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认知分析论文
时间:2022-11-12 10:42:00
导语:油画认知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内容摘要:“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然而,中国当代油画在太多的诱惑与无奈面前,在没有“艺术统领”时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无用和零碎。回归于写生,以写生为“统领”,回到油画的原生态中来,合理运用科学性与艺术性,为油画服务。
关键词:绘画语言油画写生认知
油画(CANVAS),直译于日本“油绘”,意为西洋油彩绘画。在我国,已经是“西画百年,百年西化”了。但是当今世界,真正的油画却变成了架上绘画,而纷杂的现代主义又加速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边缘化。油画创作中普遍地被“广告化”“卡通化”“装饰化”“工艺性”等效果充斥。
正如很多西方前卫艺术家,用宣纸、毛笔,画着同样水墨淋漓的“国画”,难道那些就是我们的国粹吗?现如今,艺术全球化带来的是媒介与技术的共享。同时,新艺术划分变得更加迫在眉睫。太多的现代艺术在盗用传统绘画的媒介,原本用媒介区分画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艺术的特质是共存,没有取代,只有发展和延续。划分,只是为了使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给不同的艺术家及群体以归属。新的划分标准、新的艺术名称的出现,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它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油画,真如“油彩之作画”那么简单吗?要完成油画,且真正掌握这门语言,首先就得弄清这门绘画的基础。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作能力,对于油画来说缺一不可。但是,如果从什么是油画的语言上把话题展开,把问题延伸到从概念上认识油画,通常人们会以为,把油画颜料画在油画布上它就是油画了。其实,油画是必须建立在三门非常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即透视、解剖和色彩。这三门科学,就如同鼎的三条腿,这鼎便是写生。画什么东西都必须写生,这才是油画的特点。离开了这三点,完全靠记忆行不行?中国画可以靠记忆,可油画光靠记忆是不完善的。依靠记忆固然可以画出一个大概模样,但你不能达到具体化、准确化和科学化的程度。实践已经证明,光靠记忆是画不到家的,是无法生动表现事物的。画房子、画风景受透视的制约,画人物受解剖的制约,如果脱离解剖无节制地夸张变形,画出来的东西必然就没看头。“写生作品是艺术家气质与才华最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其绘画语言的纯粹与表现方式的率直而生动。好的写生作品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许多艺术大师莫不是以写生作品奠定其成功的基石,又都是以写生作为艺术的‘起步’和‘入门’,因为艺术家深知‘写生’是通往艺术之路的捷径,许多绘画大师都是以毕生的艺术实践验证了这一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无一不是写生的结晶。就连现代主义的先锋毕加索、马蒂斯这二位大师,无论画什么,也从未放弃过写生,其中毕加索的代表作《变形的牛》,更是为世人演示了写生的魅力。
而就造型能力上说,国画也可以写生,但油画除了素描黑白以外,还有较之国画更为丰富的色彩关系在里面。色彩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客观世界的色彩变化,其复杂性是人类记忆所无法完全复制的。所以,作为西方绘画的油画,之所以可以突飞猛进地发展,原因就是有这三门学问做基础,才使它达到了艺术的新的高度。油画不仅有艺术性,同样也有科学性。画面中全部的东西必须经过一个选择,什么头发、衣服、背景、衬布,经过探索和选择,要选择最佳方案,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色调。中国油画,在脱离这些基本功的前提下,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简单化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对油画存在问题简单化。真正的油画语言不能脱离素描的基本功,在素描基础没有完善之前,油画本土化,最终肯定是简单化、概念化,是空洞的。它里面必定多少夹杂了一些不纯的、不是油画语言的东西。它有可能在用“国画语言”画油画,也有可能是在用“版画语言”画油画,制造出一些版画上、装饰画上的词汇。我们的油画,在过去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缺少对这三个方面的重视,而透视、解剖和色彩这三个方面又恰恰是我们的“软肋”。正如中国美院付为安先生所说的:“我们的艺术家现在知识面很宽,但没有一个文化思想来统领,没有统领的知识就是无用的、零碎的。现在就是因为没有那个统领的东西,很零碎,看看这个也对,看看那个也对,分辨不清。”笔者认为,这“统领”就应该是我们的写生,还有与之相结合的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其实,我们更应该好好学学“董其昌的‘熟外熟’,精通、精熟,然后放松、放开,真趣自出。”中国油画就是过早地抛开了精通、精熟,只想放松、放开,那真趣怎能出得来?
西画传入中国,并不仅是一个油画的传入,而是西方人文科学的传入。也可以说是通过写生,产生了这三门科学——透视学、解剖学和色彩学,也就是说西方绘画起源于写生,他们为美术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是油画的灵魂。有人会说,那是只有科学没有艺术的作品。我们也不能武断反驳,难道有了科学性就必然没有艺术性吗?例如,西方一些绘画有了科学性的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这些艺术作品看后就必然没有艺术性吗?好的油画作品,它不仅仅是一件追求科学性或艺术性的“图示”,而且还应该是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互相包容、渗透的艺术作品。在画面中,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目的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科学性、艺术性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不争的定律,但凡优秀、传世之佳作,必然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比例上,找到了一个与作品本身最佳的切入点。
油画是科学,这一点不容置疑。从希腊、雅典的人体黄金分割,到文艺复兴的透视解剖,乃至牛顿发现光影奥秘,并随之兴起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无一不是在追求科学。但这些伟大的艺术巨匠却没有一个人放弃过艺术性。追求科学,正是为了更好地完善画面,更好地体现艺术性。千年西画史,历代大师所苦苦追求的科学,不仅没有取代、削弱艺术,反而大大地提高了艺术性,催生出了立体派、表现主义等一系列“高”艺术性的作品。可是,当代却有很多的人在走极端:要么只讲科学性,画面变得如工程设计的图形;要么就只谈艺术性,艺术得“无边无际”。
油画现在面对的问题、难题很多。写生作为油画的基本准则,既不姓“科”也不姓“艺”,孰多孰少,只凭作品需要,绘画者需要,最终目的就是要画出好作品。其实,我们的这种只“对立”而不“统一”,是有历史、文化等多种原因的。其原由是我们对西方美术理解的片面性以及不连贯性造成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就会有断章取义,误解和歪曲。同时,面对艺术作品,认知的单一标准,使科学性与艺术性各自为政,互不兼容,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单独取之都不能成为标准。而且,更不应该以此作为“门派”划分的依据。
我们应该回到写生中来,回到油画的原生态中来。以“眼见”为标准,合理运用科学性与艺术性,为画面服务,为作品服务。
注释:
①周大正.周大正油画风景教学写生集[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②陈丹青.陈丹青音乐笔记[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陈丹青.多余的素材[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丰子恺.丰子恺西洋美术史[J].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董其昌.容台集.明清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6]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 上一篇:音乐韵律美研究论文
- 下一篇:花押印的风格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