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创新思路

时间:2022-01-23 11:05:31

导语:高校社会实践创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社会实践创新思路

社会实践泛指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高校社会实践即以大学生为主体,本着“实践育人”原则所开展的一系列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活动总称。自1983年共青团中央与全国学联《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八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活动的通知》至今,高校社会实践已历30余年[1]。从单一形式到多渠道开展,从局部发起到全高校响应,从个别组织到政企校协同,高校社会实践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不断开拓创新。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与日俱增,而作为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社会实践,遇到了诸如经费保障不足、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实践主体积极性偏低等问题,制约了实践效果。因此,探索高校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思路,与时俱进地发挥其“实践育人”作用,成为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河小禹”专项行动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并存的是不少地方“唯GDP论”的粗犷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其中,水源污染尤为严重。2016年,国家环保部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十大流域中黄河、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流域均存在较严重污染,112个重要湖泊中的74个水质为Ⅲ类及以下,国家水资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2]。2007年8月,江苏省无锡市政府创新思路,在当地推行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河长”,管理辖区内河流的“河长制”,试行期成果显著。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区认真落实。福建省河长办、共青团福建省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河长制工作,广泛动员全省大学生参与本省河流保护工作,决定联合开展2017年福建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河小禹”专项行动。该行动由各高校组织报名,甄选以河流保护为实践主题的社会实践队,各队分别对接省内指定县(市)河长办、团县委,围绕调研课题及实践要求,协助地方政府检验“河长制”工作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宣传工作理念、营造工作氛围,助推“河长制”工作进一步开展[3]。

二、“河小禹”实践模式的特点分析

作为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的专项社会实践,“河小禹”实践模式相较于传统实践模式,特点明显。(一)活动组织。从活动组织来看,该行动由福建省河长办、福建团省委牵头,高校团委主抓队伍组建与指导,各地市、区县、乡镇级河长办与团委高度重视,逐层推动,协助实践队深入基层展开调研宣传,一改部分实践活动存在的“各自为营”“各找出路”的情况,不仅扩大了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与辐射面,也为实践队专项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帮助。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具备大学生实践队所欠缺的专业领域实操经验,为大学生实践队专业理论的实践化提供了切实保障。(二)活动体系。从活动体系来看,自巡察河段调查了解“河长制”工作情况开始,到走访入户宣传普及“河长制”理念,以及挖掘优秀案例营造“河长制”氛围,再到成立地方护河队建设“河长制”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最后总结献策,助推“河长制”进一步开展。活动体系思路清晰,步骤联系紧密,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直接助力于队内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锻炼。同时,各实践队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制定了诸如水质分析、水资源管理机制探索、水岸线规划等不同课题,紧密联系了各自专业特色,让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充分提高。(三)实践过程。从实践过程来看,“河小禹”专项行动是福建省河长办、团省委全面参与省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大学生参与“河长制”建设、助力全省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效实践。这要求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在工作开展中,必须熟知“河长制”政策内容,进而拟定具体方案,与实践地河长办、团县委等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因地制宜确认具体步骤。在河段巡察、护河工作典型采访等具体活动的开展中,大学生均接触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线工作者,对“河长制”在基层开展情况有直观了解;而在总结献策过程中,大学生能与有关部门领导干部“面对面”,从领导干部的视角审视了解“河长制”的意义及成效。(四)实践交流。从实践交流来看,“河小禹”专项行动开发了专属APP,实践成员通过APP中的三个主要模块“护我母亲河”“赞我母亲河”“忧我母亲河”在线提交活动微图片、微视频、微建言等作品,后台工作人员定时甄选展示,收集意见并进行反馈。此举一方面革新了部分实践队伍存在的“闭门造车”观念,为其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各队相互借鉴,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密切了实践队伍与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使调查结果、民情民意可以真实、及时地得到反馈,切实发挥实践队在实践、传播、献策三方面的作用。(五)项目激励从项目激励来看,福建团省委为每支“河小禹”专项活动实践队划拨专项经费,要求各高校将之列为校级重点实践队,同时于校级层面给予其资金保障。此外,福建团省委要求各实践队结合校院专业特色创新实践形式,挑选优秀调研成果,将之作为省内“河长制”工作改革创新的参考,并给予相关团队项目资金,鼓励建立课题开展持续性调研,一次性解决实践队经费问题,极大地调动了队伍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三、关于高校社会实践创新方向的思考

(一)政校联系,深化育人作用。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类型繁多,其中不少社会实践也深入到了基层,但多数参与实践的学生对国情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基层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致使选题与实践过程缺乏针对性,成效欠佳。政府在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而高校社会实践一般由所在团委组织开展,服务宗旨总体相同,政府工作范畴也基本囊括了目前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政校联系更有利于实践团队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知悉国情政策、了解基层情况,有利于团队明确实践方向与方案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从根本上提升实践成效、深化实践的思政育人作用。(二)整合资源,打造优质课题。社会实践课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实践成效,不少实践成效有限,其根本就在于顶层设计不合理。高校在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摒弃可能存在的先重“量”再重“质”的做法,以扬长避短、结合院校特色为原则,通过整合人力物力、优化队伍配置、邀请专家评估、组织骨干研究,确保社会实践选题科学化、专业化、合理化,进而以点带面,以优质项目带动一般项目进行改革,形成社会实践全面创新的格局。(三)有机结合,落实经费保障。社会实践经费不足是制约实践成效的一大因素。在政府、高校加大实践经费投入时,一要将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选题过程中优先考虑已有的相关教学、科研方向,聘请课题负责人为指导教师,推动科研进展,解决实践经费短缺难题;二要健全社会实践课题申报机制,设立社会实践课题,明确课题经费及考核要求,鼓励教师从事高校社会实践研究,打造社会实践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提升高校社会实践研创水准。(四)主动沟通,采纳多方建议。高校社会实践团队的主体多为在校师生,知识面、人际接触面有限,实践中难免部分方案与实际情况契合度不高,所以,高校社会实践团队在实践中“埋头苦干”之时,还应主动与合作方、服务方多沟通,及时接收建议,反思并改进不足;应努力搭建实践交流平台,畅通团队成员之间、实践团队之间、实践团队与群众之间的交流,采纳多方建议,借助多方智慧,提升社会实践成效。(五)互利共惠,构建长效机制。高校社会实践要取得一定成效非朝夕之事,须持续发力,针对部分社会实践“打一枪,换一处”的做法,高校应本着互利共惠原则,“想人之所需,解人之所难”,从人才推荐、技术指导、创造收益等方面着手,切实服务合作方,提高其合作主动性,转协同配合为共同参与,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同时使实践队伍化泛为专,真正让实践项目持续发力,形成规模。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社会实践作为提升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培养高校青年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当下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对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广大高校师生、合作单位在实践中持续摸索尝试,探寻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社会实践创新之路,唯有如此,代代青年方可承载国家未来、人民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以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为例[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2]国家环境保护部.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I1[Z].2017.

[3]福建省河长办,共青团福建省委.关于开展2017年福建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河小禹”专项行动的通知[Z].2017.

作者:关煜航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