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研究
时间:2022-09-27 09:59:17
导语: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已有30多年历史了,始终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活动指导原则,活动范围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且取得明显成效并累积大量经验,也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按我国高校入学标准年龄来看,高校现在已有部分在校大学生是“零零后”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相比于以前的大学生有明显区别,这些区别也会表现在其进入大学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第一,“零零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直接影响其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第二,“零零后”大学生在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主观意识非常强烈;第三,“零零后”大学生在选择参加何种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目的性很明确。
一、“零零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于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兴趣的影响
“零零后”大学生是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物质生产相对丰富,中国民众家庭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已基本解决温饱,在成长经历中很少感受过经济紧张,吃苦耐劳精神相对缺乏;同时,受限于当时我国仍然实施计划生育制度,有很多城市地区的“零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得到关注度非常高,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显现出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另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零零后”是留守儿童,家庭关怀不够,不善与人交流;另外,我国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整个国民社会的自信心都在不断提升,而“零零后”身处于这种社会氛围,其部分会表现自信心过度,一旦受挫反而无法接受。这几个方面都会影响“零零后”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程度。目前,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仍然是一个让学生体验各种社会形态的过程,而学校组织的基本都是以团体形式来进行的,且是在与学校环境截然不同的状态下开展,在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与“零零后”自身经验与知识储备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有一定抗压力。因此,高校必须着眼于未来“零零后”大学生将成为在学生主体的现实情况,从自身转变,积极适应“零零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开展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第一,根据“零零后”大学生重视自身体验的情况,可以在他们刚进入大学后参加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把个体实践和团体实践结合起来或鼓励“零零后”大学生内部自由组合团队,以培养他们逐渐适应与他人合作的意识;第二,依据“零零后”大学生日常生活情况,推出社会实践地点多样化,不必须全程在农村,可以城市与农村整合,一阶段在城市,一阶段在农村,给他们一个过渡期;第三,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时,结合“零零后”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设定合理活动困难度,最终达到即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又让“零零后”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成就感。
二、“零零后”大学生在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观意识强
“零零后”大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尤其表现为对于平等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仅有的。以前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更多是被家长灌输“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的观念。但是,城市地区的“零零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更多表现为三口之家,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只能与家长对话,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逐渐塑造了他们对于平等话语权的强烈意识;另外他们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虽然学校强调集体教育,但是“零零后”更加重视展示个性,推崇与众不同,不喜欢整齐划一。这些情况在“零零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明显,具体体现就是他们在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形式、安排活动内容、参与活动方式等方面都有强烈自主意识,不会完全被动服从学校安排。但现行高校教育理念还秉承老一套,没有与时俱进、变革思想;仍采用上对下教导、直接安排命令等模式,导致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取得相应效果。这是因为忽视“零零后”大学生对于话语权的要求,没有给予他们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因此,很多高校虽然在不断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确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流于形式等境况。所以,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从现状出发,高度重视“零零后”大学生对于话语权的要求,改变原有工作方法和理念,做到与其观念无逢衔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定,构建一个学校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以应对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所遇到的各种困境。例如,可以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学校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学生的想法,并从学生想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学校现状找到重合点,且在与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之后,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执行方案,确保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能有充分参与权和对话空间,实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零零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很明确
现今,高校都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让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进行思治教育的重要方式。高校也一直在强调只有读书才能使人明智,但明智之后更重要的是实践和运用,同时在为国家与社会奉献自己力量的过程中,让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所以,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都是有明确目的,且基本都是根据在校学生大多动手能力不强、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缺乏关注的现状而制定出来的。但在面对“零零后”大学生群体时,这种工作思路已有所滞后,不符合其实际需求,因为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零零后”大学生在其成长历程中,其信息获取渠道要远远超过以前任何一代人,不必须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才能得到知识,很可能在某方面他们的知识比其指导老师要多,进而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出现他们不认同学校原来设定好的活动目的,而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制定活动目的。同时由于“零零后”信息获取渠道较多而使其知识面宽广,所以他们在做决定或参加活动时,其自身会有一定程度思考,以明确活动目的,不盲从。因此,高校在针对“零零后”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认真调研,做到有的放矢,制定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活动目的,有针对性、有区分性的开展活动。千万不要期望于事前不调研,事中随意制定一个活动目的,事后通过学校的权威性来推动活动开展,这只能致使活动流于形式,毫无成效。
参考文献:
[1]章井平.“00后”学生个性特征成因与教育策略[J].都市家教,2016(7):139.
[2]关晓光,阚颖,孙人杰.关于辽宁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调查分析[J].新校园,2016(12):18~19.
[3]张智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当代经济,2017(01):102~104.
作者:任宗仪 郭金梅 程继华 单位:1.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2.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3.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贵州师范学院教务处
- 上一篇:体验式情景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 下一篇:职高生毕业综合能力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