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探究

时间:2022-11-27 08:46:49

导语: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探究

摘要: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教育的重视。本文在论述了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实践育人的不同形式之后,也对目前高校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加强实践育人的机制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模式;构建

目前大学生教育更加侧重于理论课程的教学,但对实践育人方面虽然有所加强,但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的最终归宿还是要进入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实践可以为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做必要的准备工作,锻炼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所以,实践育人应当在大学教育中引起更多的重视。

一、实践育人的意义

(1)扩展社会视野,丰富知识体系。高校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则要求较少。社会实践可以让高校学生接触到同学、老师以外的其他人群,在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性,有利于高校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面对大学生活。(2)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待加强。而社会实践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地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整个过程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既需要团队进行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任务,又需要个人独立自主地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与别人协商共进的品质。(3)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高校的教学知识与社会的人才需要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高校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修定一般有一定的周期。一般高校会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很快的。而高校学生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不断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就业需要的品质,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实践育人的形式与内容

实践育人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社会、学校、学生三方有机结合和互动,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协同合作机制。在设计社会实践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年级层次、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合理安排实践形式和内容,根据内容的差异,有专业实习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调查实践、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1)专业实习实践。专业类的实习实践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又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专业性质的实习实践对大学生每个阶段都比较重要,应当根据院系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提高在专业范围内为社会服务的本领。(2)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大学生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对大学生的品格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学院可以积极打造一些志愿服务的常规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责任感。(3)社会调查实践。社会调查实践是指大学生走向社会,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探求解决途径。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社会生活,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探究,帮助大学生解决困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学校学院应当鼓励高年级同学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也可以规定主题,集中组织进行实践。(4)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等,并且能够获得一定的有益成果。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改革的精神,对社会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很多专业和非专业类的科技创新比赛,学校和学院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这些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实践育人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积极探索和开展了各种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分别探讨几个主要问题。(1)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或同一个大学生的不同培养阶段,不同的社会阅历,导致其有不同的实践需要。但目前各高校只是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者无差别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实践设计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获得相应的实践锻炼机会,也不利于在实践中发挥学生服务社会的作用。(2)实践活动偏于形式化。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主体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践任务而去参加实践。这将导致大学生不能从实践中汲取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发挥通过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一问题在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实践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考评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高校对于实践活动的评价大多采取的是评分评优制度,考核方式单一。由于最终实践考核评价体制中定性因素为主,主观性很强,评价合理性和公平性没有得到体现。并且考核时忽视了整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真正表现,没有将实践目标与实践内容、实践效果综合进行分析评价,导致大学生对实践过程重要性淡化,更加注重申报材料等次要的内容。(4)宏观设计有待加强。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宏观设计不够,对大学生实践的实践目标、实践内容等规划不完善。宏观设计上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实践目标,对实践活动应该达到的效果认识不足,也不能合理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实践行为,使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实践育人机制模式构建

(1)建立完善的实践机制。为规范大学生的实践行为,应当建立完善的实践机制。实践机制应当包括:合理完善的顶层设计,丰富翔实的实践内容,专业高效的指导团队,细致全面的后勤保障等。既能保证实践队伍在实践过程中安全、高效地完成实践目标,又能增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通过实践提升能力。(2)创新实践评价模式。实践评价模式应当进行优化,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带队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并且发现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实践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通过对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和反思,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改进大学生的实践行为。(3)产学研用密切结合。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大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做准备。所以实践活动不只注重教学作用,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带来的社会效益。通过产学研用多层次的结合交流,对大学生的实践设计更加全面,不仅让大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更能锻炼为社会服务的本领。(4)加强思政教育实践。目前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针对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大学生之间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其他实践过程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钢,岑昱玮,蒋余芸.“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工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方案研究[J].智库时代,2017(16).

[2]徐镇峰,徐君莉,林炜.高校实践育人的现状与路径构建[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1).

[3]王卓凯,李力,胡小溪等.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的思考与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6(1):65-67.

作者:吴运卿 李响 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