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思考
时间:2022-06-05 10:53:05
导语: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要]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当前,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在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目标导向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和存在问题,找到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大学生
社会实践是指以大学生为群体组织参加的各种有计划性和目的性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水平、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侵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必须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正向发展。(一)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历史使命指出:“国无德则不兴,人无德则不立”。大学生成长成才离不开德育的涵养,更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引领。培育人才,要先塑精神、先立德。社会实践便是大学生铸立精神、培养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广泛深入基层,到革命老区、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历史和实践中汲取养分、增长见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通过社会实践切身体会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进一步强化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书写人生新华章。(二)知识积累———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发源地,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应仅限于对书本理论的学习和领悟,更重要的是要把自身所学所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人才、积累知识的一个途径,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还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开拓新境界。因此,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将实践育人的目标具体显现出来,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三)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为什么要实践?实践又是为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时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应“随波逐流”,也不应以功利性追求作为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向,而应该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强盛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入基层,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锤炼本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弊疾也逐渐显现出来。(一)已有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参与面广、投入多、社会影响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层面广,而且实践形式丰富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日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其组织形式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资源为依托、以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强调了师生之间在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性,突出对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并要求把社会实践教育落实到教学当中。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案例分析、现场教学为代表的课堂实践活动;以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为代表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毕业实习、课题组调研为代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类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2.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主要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社工和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为代表的活动。不同于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内社会实践活动更偏向生活化和趣缘化,主要是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由大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策划,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活动。以学校为平台,以满足学生需要为目标,以学生兴趣联系为纽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的总和。3.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大学生走出校门,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以暑期“三下乡”、“三支一扶”、青年志愿者驿站等为代表的活动。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教育、知识积累和社会化都大有裨益。(二)经验总结回顾大学生社会实践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1.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的根本目标纵观古今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历史,无一不是出于实现学生成长成才这一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目标。理论知识作为高度概括和凝练的完整概念体系,只有与实践紧密联结,才能成为指导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增长才干、塑造自我乃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催化剂,这是我们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紧紧围绕“实践育人”的发展目标,紧紧把握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才能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2.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史时不难发现,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社会都会呼吁具有强大实践动力和实践能力的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活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把握世界的普遍本质,形成理性认识,最后带着既成的理性认识再次投身于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根据不同的学习时期和阶段,大学生应分别进行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3.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基本要求回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不断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由单一贫乏到饱满丰富的新态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条件为转移,依据现实状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与变革,与时俱进,推动实践水平不断向前迈进。新中国成立后,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和劳动,开展“知青下乡”等系列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因时展的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等活动。(三)不足分析实践证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堂和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2]但现阶段,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在组织安排上存在着不少问题。1.社会实践缺乏创新,活动流于形式一些高等院校在社会实践组织上大多呆板僵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过于陈旧,缺乏创意,一些实践活动甚至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长此以往会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失去活力和兴致。新时代意味着新使命和新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向新时代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方法,创新机制以适应时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最终目的在于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大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服务社会,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提升自我,进而实现人生价值。2.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对实践活动缺乏客观的认识。绝大多数在校学生没有深入社会,对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缺乏宏观把握,主人翁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缺失,只满足于校园的课程教学实践,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没有深刻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人的能力提升、精神世界塑造和打造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心理上抵触和消极对待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一味地应付组织安排下来的任务。3.社会实践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展开时,往往出现组织管理机制不到位、相关制度不配套的问题。缺少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管理机制和监督奖励体制,也没有建立一个学校、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和组织管理机构,这样容易造成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随意,程序混乱,学校单方作战,无法有效发挥社会相关机构的优势功能并形成协同效应,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实现预期目标。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培训高校社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直接制约了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由于缺乏一套客观科学的衡量标准和体系,不能及时对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此外,大部分院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都缺乏专业的指导培训,片面停留在口头教导,没有形成长效化和制度化的针对性指导培训课程,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过于同质化,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整体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的根本路径
为适应培育时代新人的新要求,高校社会实践要加强顶层设计,广泛动员社会、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形式,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一)顶层设计,加强社会实践的动态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动态管理,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实践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和常态化方向发展。各高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体制,建立一个集中领导、部门共管的社会实践单位机构,形成主管负责、各单位部门共管共抓的工作布局。此外,要加强社会实践的动态管理。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实践内容,要引入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培训;另一方面,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线上交流平台,适时上传现场调研图片,每日调研报告,对整个活动流程进行实时跟踪,及时发现和反馈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到对整个实践活动的动态监督和管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开展。(二)社会动员,形成社会实践的联动效应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参与面广,涉及范围大的特点,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加大各方协同力度。在坚持“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高校要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积极展开合作,发挥双方独特优势,建立一批持久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常态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参与方互利共赢。此外,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协商,成立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单位部门,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负责实践教学,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品质。(三)整合资源,调动社会实践各方的积极性首先,转变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深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内涵的理解,通过举办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活动,使其深刻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发展,并通过奖励机制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其次,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资金启动方面给予更多支持,重点培育优势品牌活动,确保各种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再次,作为学生领路人的教师必须发挥模范带头的示范作用,主动投身社会实践,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经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最后,高校要充分整合社会上的各种有利资源,同社会各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给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造更多的实践平台。(四)创新形式,增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要义。要充分挖掘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资源,发挥其独特优势,依托学校开设的社会实践理论课程和专题讲座,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眼界和思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出更多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要时刻关注实践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扶持优势实践活动,鼓励师生参与,拓宽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做好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举办系列线上线下的实践交流活动,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力与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历程、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2018,(1).
[3]曾裕华.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导向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8,(4).
[4]于贵书,韩晓雨.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现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
[5]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6]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作者:刘宏韬 赵美岚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 上一篇: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论文
- 下一篇:音乐教育自弹自唱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