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循历史研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过程论文

时间:2022-05-17 03:31:00

导语:拟循历史研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过程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拟循历史研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过程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新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素材、旋律、节奏、调式与和声,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中国最早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应当首推赵元任、萧友梅先生、反映时代精神几乎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桑桐在探索民族多声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新中国的成立给全国带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江文也也创作了两首成功的钢琴作品、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和开放,使音乐界充满了清新的空气和自由的文化氛围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中国钢琴音乐以其复音思维为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单音体系受到了冲击,并且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中繁衍出了一系列的创作模式,实现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体现在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践实践之中。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音乐创作;创作技法;民族风格

钢琴进人中国以来.钢琴家、作曲家们借鉴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手段、技术,不断探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道路,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素材、旋律、节奏、调式与和声,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历史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至今已近一个世纪之久,经历了由初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循历史轨迹,以作家作品为线索,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的过程作如下论述与分析。

一、早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意识观念上产生了重大转变,音乐创作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最早致力于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开始尝试采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冲破了中国传统以线性思维单音体系为主要音乐表现特征的创作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注重和声、旋律、调性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使钢琴音乐创作形式在中国得以缘起和发展。

中国最早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应当首推赵元任、萧友梅先生。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1915年)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开始有意识地把欧洲功能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萧友梅的《哀悼引》,该作品同样可以看出欧洲葬礼进行曲的创作痕迹。萧友梅还有一部比较有影响的钢琴作品《新霓裳羽衣舞》,该作品在旋律、和声等方面都力求具有一定的民族化。尽管他们的作品还是较多地受欧洲音乐的影响,还不具备完全意义的中国音乐风格,但是这毕竟迈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第一步,因此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这一时期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基本上是尝试性的,创作手法简单,在曲式结构、和声构思等方面都带有明显模仿欧洲古典乐派创作手法的成份。这就说明当时我国作曲家在对外来的作曲技法和艺术形式上还处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能同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会贯通,这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历史的必然过程。

而在30—40年代中国一直处于十分动荡的局而,中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重大历史时期。反映时代精神几乎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作曲家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因素注入了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之中,把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运用得更加成熟,使得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新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音乐史上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老志诚的《摇篮曲》、《牧童之乐》,江定仙的《摇篮曲》等。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1934年)是20时纪中国钢琴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该作品风格典雅、技法精湛、层次分明,在民族音乐语汇(旋律、和声)的运用上要比赵元任、萧友梅等人的钢琴作品有了明显的提高,贺绿汀在该作品的创作中.以简洁的创作手法和简约的音乐语汇,使旋律和节奏紧密结合,运用民族化的和声与对位的复调手法,使织体和旋律相互衬托,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优雅的艺术内涵。

丁善德在40年代创作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如钢琴组曲《春之旅》(1945年)、《序曲三首》(1948年)、《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年)等,他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调性布局明确、音乐层次分明,形成了作曲家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

桑桐在探索民族多声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1947年)完全是运用了自由无调性原则进行创作的。他把欧洲多声部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调相结合,扩展了调性布局与和声结构变化的可能性,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

瞿维的((花鼓》(1946年)是一首反映新时代风格的钢琴作品。作曲家在乐曲中把歌声与民间锣鼓点、复调与主调、功能和声与非功能和声自然地结合,使该曲能够形象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热烈气氛。

此外,当时还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的《摇篮曲》、《晚会》,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文也的断章十六首》、《北京万华集》、《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陆华柏的《浔阳古调》等,这些作品同样构成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最初成果。表明作曲家对探索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创作手法逐渐由初探走向成熟,对于民族化和声布局与曲式结构的应用都已达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在运用欧洲音乐作曲技法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二、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

新中国的成立给全国带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也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此时期许多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反映各类题材的钢琴作品。作曲家开始挖掘和利用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歌为素材,并加以精心的设计与艺术处理,使它们既保存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朴实和豪放的性格.又使它们具有了高雅精致的艺术特征。建国17年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繁荣时期,它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丁善德在建国初期创作了几部很优秀的钢琴作品,如他的《第一新疆舞曲》(1950年)、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1953年)、《第二新疆舞曲》(1955年)等,这几部钢琴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民族五声调性的和声织体,表现了作曲家独到的艺术造诣。他的《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都是作曲家采用新疆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面貌。丁善德是最早以新疆为题材进行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他为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桑桐在此时期也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作品。如他的《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1952年)、《序曲》(1954年)、《春风竹笛》(1958年)、《随想曲》(1959年)、《三十二首苗族民族主题钢琴小曲》(1959年)等,其中以《内蒙古民歌钢琴小曲七首》最有代表性。作曲家在该作品中还运用了复合功能和声的创作技法,桑桐的这部作品与他在1947年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相得益彰.都是运用民歌为素材所创作的钢琴精品之作。

