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课程育人模式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1-25 03:44:29
导语:“下乡”课程育人模式实践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提出文艺是为什么人,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纵使文艺的创作方法有千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两场时隔72年的文艺座谈会讲话,都明确“二为”方向,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强调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因此,扎根社会,深耕生活为人民的艺术思想一直是艺术院校育人的学术价值导向,“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也是艺术院校的核心课程与最为重要的育人传统。
一、艺术院校“下乡”实践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一)“下乡”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下乡”是艺术工作者为了收集艺术创作素材而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自古以来是学习艺术的必要方法,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还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均强调艺术创作需体自然之道、以造化为师。艺术家只有深入实地去探察、发现、感悟,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进而创作出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所以“下乡”一直被艺术工作者作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现在“下乡”在各大艺术院校专业课程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艺术院校将其作为学生实践学习和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列为实践教学专业必修课,因此“下乡”兼具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任务和意义。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下乡”是社会育人的生动课堂。实践是汇通艺理,“下乡”则是逼近现实生活。这个现实不是日常生活的细碎厉验,而是时代生活的共同现场,是引导学生对大时代的目睹与置身其中,它既构成艺术创作的核心意义——那是现实的深处,也是艺术的源泉,更是通过“下乡”这种社会育人大课堂,建立学生个体与社会的链接,培养艺术院校学生“在地”的艺术态度与工作方法,并通过主题性教学与社会服务塑造学生对“乡土”与“家国”的深度理解与创新创业能力。这堂课以社会为田野课堂,以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民为描绘内容,构成社会育人的生动课程。(三)“下乡”是文化自信的培育温床。“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是推动本土“文化自信”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课程和教学实践,它对于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文化根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意义。以强调“在地性”研究方法构建的新时代“下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新一轮研究与建设性探索。它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研究社会形态与自然历史的构造关系,在自然造化中体验本源与机缘,在社会前线开启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思考人本与经验,在营造法式中认知造物法则与生活智慧,在主题研究中汇通知识与培养创造力,在团队组织中培养协作意识与协同能力。以此为前提,新时代“下乡”实践课程将思政建设融入到专业教学之内,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新特色,调研既是专业方法,也是国情教育、历史传承的现场,它将现实与专业教学紧密相连,成为落实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课程,也成为树立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美术学院“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一)以知行合一为目标,贯穿“三全”育人的课程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全面深化和提升艺术院校“下乡采风”的传统模式,紧扣时代脉搏,以专项社会调研和主题现场实践为手段,直面社会发展的时代现场,建立了“下乡”专业实践课程的常态机制,覆盖全校各学科各年级学生,并以理论+实践的形式计入学分。每年春秋两季,安排学生下乡教学实践课程,春季有近1000多名学生参与,秋季有近1800名学生参与,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进行下乡考察,下乡地点涉及全国近20个省份。下乡实践课程既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各专业教学的重点,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课程群。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核心课程,下乡实践课程将学习传统经典艺术、社会学调研、专业技能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融课程思政于一体,在每一学年的春秋两季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课程时段,分赴各地调研、实践。其中春季以大一新生为主,这是他们踏入中国美术学院最为重要的一堂课。这堂课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对象,以人民为内容,形成特色鲜明的育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每年的“下乡”社会实践课程,除了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参与带队外,还有大批的专家教授参与带队。平均每年都有160余位专家教授、骨干教师参与“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带队,基本覆盖了所有教学单位,做到全员参与。“下乡”实践课程对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教师们无论身处何种现场,都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行,言传身教,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突出。在“下乡”实践课程中,教师们从前期的工作准备,课题导读,到当地的调研实践,均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专业精神对应社会现场,以调研回应问题,解决问题,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些严格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对于“下乡”实践课程的目标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以“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人民之心”为导向的育人创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美术学院回应讲话精神,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前期计划、调研准备、现场写生以及实践劳作为教学方式,促使师生与现实生活相互融通、学以致用,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的无缝连接,使专业学习与思政育人充分结合,互为动力,对教学目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不仅建立起一套完整有序的教学方法,也通过这一方法促进师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及社会担当。中国美术学院的“下乡”社会实践课程中不仅设计固定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运用社会的资源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深入学校、社区、街道等开展调研实践、志愿服务等,打造“身边的思政课”“行走中的思政课”“星空下的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同时,学院积极落实重点院校建议中“三拓展”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基地的设立和建设,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素材和社会经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业就业能力,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带动当地文化水准的整体提升,有力地促进当地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形成双赢格局。(三)以“星空下的思政”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政同频共振的协同创新。中国美术学院倡导“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那里”的育人理念,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内外,并形成育人合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美术学院根据各院系专业教学计划,组建实践教学团队,确定思政实践教学主题,共同确定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以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为联系纽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专业院系紧密协作,将思政实践教育与专业下乡写生、艺术调研有机结合,奔赴全国各地的下乡采风基地,将思政课堂置入专业教学现场,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和育人的全过程。“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推进思政课程的渗透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和受欢迎度,有效解决了思政课程时效性不强、合力不够的困境,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由“抵触”到喜欢,充分分享与挖掘了农村生活丰富的教学素材,积极参与到课上讨论、课下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创作精彩作品中,把自己“沉进去、放下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打造了课上课下紧密配合、师生广泛互动的移动课堂,“学生在哪里,思政课程就在哪里”,切实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下乡”社会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回答了“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个根本问题,也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渗透,凸显出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的全格局。
三、艺术院校“下乡”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的建设方向
(一)持续完善“下乡”实践课程育人体系。“下乡”社会实践课程育人模式,经过多年打造,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我们要持续加强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四个正确认识”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课程育人”体系,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课程与育人目标中进一步细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调研和田野考察中学习专业知识,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掌握系统的方法论,为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四有”好教师为要求,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集修身、立学、施教、育人为一体,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课程育人的优势,设定“育人”特区,优化管理与服务职能,建成“重点投入、统筹兼顾”和资源共享的机制,充分挖掘潜能,举全校和全社会之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学教育的全过程,“三美”理想和“哲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心灵教育融入切实的劳作和技艺的操持中,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书写文化自信,结合专业知识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成长为综合能力突出并富有道德责任感的时代青年,为灿烂的青春烙下中国底色。(二)精心打造“下乡”社会实践一流金课。在中国美术学院持续“双一流”“重高建”建设进程中,“下乡”社会实践课程育人,整合多方资源,拓展平台载体,打通专业教学、思政下乡调研与授课、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多个出口,努力打造社会实践“金课”。这堂课,有历史积淀、有长期磨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院“四通”育人目标优化课程,以“金课”打磨提升内涵,以“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熔炼特色,将“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作为根本指标,铸造一流金课,以点面结合方式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评建结合机制推进课程改革和内涵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以创新课程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课程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校园、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助力“双万计划”。(三)聚焦社会文化研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深入地方文化与生产生活的主题研究为路径,掌握“在地”的研究方法,开展与地方服务结合的教学。在每一个教学点设定服务地方、校地合作的教学计划,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挖掘该地区在自然生态保护规划、历史人文遗存、民俗民艺活化继承、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可生长点,带领学生进行课题式研究,帮助地方政府形成方法和思路,构建教学体系自我完善、自我升级的生态系统。要依托高等艺术院校的资源,构建以课程为内核的文化、服务网脉。依托专业实践,发掘地方文化,深度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文化建设,以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美作为社会美育使命和担当。依托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持续优化“千村千生”社会实践服务。依托媒体资源,结合艺术社区建设,建立涵盖线上传播、线下实践两个层面的社会美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许江.美美与共[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4]朱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
作者:李昭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 下一篇:新就业形态和谐劳动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