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课程思政化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17 11:05:25

导语:高校美术课程思政化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美术课程思政化教学研究

摘要: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将专业课中存在的一些思想政治因素进行挖掘,从而促进二者相融合。文章以《素描静物》课作为案例,去探讨融入“课程思政”的时机,研究实践与考察地点应当如何选择、并通过引用相关案例进行进一步探讨,然后对如何引导课程教学成果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美术课程教学;素描静物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则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活动。艺术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取之于社会实践,亦用之于社会实践,因此艺术创作往往会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对于美术生来说,想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成果,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和艺术考察,在实践与考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与水平[1]。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且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最佳方式,其他方式和手段都难以替代,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最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而存在,是一种创新形式,通过课程思政有助于对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2]。但是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新的课程,它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融入《素描静物》课程教学

在校生往往都有其必修的课程和内容,其中,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教学是美术生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而艺术创作往往来源于社会生活,古往今来,很多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为人所熟知,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来源,有的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则是取材于他人的生平事迹,总归离不开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3]。例如,法国作家雨果是《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著名的优秀文学作品,很多人应该都读过,作品的有关场景就是来源于幼时的记忆。再比如画家苏里科夫所画的油画《女贵族莫洛卓娃》,这个作品的灵感也是来自自己偶然间碰到的场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不尽可数,每个艺术家可能具有不同的创作动机,并得到了不同的创作结果,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动机和结总归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生活。而当代大学生往往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和实践经验,因此,参与一定的艺术实践与考察是进行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与考察活动获得必要的艺术体验,从而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和挑战,学生的思想文化与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这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很不利于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当代大学生与以前不同,他们往往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获取一些经验与方法,而互联网信息冗杂繁多,鱼龙混杂,再加上现在很多大学生思辨能力不够强,不能准确分辨信息的真假,不能有效筛选健康有用的信息,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转变。过于依赖网络和大数据也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而高校开展教育工作则关系重大,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因此高校必须要担负起责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尝试将思想政治课程积极贯穿与高校其他课程当中,例如在学生的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中巧妙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与渗透,让学生在艺术考察与实践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鼓舞,在学到艺术知识的同时能获得精神的陶冶。主要是在实践当中积极融入我们的主流价值思想,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明确审美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科学合理的《素描静物》课地点为“课程思政”提供保障

美术专业具有自己的特性,光有理论知识根本不够,美术创作来源于实践,关于美术的学习与提升离不开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因此对于美术的教学也不能缺少实践环节,应当设置合理的艺术实践与考察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基础课程之外,需要有效结合校外实践[4]。随之,艺术写生应运而生,很多高校通过组织学生艺术写生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也因此出现了很多实践教学基地。美术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并主动地去传承去推广,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兵马俑、龙门石窟等艺术作品的学习与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还是对中华文明的了解,是对历史的见证。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并看到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逐渐滋生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一个良好的艺术实践与考察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因此教学实践场地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旅游业不断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多,很多以往的写生地早已改变了模样,越来越商业化,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正在逐渐消失,很多优秀文化精神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而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更应当承担责任,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生在实践过程中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当注重对艺术考察地区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去传承,在艺术考察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老师也应当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例如鼓励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与实践效果。因此选择艺术实践与考察地点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地的风光,还需要着重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资源,借助优秀的文明成果让学生在艺术体验过程中受到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滋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并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优秀美术作品为《素描静物》课教学提供参考

我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非常多,体现列强入侵导致家破人亡的悲惨现状的有蒋兆和的《流民图》;再比如反映面对西方列强压迫奋不顾身、奋力拼搏《负伤之狮》,由徐悲鸿所作。再比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体现出革命战士面对危险与压迫宁死不屈。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着去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激发爱国之情十分重要。我国美术遗产十分丰富,这也为高校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很多优质的素材。美术教师则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对作品的讲解与欣赏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去了解历史文化去感受民族气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主动去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并引导学生去尝试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融入历史文化,从而使自己的美术作品符合主流价值观,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志,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融入主流价值

艺术来源于实践与生活体验,通过艺术实践与考察有助于学生学会审美,提高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5]。所以,开展美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尊重客观发展规律,积极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美术教师也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仅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还应当积极对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解说,引导学生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将专业创作联系实际,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在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将美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过程中往往会收获很多,因此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制作完成课堂总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过不断地反思,更能够加深实践印象,并尝试着去思考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更加巩固实践成果,也能够使得在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深。艺术实践课程往往是一两周的时间,时间并不长,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一定教学成果,必然不能仅仅是欣赏美术作品,而是要在艺术实践过程中积极融入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在艺术体验过程中获得良好思想情感体验。美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毫无相关的体系,反而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想要积极促进二者有效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往今来,大部分艺术作品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应当积极挖掘美术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积极弘扬与发展美术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积极探索和促进美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展,从而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牢固掌握美术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正确的审美意志,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逐渐融入学生的心中,不断坚定信念,保持民族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3.

[2]张祖明,张旗.把握立德树人工作目标做好溯源红色“课程思政”——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德育),2017(12):54.

[3]伊格纳契也夫等.绘画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77.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0.

[5]张廷,杨永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策略[J].美与时代(中),2019(10):67.

作者:倪林依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