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时间:2022-01-25 03:42:05

导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环节和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相对于一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具有教育主体多元、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模式灵活、评价方式多样等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探索构建教育主体高效协作、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模式虚实结合、教学资源开放共享、评价体系灵活多样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构建实践

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环节和课堂教学的延展,能够以形象、生动、可感、有趣的优势加强对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探索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并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提升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加上受一些客观条件制约,因而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围绕实践教学中的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重要方面,深入分析其相对于一般课堂教学的特征优势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索构建教育主体高效协作、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学模式虚实结合、教学资源开放共享、评价体系灵活多样的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学生在教育中的获得感和推动高校思政课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之需

2019年3月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强化思政课的实践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并规范化实践教学,是“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2008年强调完善实践教学制度(教社科[2008]5号);2015年提出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统筹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教社科[2015]3号);2017年进一步提出提高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比重;①2018年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实践教学的学分,本专科学校分别从思政课总学分中划出2学分和1学分开展实践教学(教社科[2018]2号)。这意味着实践教学不再单纯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属而存在,它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范围宽泛,通常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②因此它包括在课内、校园、校外组织实施的实践指向性活动。实践教学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因为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和深度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③从而以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方式达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与一般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在参与教学工作的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是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各方面协同配合发挥出来的显著优势。其一,教育主体的多元性。课堂教学从备课到考核所涉及的教师和部门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要少得多,在校内基本可以完成。从实施这一过程的两端来看,集体备课和闭卷考试参与的教师和部门相对多一些;处于中间环节的教学过程一般只需要由承担课程的老师各自负责,专题式轮转教学则需所在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则不一样,涉及的教育主体比较复杂。从组织、开展到考核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学院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参与,还需要学校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多部门协调配合,校外实践教学更是需要借助于社会力量。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参与实践教学虽然组织管理难度比单纯的课堂教学大,但有利于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健全思政课组织管理方式以形成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也有利于合理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加强校内校外合作,从而达到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的目的。其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有供统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有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及时融入社会热点、时政热点及理论热点等新内容,但教学核心内容相对稳定。与之不同,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校除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相应设计实践方案以加深对课本中相关内容的深化理解外,更多的是拓展教材内容以及与学校实际、地方实际、社会实际等密切结合,因而具有很大的变动性。不同思政课程、不同院系、不同学校、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和时代背景,实践教学内容可能都会不一样。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实践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可以挖掘当地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也可以与国家重要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如建党建军建国周年纪念活动等相结合进行安排。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虽然会对实践教学活动提出很大挑战,但其教学效果明显,能吸引学生融入教学过程,使其在新颖、生动而不失内涵的实践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其三,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就教学模式来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渐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步得到推广和普及,而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在课堂教学模式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可采取的模式更加灵活多样。除了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研讨式教学、演讲比赛、时事热点汇报等多样化的形式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参观活动、组织校外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以及以灵活分散的方式以学生社团、团队或以学生个人的形式进行自主社会实践。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VR技术推动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在现场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推动实现超现实教学。其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现行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通常有考查和闭卷考试两种形式。由于课程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就评价的方式来看,可以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最终成果为重要考核依据,例如调研报告、实践活动展示、微视频、微电影、经典著作品读心得等;也可以采取综合性的考核办法,即综合量化指标和定性分析,把过程考核、阶段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进行考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改变传统单一考核方式的局限性,既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学生乐闻、乐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总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乐用、乐行,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总之,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实践教学同样不可忽视。因其具有上述显著优势,它既能拓展、巩固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又能深化理解思政课教学中的重难点,优秀的调研报告等实践成果甚至还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从而能推动课堂教学(教社科[2015]2号)。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从理论上的分析来看,实践教学虽然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育人功能不可忽视,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其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本应具有的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教育主体尚未形成合力。由上述内容可知,实践教学的教育主体由思政课教师、学生所在学院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多部门组成。只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以形成合力,才能使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思政课教师及其所在学院独自完成,辅导员等其他力量则参与较少,即使是思政课教师之间也多是各自行动而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上的误区。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各高校也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思政课教学在制度保障、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但这更多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实践教学仍然被认为是承担思政课教学的单位和教师的责任。这一认识上的误区使得规划科学、管理高效、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难以形成。其次,教学内容缺乏统筹安排。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无法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彰显时代性。一是思政课程之间衔接不够。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安排,导致教学内容与课程实际相脱节,且不同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即使在同一门思政课内,除了课堂实践外,校园实践、校外实践的教学内容也通常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大。二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专业社会实践相脱节。没有在大思政视域下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没有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仅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重复的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彰显时代性。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等观念依然存在,课堂教学往往能紧密与时代结合,积极融入最新时政及社会热点等内容,但实践教学因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份关于教学内容的计划安排往往使用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再次,教学模式仍需继续拓展。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受实践场所、经费、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采取课堂实践和学生自主实践的模式。课堂实践主要是利用教材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研讨、辩论、演讲等模式;学生自主实践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或寒暑假的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完成。