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作曲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06 04:42:00

导语:民族器乐作曲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器乐作曲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民族器乐作曲,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从创作思维的开放、创作题材的开拓、创作手法的丰富、民族文化的彰显四大方面,概要地论述了民族器乐作曲中的重要问题,以期对民族器乐作曲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器乐作曲思维开放题材开拓手法丰富文化彰显

民族器乐作曲是民族器乐演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整个民族器乐的艺术支撑。因此,民族器乐作曲作为“一度创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民族器乐演奏的“二度创作”,而且关系到全部民族器乐艺术。可以说,民族器乐作曲是整个民族器乐中的重中之重、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

那么,民族器乐作曲本身,又有哪些要点呢?依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点,兹分别论述。

一、创作思维的开放

民族器乐作曲,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和改革开放的国内大趋势,首先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作思维。

不可否认,民族器乐同整个民族音乐一样,具有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但是,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不应是封闭的、僵化的、保守的,而应是开放的、鲜活的、创新的。也就是说,要在保持本体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勇于吸纳,大胆创新,以广收博采、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使民族器乐作曲进入一个新境界,攀上一个新高峰。

创作思维是创作实践的先导,只有创作思维的开放,才能有创作实践的开放,因为创作思维影响、制约、决定着创作实践。

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一起产生的,它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既需要继承保护,又需要开放发展。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与人类的劳动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成正比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正式形成并迅速发展,经秦汉“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到宋明“理学”思维,从内容到形式,从原则到方式,都被定型为一套系统的程式,诸如稳定性、整体性、规范性、和谐性等等。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思维,如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简约适度、蕴蓄婉曲等等。

而民族器乐作曲创作思维的开放,是指在保持上述这些民族传统思维内涵与民族传统音乐创作思维内涵的基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意识,用发展的眼光,以改革开放的理念,拓宽思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地开放,把一切有益的东西全部都“拿来”为我所用。例如民族器乐作曲家,大胆吸收借鉴了西洋作曲法中的有益成分,丰富和提高了民族器乐的艺术水准,这就是创作思维开放的结果。

二、创作题材的开拓

一切艺术创作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才能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民族器乐作曲同样如此。

面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和21世纪新时代的全球一体化,民族器乐作曲首先应在创作题材上进行开拓,关注新时代的新事物,谱写新人物新精神的新乐章。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冯少先作曲的月琴独奏曲《铁人之歌》,就反映了重大题材,弹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题材是文艺创作的原始材料,对于作品的优劣成败,作用巨大,虽然“题材决定论”与“题材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的说法,未必正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题材的重要性。所以歌德才说:“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三、创作手法的丰富

民族器乐作曲,还要在创作手法的丰富性上下工夫。不仅要有写意手法,还要有写实手法;不仅要有抒情手法,还要有叙事手法;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气韵生动”“韵律”“意境”等手法,也要运用西洋音乐作曲法中的和声、复调等手法。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就吸收借鉴了西乐奏鸣曲式的作曲法,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式结构,并融合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板腔体套腔结构的手法,形成线性思维特有的艺术张力。

四、民族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面对全球范围的“文化热”,民族器乐作曲也同所有的文艺创作一样,以民族文化的彰显作为主攻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艺术选择。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当推刘文金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这部作品从创作灵感的产生到整个作品的完成,始终以民族文化的彰显力贯穿红线。上世纪70年代初,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访美时,参观联合国大厦,面对悬挂万里长城的壁毯,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萌生了以饱经沧桑的长城为背景,叙述中华民族兴衰、歌唱不屈、自强的民族精神的创作灵感。整个作品赋予长城的音乐形象以民族文化的深刻寓意,使长城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全曲共分四大乐章,正好符合民族传统艺术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第一乐章《关山行》,表现巍峨雄伟的长城和倾怀历史的情感,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深邃,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第二乐章《烽火操》,表现由烽火台联想到的民族战争史,彰显中华儿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气概;第三乐章《忠魂祭》,表现对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烈士和祭奠之情,抒发了“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皆英雄”的民族豪情;第四乐章《遥望篇》,表现春光融融的中华大地,响起了振兴奋进的呼唤,歌颂了民族崛起的朝气与活力。全曲以展现民族魂魄、歌颂民族性格、彰显民族文化为特点,堪称民族器乐曲的“精品”。

参考文献:

[1]张慧元.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2]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付翠屏,韩义军编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