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机理与高音演唱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22 11:29:00

导语:发声机理与高音演唱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声机理与高音演唱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歌唱时不能违背人的自然生理机能,特别是高音练习要运用和操作我们的发声机制。文章从教学角度出发,以胸腹部是动力之源、声带边缘振动高音、口腔器官要相互兼顾、鼻腔和头腔挂住高音四个方面的阐述对高音进行理解分析。

关键词:气息支持气息控制边缘振动

很多学生在还未学习声乐时,也许声音都是好的,而且喊得也很高,但自从经过一些声乐训练后反而唱不高了,于是好多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可能天生没高音,甚至有些学生武断地把自己定为女中音、男中音。听过雨夜盲女的哀曲或是陕北男女高亢的山歌对唱的人也许都知道,这些人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声乐训练,但是他们的歌声同样使我们为之震撼,因为他们完全发挥了自然的歌唱机能而获得了美妙的歌声。为什么一些学生会在歌唱中遇到各种反常情况,如呼吸肌肉群僵了,气息的支点也不对了,声音也不通畅了,甚至手脚发软、头冒虚汗等。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惧高症”。其原因除了歌唱者没有自信心外,更重要的是违背了人类自然的发声机能,而误用了人为的不当的歌唱方法。只有解决了思想上的误区,合理运用科学方法才能实现漂亮的高音。

一、胸腹部肌肉是高音的动力之源

胸腹肌肉群是气息的来源、歌唱呼吸的原动力,它包括肺、胃及肺部下端的一片肌肉——横膈膜,是一个大而有力的肌肉膜,它的作用是控制呼吸,在静止时呈倒置的盆型,吸气时变成顺置盆型。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呼吸的程序是:口鼻吸气使腹部向外突出—横膈膜和胃下降—腹部向内收进呼气—胃上升,横膈膜还原。这一过程支持着整个歌唱,无论演唱中音区还是高音区。

很多人都知道气息的支持力,但有些初学者为了强调这一点总是不管轻、重、强、弱都把气息憋紧来唱,使气息像木棍一样顶在胸部,腰部肌肉更加僵硬,用气不灵活,声音缺乏生命力。其实气息应该像一条软鞭轻轻挥动而猛然击打,使其灵活有力。唱强音和高音时气息更应松畅,靠加强气息的弹性力量,增强气息的流量和流速来完成。

在演唱高音时,气息支持和控制被认为是最难的。很多学生在唱到a2这个音时就会很紧张,就会提前高挺胸、猛吸气的做准备,然后憋着气唱出来,这样的声音又挤又紧,甚至还会破音。虽然演唱高音比起唱中音要更为费力,但我们要知道“力量来自于放松”。因此在歌唱高音之前除了心理上放松之外更要放下胸腹部各肌肉群,借助于叹气的感觉将气充分吸到腰部四周,感觉前后腰部都膨胀起来,胸肩随之放宽,然后整个腰部及下面张开的肋骨向内一收,产生一股强流,随后撞击我们的声带便产生了高音。呼吸肌肉群不能因为音高的变化而上伏,要找到整个身体的两个支点,即小腹和声带,使之产生对抗,保持住腹肌向下压的力量使气息更具支持力。另一方面,在歌唱一个长拍高音时,很多学生会因为气息不够而保持不住音高,使其偏低,这因为不能有效地控制腰腹部的收缩及气息的流量与流速。

二、声带振动高音

音高取决于振动的频率,而振动的频率则与振动体的长短、厚薄、张力有关。声带的发音过程中就是按照这种振动规律发音的。

从声带振动部位上,常常分为整体振动、边缘振动。整体震动,随着声音的升高,声带的张力逐渐加强,但仍然以拉紧声带并快速振动为主;边缘振动,发高音部分时,由于声带被拉长,变薄,声门没有完全靠拢,气息相对轻松经过声门,只引起声带内侧的振动,于是出现了边缘振动。

由此可见,从低音区到高音区,声带始终是在一定的张力范围内,声带向下挡气的情况下完成发音的。其振动过程是由整体振动再到边缘振动,这是运用正确的声带生理机制理论来指导演唱高音。

三、口腔器官在高音时的协调兼顾

口腔器官中的喉、舌、唇、齿、牙是歌唱的吐字主要部位,“字正腔圆”无论在中国戏曲还是西洋美声都是一条演唱准则。为了更好地兼顾共鸣与吐字,我们必须协调喉与口腔内器官的作用。

在歌唱高音时更需要让自己的喉与舌等口腔器官保持最大的空间,使它们保持对抗的状态。在发声最基本的五个母音中,每个母音的发音在口腔里的位置都不同。发“o”音时最靠近舌根部,“a”音在舌部偏后,“e”音在舌头的中部偏前,“i”音在舌尖部,“u”音在舌尖前的嘴唇部位。不难发现“i”“u”母音的咬字位置最为靠前,离喉部的距离更远,所以它们被认为是在高音区很难发清楚的两个母音。此外,语音中的辅音是在发音时气流受唇、齿、舌、牙、喉阻碍的音。如:b、p、m是唇阻气;d、t、l、n是舌阻气;k、g是喉阻气。这些辅音在高音区运用时,其中喉阻气的辅音相对容易些。

因此,在高音区演唱时应该运用口腔器官自身所具备的机制,清楚而又不失良好共鸣地唱好每个字,还要了解母音在口腔的发音部位以及辅音的阻气方式有效地帮助或纠正在高音区的吐字,然后有机地配合其他腔体肌肉的协调动作,使我们的高音不再顾此失彼。

四、用鼻腔和口腔的生理机制挂住高音

我们知道声音是在硬口盖处振动共鸣,高音则是在硬口盖和鼻腔之间共鸣。鼻腔是指从鼻孔到咽腔这一段管道,当我们唱歌时,气息(振动波)能达到鼻腔的顶端,使鼻腔产生了共鸣。所谓“高位安放”就是指振动波通往鼻腔的共鸣。

鼻腔往上就是由额窦、蝶窦、筛窦各血腔组成的头腔,歌唱时由于声波引起了蝶窦空间的振动就产生的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高音。这种声音极其明亮、光彩、辉煌,富有穿透力。根据鼻腔和头腔振动产生高音的生理机制,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会厌用打哈欠的感觉尽量往上提,使口、鼻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会沿着上腭骨传到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找到头腔共鸣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前面的要领进行“哼鸣”练习,使声音集中在眉心,声音有了聚集点和高位置后,音质才能纯净明亮、结实丰满、穿透力极强。

综上所述,歌唱能力最终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生理机制,只要具备完整的生理构造,树立科学的高音观念,遵循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原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不急于求成,用勇气和毅力坚持不懈地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高音。

参考文献:

[1]田鸣恩.科学的唱法——如何唱高音[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

[2]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

[3]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