江文也也创作了两首成功的钢琴作品:大型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1950年)和钢琴绮想曲《渔父舷歌》(1951年)。他的《乡土节令诗》是由12首独立的钢琴曲组成,作曲家运用了写实的艺术创作手法,他的这部作品与他早期精致典雅的钢琴小品套曲在艺术创作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运用了大型声乐套曲(康塔塔)的创作原则,以在一个统一主题思想贯穿下通过若干分曲的整体布局来创作的。该作品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宏伟史诗性的钢琴“康塔塔”。

汪立山也是此时期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颇有影响的作曲家,他的《兰花花》(1953年)、《小奏呜曲》(1957年)都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兰花花》是以同名陕北民歌为主题而创作的钢琴自由变奏曲,作曲家大胆地运用了七度和九度的不稳定和声,以及模仿某些民间唱腔的旋律,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作曲家对女主人公兰花花悲剧人生的同情。

还有许多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如:陈培勋的《卖杂货》、《旱天雷》,蒋祖馨的钢琴组曲《庙会》,刘庄的《钢琴变奏曲》,黎英海的《民歌小曲五十首》。黄虎威的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田丰的《高山族组曲》,石夫的《塔吉克鼓舞》,储望华改编的《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曲家在发展中国钢琴音乐风格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有些从苏联和东欧留学归来的青年作曲家在此时期也创作了一些钢琴作品,如:杜鸣心的《练习曲》、朱践耳的《序曲二首》、邹鲁的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等,以及吴祖强、杜鸣心根据他们合作创作的舞剧《鱼美人》音乐而改编的钢琴曲《鱼美人选曲》,这些作品在作曲技法上深受俄罗斯乐派的影响,结构层次之清晰,创作手法之精巧,使其成为脍炙人口的优秀钢琴作品。

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作曲技法上都比以往有很大的超越.体现在创作题材上广泛多样,作品内容丰富新颖,音乐风格质朴又富于时代性,作曲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能够自由地运用民族音乐语言按照严谨精致的逻辑结构和形式进行创作,由此构成了建国17年间钢琴音乐创作的整体艺术特征。

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中使中国的音乐事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钢琴创作领域并不是沉寂的,作曲家同样怀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创作了许多各类题材的钢琴改编曲。第一类是对“样板戏”音乐的钢琴改编曲,如:储塑华改编的《甘洒热血写春秋》(据《智取威虎山》音乐)、赵晓生改编的《家住安源》(据《杜鹃山》音乐)等。这类钢琴改编曲的创作题材基本局限于当时的“样板戏”,其中很多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比较注重描摹、叙事和外在的气氛渲染,较少关注内心情感的刻画和描绘,缺乏对器乐艺术创作规律和艺术风格的重视,因此,有些作品艺术价值不高.只有留给人们反思历史的作用了。第二类是对各种歌曲的钢琴改编曲。如:王建中改编的《浏阳河》(同名民歌)、崔世光改编的《松花江上》(同名歌曲)、周广仁改编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同名歌曲)、储望华改编的《闪闪的红星》(同名电影歌曲)等。这类钢琴改编曲的创作题材基本采用原歌曲的结构,这就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空间和思维,有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的时代烙印,因此,此类作品的艺术价值层次不齐。第三类是对传统器乐曲的钢琴改编曲,如: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唢呐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二胡曲),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琵琶曲),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广东音乐),殷承忠改编的《十面埋伏》(琵琶曲)等。这类钢琴改编曲基本是“”后期产生的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钢琴作品.此类作品的题材都是根据传统民间器乐曲移植改编而创作的,作曲家既对原曲进行了增删,又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构架,并通过现代作曲技术把中国传统器乐曲中的那种“中和、深邃”的品格,“静、虚、淡、远”的意境,“有形有神、神形兼备”的韵味演绎出来,其创作技法与表现的思想内涵使此类的钢琴改编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品味。

