青少年对街舞、流行音乐及明星的青睐,这其中除了劲歌热舞、时尚前卫的元素冲击,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简单而不失韵味的舞蹈动作,创意新奇、灵活美观的舞蹈形式,既体现了舞蹈艺术的魅力也让观众感觉鲜活和真实,激发观众的共鸣,能让多数人参与模仿和学习,继而满足了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舞蹈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舞蹈艺术家,而重要的是培养舞蹈艺术的欣赏者、参与者,高师音乐教育肩负培养未来师资的重任,对学生审美教育及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应该引起学校教育高度的重视。

3.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传播、交流功能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直观、生动的视觉形象[4]。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的传播信息、交流情感的功能,虽然与一般语言有共同性,却是不能完全等同的。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是一般语言无法取代的。正是一般语言难以表达或无法表达,才体现出舞蹈艺术的特殊之处。从先秦葛天氏之乐,至汉代的“以舞相属”,再到今天的街舞文化,舞蹈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情感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如今舞蹈艺术不仅可以成为文化、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的代言符号,更重要的是舞蹈本身也通过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目前网络中流行的街舞娱乐软件D-Play,它运用计算机感应技术捕捉人体运动时各关节点的影像位置,并运用3Dmax技术编辑而成的人体仿真运动形式,让更多的人通过键盘就感受到街舞的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教育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交流功能,在学习中通过肢体的律动与学生形成互动、交流。

4.体现时代特征

舞蹈作为人类永恒的艺术,它应健康、进步符合时代潮流。任何艺术作品,只有在现代流行开来并流传下去,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才能充分实现艺术的价值和发挥艺术的功能。目前我国众多青少年沉溺于韩国文化的氛围中,对自己国家的、民族的舞蹈不感兴趣,既缺乏参与热情,又缺乏参与能力。因此,我们不得不关注时下青少年思想观念的追求与变化。当然,不管舞蹈形式如何改变它都应展示出这种“身体文化”的时代化与民族化的特征。如:韩国将街舞本体文化在舞台艺术方面加以放大,并融入东方民族文化气质进行本体化改造,创造出不同于美国街舞的韩国街舞变体文化就是其成功之举。因此,高师音乐学的舞蹈教学也要顺应时展要求,将流行的文化元素注入传统舞蹈艺术之中,既别具一格,又不盲目追求时髦。让学生接触更前沿、更系统的知识。

(二)舞蹈课程的设置。目前,热门专业的设置越来越成为高师学科建设和改革、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考虑,流行音乐、街舞、国标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已经走在高师前面,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学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教材的制定、学生的需求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需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目前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订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等等。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当然,学科课程的内容设置也不排除其它诸多方面的影响,如学校师资构成、教学设备、社会环境等因素。笔者认为就舞蹈课程而言,首先,要注重教学法的传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适当压缩两年的钢琴、声乐技能课,增加即兴伴奏、合唱指挥、舞蹈体态动律训练等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课程,另外可以结合音乐教学法开展流行音乐演唱、流行舞蹈及分析并贯穿于前三年的学习中。将舞蹈理论基础与舞蹈剧目、舞剧鉴赏并为一体,在舞蹈、舞剧的赏析中,通过欣赏、分析、知识链接不仅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避免了空洞的理论传授,还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的姊妹艺术,如音乐、戏曲、美术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在舞蹈组合的学习中融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舞种的代表性舞蹈组合。学习相关舞种的体态动律组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特征和文化背景,掌握基本动作与其特殊的体态动律。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教授基本的舞蹈语言,最终让学生根据变化的音乐节奏自行编创与编排。舞蹈教材要不断更新修订,根据高师学生的特点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代表性舞蹈组合或舞蹈片段。再次,形体韵律训练要与音乐、钢琴及教学法相结合。在形体训练中每个学生轮流弹伴奏;除基本的舞蹈形体训练外,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组合动作,自选音乐,由易到难自主做韵律组合练习。这样既达到了形体训练的目的,也让每个人参与了自主创作,使舞蹈学习不再是灌输和被动接受。分等级将更复杂、难度更高的不同舞种的舞蹈作为选修,让学生凭兴趣及个人能力继续选择学习。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舞蹈剧目排练与编创。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舞蹈编创的确有一定难度,但这里所讲的舞蹈剧目编创是简单、分层次的,剧目编创内容可分为,体态动律组合、舞蹈片段、舞蹈成品及小型歌舞剧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个人能力所及进行选择,通过音乐教学法课堂、教育实习等途径体现并测试。

综上所述,当前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审视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与价值,构建合理的、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高师音乐学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师范性、时代性、创造性、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关韶华,《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学科的现代意义与课程研究》[G].丽水学院学报,2006.12

2.金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7

3.李甜甜,《关于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思考》,音与时代,2008.11

4.奚传绩,《艺术教育丛谈》,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