这两种实践模式的优点是组织容易、便于完成,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针对性不强是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它们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没有有效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差别统一布置的实践教学模式,吸引力和感染力有限,也容易造成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应付心态对待社会实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就目前来看,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现有评价通常以学生提交的实践结果为考核依据,如实践报告、参观心得、视频制作等,然后授课教师以总评的形式把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成绩归入思政课程总成绩中。这种比较单一的考核模式不能动态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态度、思想变化等,没有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单纯由授课教师进行考核的方式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实践教学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总之,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轻结果式”的考核方式与实践教学“重过程”的精心计划和组织开展存在一定差距,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推动实施“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运用协同理论,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现实困境,推动其“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必经之路”。④协同学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提出,主要研究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结构规律,它强调的是“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的协同配合,从而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并支配系统有序发展,实现系统要素的聚合放大,产生协同效应”。⑤协同理论适用于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不仅源于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协同理论高度契合。前述实践教学在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体系等方面具有的特征已经阐明它是一个由多要素参与和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系统内部协同推进其优势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其面临现实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因此,围绕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其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一)教育主体高效协作。参与实践教学的教育主体是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多元化主体,只有教育主体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首先,提升教育主体意识,树立“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因而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全体教职工、学校所有部门时刻都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其次,健全组织管理方式,形成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学校主要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参与拟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给予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重要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实践教学专属部门,由专任教师负责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教学,以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各门思政课的分散状况。最后,整合教师队伍,促进思政课教育主体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之间协同配合、发挥各自特长成为教学中的关键力量;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力合作,既借助辅导员力量组织实践教学,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学校教师与社会力量协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积极引入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加入教学团队。(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既涵盖不同思政课教材内容,又涉及专业课相关内容以及时事热点问题和区域、社会特色文化资源等重要内容。因此,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方面。一是深耕思政课教材,挖掘和巧用教材中的实践内容。依据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从整体上凝练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强化适应教育和价值引领,注重锻炼理性思维和开阔历史视野、加强关切社会现实和提升实践能力,既做到主题鲜明有特色,又做到课程衔接不重复。二是整合思政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通过引入专业领域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三是紧跟时代步伐,把社会、国际等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入解读时事热点,适度选择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专题报告、课堂讨论、汇报演讲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例如,围绕席卷全球的疫情,通过云演讲、微视频、征文等形式开展以青年学生视角观疫情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抗击疫情中的中西方社会制度比较以及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四是善用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积极融入实践教学,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总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既有呼应教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又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回应学生现实关切的教学安排,在内容充实的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三)教学模式虚实结合。由于不受教学场所约束,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除了可以开展现场参与的真实可感的、体验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还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实践和虚拟仿真实践。因此,在已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现场实践、网络实践和虚拟仿真实践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其一,优化现场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基本延续了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课内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政课和专业课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演讲等多种形式的课内实践性教学活动;依托授课班级、学生会、社团、院系等组织的系列文化活动精心安排校园实践;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地、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其二,继续完善网络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在疫情暴发等重大事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利用学校和学院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慕课、超星学习通等多种网络和学习平台,推送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料,组织学生在线开展答疑、讨论、调研等实践活动。其三,利用VR技术开展虚拟实践教学。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教学资源时空转换。采取沉浸式、桌面式等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多源信息融合的立体、动态的仿真环境中体验现实情景,甚至是现实中难以再现的历史情景,以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是高效的实践教学必备条件。从目前来看,一所高校开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往往局限于本校使用,因此,打破校际局限,开放共享教学资源也是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方面。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建立不同范围内高校之间的教学联盟是探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可能路径。2018年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成立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联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必将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⑥通过不同层面的合作,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线下线上联动的方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线下共享校本资源和实践基地,为合作学校现场实践提供便利;线上共同开发和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同上一门思政课等线上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开放共享教学资源不仅能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而且能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共同进步。(五)评价体系灵活多样。教育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协同推进,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灵活多样。第一,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思政课教师、学院、学校、社会都参与了实践教学,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以思政课教师评价为主导,同时将多元化的教育主体纳入评价体系,综合学生辅导员、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的评价,以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性。第二,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实践过程、思想状况等表现,又把学生的汇报、微视频、实践心得、调研报告等丰富的实践结果适度量化,从理论水平、情感自觉和行为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在综合考量中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定性分析。第三,动态化的考核过程。过程考核、阶段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一方面考核学生在某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习过程、阶段表现和实践结果,另一方面在大思政视域中把所有社会实践综合起来进行总体评价。第四,双向化的考核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在加强考核学生学习状态的同时,注重学生对实践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中的不足,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政课顺应新形势、在深化改革中破解现实困境的必然趋势,也是强化实践育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②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含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2004(6):75.

③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6.

④⑤张文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75;76.

⑥刘以沛,温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论坛”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96.

作者:陈爱萍 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