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17 08:33:07
导语:高职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到与自身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领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达到了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目的,也让教师收集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与学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能力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对电力类专业学生。电力行业具有特殊性,其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对员工的要求都很高。电力行业需要高科技人才的同时,也需要大量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加之电力行业对学历的高要求,致使高职院校电力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即使被录用,由于专业和竞争能力弱,高职院校学生从工作开始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骨干,需要的时间周期长、难度大,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文献[1-3]从教学改革、开设就业指导和开展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途径。但对于电力类学生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少有介绍。本文考虑以校外实践活动为渠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电力行业的生产现场。实践中除了教会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课外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变化的能力[4]。因此,学生就业能力需要从多角度去考虑,不应单纯地看学生的成绩或者能否找到一份工作,还应考虑学生就业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等[5]。此外,就业能力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概念,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与其自身品质特征相适应的特定就业能力,在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价上不适合用同样的标准。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能力和知识技能相互关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能力则是在不断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习、锻炼形成的。文献[6]较全面地介绍了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表明就业能力主要包含如表1所示的几个方面。总的来说,就业能力是一个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性,具有自身擅长的能力,体现出的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偏向性。例如:有些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强,其就业能力在交际方面的优势就较突出;有些学生思维活跃,理论学习能力强,其就业能力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就会更突出等。当然也会有少数个体同时具备多方面优势。但无论是哪类学生个体,都需要对其薄弱的方面加强培养,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本文针对表1所示的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共青团重庆市委举办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与实践。
2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施策略
根据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这一目标,将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目的地供电辖区小作坊用电调查;二是社会实践(2017年为攻坚扶贫考察,2018年为国情社情考察)。考虑培养电力类学生就业能力这一目的,实践活动起点设为目的地的供电公司,从“电”的角度展开上述两部分内容,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下发实践活动通知到在校电力类专业学生,注意加强宣传力度,确保告知所有相关学生,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报名参加。2)统计参加实践活动学生人数,逐一谈话了解学生特点(带队教师为专业课教师,对大多数学生已有一定了解),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任务初分[7]。3)告知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组织形式和主要任务,组织学生梳理已学课程,以及用电安全经济性相关知识,自行收集学习工厂外来人员入场安全须知方面内容。实践活动主要任务及流程如图1所示。4)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活动目的地的基本情况,制订初步的社会调查问卷。5)组织学生一同进行分工合理性讨论,并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工作任务微调。整体分工思路见表2。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可以胜任的工作,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不足参与其他相关项目来提升,在工作中相互指导,共同进步。6)带领学生到目的地供电公司了解供区用电详情,老师指导学生根据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据挑选出3~5个典型的待考察工厂,并收集其电费构成情况。同时根据当地用电变化情况指导学生梳理当地社情。7)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小作坊和社会实践考察方案,并根据目的地社情修订调查问卷。8)每天上午带领学生走入农村小作坊进行用电调查,要求学生在现场进行观察、讨论和记录,现场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小作坊主合理化建议。下午学生分组展开社会考察,同时完成调查问卷。晚上学生汇总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形成这一日实践活动的总结。9)返校后,学生将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两份完整的调查报告。一份为对农村小作坊的用电安全性和经济型的分析及合理化建议报告,另一份为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3效果分析
2017及2018年的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供电公司了解目的地用电详情,通过用电情况了解当地的基本社情和发展以及周围小作坊的情况,从而展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团队得到当地供电公司的积极配合。当地供电公司除了给予热情的介绍与指导外,还提供了近几年的城市用电数据,以及当地小作坊数量、地点和用电数据。他们详细介绍了当地电力发展情况,带领学生到供电所和公司员工培训场地进行参观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所得到主要成果见表3。学生在实践活动前后的表现对比见表4。表3中提及的所有资料均形成电子档,格式规范,图文并茂。由表3、表4可以看出,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帮助。其中2017年的“脱贫攻坚服务团”被评为“2017年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共4人次被评为“三下乡”优秀个人,1人获得重庆市赛项铜奖,1人获得国家级竞赛团队二等奖。学生的进步和成果虽不能全归功于实践活动,但实践活动对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下面将详细介绍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帮助和效果。1)知识技能整个过程让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目标;(2)确定调查方法;(3)实施任务,获取数据;(4)研究讨论;(5)形成结论;(6)提出对策。在供电公司参观学习,学生看到了实际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和真实的实时动态潮流及保护数据等。学生带着问题与现场工作人员交流学习,拓宽了知识面,学习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到小作坊考察用电安全,寻找用电安全隐患,学生互相讨论找到解决方法,并与小作坊主交流,给予建议。学生根据小作坊电费构成核算其用电经济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这些只能在教室里看图片、实训场地看模型来学习专业知识的电力类学生而言,本次实践是一次珍贵且有意义的经历,师生均收获良多。对已经学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大二学生而言,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能真正做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和思考,从而正确应用曾经认为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以完成“小作坊用电安全经济性建议书”,整个过程和成果让学生拥有很强的获得感。而大一的学生在配合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任务时,也对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下半年的学习情况,证实了实践活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帮助。