此外,除了当时曲目繁多、题材多样的钢琴改编曲以外,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这时期重要的音乐创作成果。它是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改编的。并能很好地阐释了原创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气概,发挥了钢琴协奏曲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它把“”时期标题性钢琴改编曲的音乐创作形式推向了一个高潮。

纵观“”时期的钢琴改编曲可以看出,作曲家在“”这一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利用当时有限的创作空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改编曲,使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还能够得以延续,它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时期。

四、新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和开放,使音乐界充满了清新的空气和自由的文化氛围。中外音乐文化频繁的交流,既让中国的传统音乐走出了国门,使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又让外国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传人了中国,使中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时期使中国的音乐事业走向了繁荣,给予了音乐创作宽阔的空间。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在作曲技法与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这时期以来,许多专业作曲家把音乐创作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法都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之中,涌现出大量各类题材的钢琴作品。如: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汪立山的《梦天》、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钢琴套曲《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王建中的《彩云追月》、《大路歌》、《樱花》、《谐谑曲》,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石夫的《即兴曲》、《第二新疆舞曲》,倪洪进的《壮乡组曲》,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孙以强的《春舞》.陈铭志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宴乐》,陈怡的《多耶》,周龙的《五魁》,崔文玉的《第一奏鸣曲》。杨衡展的《但曲》,姜小丽的《寒号鸟》,蒋祖馨的《箴前、《第一奏鸣曲》、钢琴组曲《山花烂漫》,崔世光的《山泉》、《山东风俗组曲》.高为杰的《秋野》,彭志敏的《风景系列》,丁善德的《儿童钢琴曲八首》、《小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前奏曲六首》,夏良的《西双版纳风情》.赵晓生的《太极》,刘敦南的钢琴协奏曲《山林》,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等。这些钢琴作品或是以声乐曲的旋律、民族音乐的音调为基础而改编钢琴曲,或是运用无调性、十二音技法等现代作曲技术而创作的钢琴曲,或是根据作曲家自创的作曲技法而写成的实验性钢琴曲.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都是追求中华民族音乐的神韵。

储望华在作品《新疆随想曲》(1978年)中的主要音乐素材就是根据郑秋枫的一首歌曲进行改编创作的。该作品的音乐风格热情洋溢,乐曲构思辉煌宏大,充分发挥了“随想曲”的艺术特征,用一个主题贯穿、变奏的手法将其自由展开和即兴发挥,和声语言新颖、情绪起伏有致.充分发挥了“钢琴语言”的技术特征。

汪立山在“新时期”创作了几部很有影响的钢琴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他大胆吸取现代作曲新技法.并把现代作曲技术与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汪立山《梦天》(1980年)的创作灵感来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同名诗,他在该作品中把十二音技法和中国民族音调结合起来,准确地表现出原诗的意境,此曲是我国最早运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的钢琴作品。

罗忠镕在作品《钢琴曲三首》(1986年)的《托卡塔》、《梦幻》、《花团锦簇》中.同样运用了十二音技法,分别对音高、节奏、力度、音区进行了序列对比,特别是在第二首《花团锦簇》中还采用了数学的“菲波拉齐”数列对节奏加以控制.用以加强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他还在十二音技法中加进了“五声性”的民族音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作品在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中获小型作品三等奖。

赵晓生的《太极》(1986年)是以中国古代周易六十四卦逻辑系统为基础,并将古代阴阳哲学中的辨证逻辑关系与现代音集理论中的音高关系相结合自创了“太极作曲系统”而创作的。由于该作品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中国现代的民族韵味。使该作品在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中获小型作品一等奖。

这个时期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了新面貌。首先是创作思维开始由面向外部世界的描绘而转为对人的情感抒发,作曲家更加关注对音乐内涵的挖掘,钢琴音乐创作向深层次发展。其次是对民族化的深入理解,改变了以往对于民族化理解的狭隘,而是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民族化的根本问题,就是在作品中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特别是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五声音阶相结合来刻画音乐意境和表现民族韵昧方面的能力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再次是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普遍丰富了,特别是一些青年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大胆探索,他们勇于充当传统的叛逆者。通过创作实践来反映他们在新时期的心态和精神状态,这种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对于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使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通过对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近一个世纪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在与欧洲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繁衍出了一系列的创作模式,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规律。创作了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