从表4可见,学生的学分绩点2017年提高了0.03,2018年提高了0.16。学生们需要根据掌握的数据和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完整的小作坊用电安全和经济性建议书和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整个过程要求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尤其是办公软件。由擅长计算机操作的学生指导不熟练的学生一同完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操作能力重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图2为学生所做总结报告中的截图,总结报告做到了图文并茂,内容清晰易懂。2)自我管理能力实践活动期间由于压力大,个别学生出现偷懒、消极等不良心态,但是在其他团队成员的影响和督促下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作出调整。学生们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自我管理能力上有一定的提升。从表4中学生实践前后的表现对比,尤其是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和比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前对自我要求和管理上相对宽松懒散,参与实践活动后,自我要求更积极向上更严格,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的提升。3)胜任能力对于高职类学生,实践活动中最难的任务是数据处理,即根据实地考察和供电公司提供的小作坊用电数据总结小作坊用电安全经济性。任务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且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拿到数据后仅有部分学生能在数据列表中读出一些可用信息。通过教师指导这部分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担当起接下来的指导任务,带领其他同学从用电时段、电机容量选择和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方面考虑,一起按时完成小作坊用电安全和经济性建议书。考虑到分析过程专业性较强,因此学生多采用图表对比的方式来表达,使得建议书对小作坊主而言变得鲜明易懂。方案截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制定的方案2每月可为该厂节省近1/3的电费投入。(a)原始数据截图(b)建议方案1截图(c)建议方案2截图图3某小作坊经济用电建议书截图实践活动时间短但任务多,教师只做指导和检查,任务完成进度和质量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如表3及表4所示,实践活动最终成果丰硕,而此后学生们面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且表现优异,不难看出实践活动在学生胜任能力方面的影响。4)领导能力整个队伍设有一个总组长,负责在实践活动中领导组织日常活动,一般选担任过班干部职务的学生,其本身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实践活动就如一场真实的演习,使学生进一步成长。对于其余不善于组织领导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可在实践中培养。鉴于各项任务要求先做组织规划,再进行任务实施,最后总结归纳,需要有人进行组织领导,所以做每项任务时均设有小组长,负责领导组织任务的开展。选择擅长该任务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一同开展任务,在完成任务中这部分学生得以锻炼,培养了其领导能力。以从电的角度总结社会调查报告和小作坊用电经济性建议书为例,这类任务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选知识掌握较好,爱学习,但不善于组织协调工作的学生(校园中这类学生普遍存在)作为该任务的小组长。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分配任务组织开展工作,但通过试着与大家沟通协商讨论,工作进行变得顺利,任务圆满完成,自信心也增强了。返校后学生们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他们的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5)职业规划能力方面根据实践前的谈话了解到,学生们大多对自己的专业,未来将从事的行业,尤其是职业规划和发展方面,思考少了解少,因此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目的地供电公司及与公司员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电力行业及其发展情况,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再通过小作坊考察让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了解电力行业。学生的自我总结明确表明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提升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参与实践活动的2016级学生毕业前均有自己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未来规划,这使他们能够拥有自己满意的新起点,见表4学生就业情况。6)社会适应能力在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完成新的任务。整个实践过程成果丰硕,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力量,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积极参与各类培训、竞赛等活动,勇于不断突破自我,如表4所示。这也是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体现。实践活动的第二部分是社会考察,设置了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两个实践内容。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在40℃的高温下穿梭于大街小巷,遇到了积极正面的理解和配合,也遇到了消极负面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但学生们形成了相互鼓励和自我调节的良好氛围,走访过程中没有一丝懈怠,对于质疑声也一一包容接纳,完成了全部调查问卷,认真仔细地记录下社会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建议,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最后形成了一份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参加实践的学生们性格迥异,各有所长,实践活动中大家互帮互助,互相敦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接纳包容和团队合作能力[8]。指导教师在考察过程有意训练不善于表达沟通的学生,让他们多参与、多锻炼,鼓励他们对各类人群进行采访,与陌生人交流,如图4所示。几天的走访调查结束后,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看到他们表达沟通能力有所提高。此外,社会考察中小县城体现出的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让学生们感触深刻,印象最深的是市民对交通规则的严格遵守,这种安全规范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电力行业的一次不守规则就可能是以生命作为代价,因而安全规范意识对将来要从事电力行业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这种意识也正是电力企业在选择员工时最为看重的要素之一。在实践活动中,任务设置、任务分配、指导任务实施、完成任务及总结,都由教师来负责,这培养了教师的实践能力[9]。这一过程也让教师收集到大量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资料,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4结论
本文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将学生从教室带到生产实践中去。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将实践活动与专业紧密联系起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通过合理的任务设置和任务分配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10],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分工,任务分工时采取强弱结合的模式,不但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补齐短板,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两年共两次的实践后,参加活动的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对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不再懵懂和迷茫,增强了就业信心。即将步入社会的2016级学生也均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新起点。两次实践活动显然无法完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做到了指导、引导、激发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于已就业的学生,未来可以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需求,从而进一步完善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方法和过程,使其能更广泛、普遍、有效地应用于学生的培养。
作者:赵莹 郭剑峰 曹文玉 李霜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视唱练耳音乐艺术研究
- 下一篇:现代化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